高職藝術教育路徑研究

時間:2022-04-10 10:33:22

導語:高職藝術教育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藝術教育路徑研究

摘要:技術和藝術歷來就是相輔相成、交相互補的。在當前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根據工匠精神和藝術教育的契合性,凝聚各方合力,通過藝術類課程建設、創新藝術教育形式、打造高水平藝術師資團隊等路徑,將工匠精神理念融入藝術教育,以提升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適應新時期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需要。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路徑

倡導工匠精神和開展藝術教育都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理念是適應新時期我國實現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需要,也是提升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自身需要。它能培養高職學生對產品品質的追求,提高想象力與創造力,精益求精,不斷改善、提升職業技術水準;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精神素養。“工匠精神”理念下的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應不斷創新教育形式,采取有機結合的方式,探索出更多更好的“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教育路徑。

一、“工匠精神”內涵及其與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契合性分析

(一)關于“工匠精神”的內涵發展。中國人歷來崇尚能工巧匠的創作。相傳早在上古時期,就有了火的發明為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國語•晉語》中也記載到:“炎帝以姜水成,為姜姓之祖也,火之為瑞,亦未審也。”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始祖身上體現出來的“工匠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這種精神使中華后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此后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各種能工巧匠的發明創造層出不窮。春秋時期,魯班發明了木工工具、農業器具等,被視為工匠的典范與祖師;東漢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和他“約己博藝,無堅不鉆”的科研精神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寶貴財富;隋朝的趙州橋,唐代的唐三彩,北宋的《夢溪筆談》,明朝的《天工開物》,清代的園林建筑等等。這些凝聚著匠人心血的發明和技藝都極大地方便和改變了后世子孫的日常生活,也形成了中國工匠獨特的“工匠精神”。2016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時期中國“工匠精神”有其新的內涵,主要有以下三點:1.專心工作的敬業精神“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就是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業和工作[1]。我國工業化初期為克服條件簡陋技術落后而提倡的艱苦奮斗的“大慶精神”;在國外技術全面封鎖的情況下,為增強國家實力需要而出現的“兩彈一星精神”;在當前互“聯網+”時代潮流中涌現的中國企業家精神等,都是千千萬萬中國普通勞動者立足平凡的崗位,把職業當作事業來干的敬業精神的集中體現。2.專注堅持的執著精神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由于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很多人的心態都比較浮躁。面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社會,我們需要更多真正能專注事業的人,能默默地堅持做好平凡工作的人。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來臨之際,專注堅持的執著精神正是中國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一,是當前中國想要建成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的重要保證。3.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的一份研究資料顯示,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一些領域,一些“中國制造”成為“質次價廉”的代名詞。提升產品品質、樹立自主品牌,“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精益求精正是當前中國迫切需要的。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在弘揚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的當下,我國所有企業和行業都應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這種精神。(二)“工匠精神”理念與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契合性。1.有共同的實施主體和對象談到“工匠精神”和藝術教育,人們第一印象認為前者更傾向于理工科、技術技能類,后者是藝術類,兩者屬于不同的學科和領域,看上去關聯不大。但在高職院校中,倡導“工匠精神”和開展藝術教育都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兩者的實施主體都是高職院校。同樣,倡導“工匠精神”和開展藝術教育的對象都是高職在校大學生。兩者在教育實施主體和教育對象上的一致性,為“工匠精神”理念與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契合提供了天然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2.追求價值目標同向一致高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敬業精神,藝術領域的工作者同樣需要敬業精神;制造優質產品需要靜下心來一絲不茍地執著工作,容不得半點松懈,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反映出藝術技藝的訓練同樣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工匠對自己的產品和技能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們也在追求將某一藝術才能練到爐火純青、追求對藝術作品的不斷創新和超越。由此可見,“工匠精神”和藝術教育追求的目標是如此驚人地一致,“工于專技”和“工于專藝”兩者都致力于追求共同的價值目標。3.“技”“藝”交融兩者互補。技術和藝術歷來就是相輔相成、交相互補的。離開藝術的審美只追求技術的純熟,這樣的技術難免太機械化、過于死板,缺乏人性的光輝和美感;離開技術只談藝術,特別是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其導向性、功能性和與專業的結合性也難以發揮作用。在當前全社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將“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中,可以強化藝術教育的價值和導向,讓弘揚“工匠精神”找到新的載體;高職院校通過藝術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這一能力對于未來技能的提升和升華都將具有積極的作用。倡導“工匠精神”和開展藝術教育都應根據高職生的特點和需求,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新的要求,采取有機的結合形式,以實現“技”“藝”交融兩者互補。

二、當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藝術教育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開始逐漸關注學生的藝術教育,在藝術教育方面也或多或少地為學生提供許多學習和了解國內外優秀藝術文化的途徑。比如,有的院校通過開設音樂鑒賞、電影文化等藝術類選修課程,通過課堂渠道讓學生學習國內外優秀文化藝術;有的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歌唱類、語言類、繪畫類主題活動,豐富了高職學生的課余藝術生活;有的通過第二課堂、名家講壇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了鑒別美的能力;有的通過學生藝術類社團活動,增強廣大高職學生的藝術興趣,等等。通過開展藝術教育及相關活動,為高職院校營造了高雅健康、積極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藝術教育高職特色不夠鮮明,教育內容過于大眾化。健全的藝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教育,也是一種更全面的文化素質教育,對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而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高”和“職”的特色,目前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除了進行大眾化教育外,很少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藝術教育和專業建設、技能訓練方面的結合和融合較少,教育內容也沒有過多考慮到高職學生的行業、專業特點,過于大眾化,缺乏高職特色。(二)藝術教育形式不夠創新,教育環境和設施落后。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形式除了課堂教學外,主要是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但總體來說,“內容多、花樣多”形式卻缺乏創新,不管是教學手段還是活動形式都還比較傳統,沒有很好地直接對接新時代高職學生的新需求。教學環境方面,高職院校在藝術教育設施、設備方面重視程度和投入經費遠遠落后于實訓基地和實訓室的建設。要想拓展學生的藝術技能,就需要開展藝術教育實踐類課程和訓練,而舞蹈表演、器樂演奏、健美操、繪畫、歌曲演唱等實踐性較強的技巧課和訓練,無論從學校經費投入、教學場地和器材方面都有很高要求,目前高職院校在這些方面的硬件條件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三)藝術教育課程設置不夠科學,教學缺乏專業指導。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與專業學科教育相比處于比較邊緣的地帶。很多院校藝術教育課程僅僅是通過開設選修課來完成的。在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上不夠規范和科學,往往是根據申報選修課教師所學專業情況來開設相關藝術教育的課程。在教育教學內容上更是缺乏專業的指導。部分高職院校對于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對于授課教師提交的教學文件和資料重在檢查是否齊備,而疏于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和審核,這就導致很多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課堂五花八門,有的聽聽音樂、有的放放電影,藝術教育蜻蜓點水,流于形式,沒有達到藝術教育的本質要求。(四)師資隊伍不夠專業,團隊建設亟待加強目前,除開設有藝術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外,大部分高職院校承擔藝術教育的教師都是專兼職結合,且以兼職教師為主力軍。這些教師所學專業不一定是藝術類專業,藝術專業能力也參差不齊。有的教師即便所學是藝術類專業,但現從事的工作也與所學專業無關。這樣的師資團隊確實不夠專業,加上高職院校對于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很多承擔藝術教育的教師工作以后幾乎沒有進一步訓練和學習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機會,全靠“吃老本”,因此,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師資團隊建設亟待加強。

三、“工匠精神”理念下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實施路徑

(一)結合高職特色,將“工匠精神”納入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高職教育已不是培養單純的專業人,也不是培養單純的職業人,而應該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素養的社會人。[2]在當前國內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企業越來越看重高職畢業生除技能之外的職業精神,尤其是職業態度[3],“工匠精神”就是其集中體現。因此,結合高職這一鮮明的特色,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應不同于一般藝術類院校的藝術技法教學或單純的美學理論學習,它應該是具有高職特色的新型藝術教育。“工匠精神”理念的融入就是這一新型藝術教育最鮮明的特色。事實上,將“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內容中,一方面能適應新時期我國實現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自身需要。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產品品質的追求,提高想象力與創造力,精益求精,不斷改善、提升職業技術水準;它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敬業態度,進而提高職業精神素養。因此,作為我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地,高職院校要主動將工匠精神納入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靈活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使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素質、精神素質得到提高,從而促使其全面發展。(二)結合專業特色,構建適應高職院校需要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結合本校實際,特別是要結合開設專業的情況構建藝術教育課程的基本模式,科學合理地設置藝術教育課程標準,制定符合本校學生基礎的教學計劃和教案,建立保障藝術教育運行的機制。根據調查走訪各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現狀,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可以由公共藝術鑒賞選修課、與專業建設相關的藝術基礎課、業余藝校藝術技能課和第二課堂藝術活動實踐課四個板塊構成。公共藝術鑒賞選修課對全院學生開放,主要開設“音樂鑒賞”、“電影藝術鑒賞”等大眾性藝術教育鑒賞課程,旨在普及和提升高職學生的藝術鑒賞素養。與專業建設相關的藝術基礎課在本專業學生中開設,比如土木類專業學生可開設“美學鑒賞”課程,汽車專業學生可開設“汽車文化”課程,航海和海乘專業學生可開設“形體舞蹈”、“健美操”課程,等等,旨在在專業與技能教育的同時,強調藝術與技術相融,使學生知識更全面,成長為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高技能應用性人才。業余藝校藝術技能課針對有一定藝術技能基礎的學生,成立學院合唱團、軍樂團、舞蹈隊等,對這部分學生開展技能培訓,旨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學生藝術團體。第二課堂藝術活動實踐課針對各藝術類社團會員,由社團組織相關藝術培訓和各類活動,旨在讓有藝術興趣愛好的學生有接受藝術培訓學習的機會和實踐展示的舞臺。(三)追求卓越文化,創新教育形式將“工匠精神”與藝術教育完美融合。“卓越”是一種狀態,“追求卓越”是一種精神。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追求至善至美,藝術上更是追求卓越;“工匠精神”要把每一件單調的事情重復做一百遍做到極致,同樣是在追求卓越。卓越文化代表著專心致志、堅持執著、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大力弘揚卓越文化,創新教育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將“工匠精神”與藝術教育完美融合,在技能訓練的日積月累中滲透對美的思考、對卓越的追求。比如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讓高職大學生欣賞專業樂團演奏的優美樂曲的同時,感受演奏家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對藝術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橋模專業技能比賽”,既考察高職橋梁專業學生計算水平的精準程度、速度和動手能力,還要將橋梁外觀造型是否符合美學鑒賞作為評判標準之一;通過“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加強活動宣傳,把“工匠精神”中獨具匠心的精神巧妙地融入藝術節各項活動中,引導高職大學生張揚個性、放飛青春和自我;通過參加各級各類藝術比賽等活動,把“工匠精神”中的創新與改革精神融入到藝術作品的創作和表演中;通過主流媒體和網絡、微信等新媒體形式,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活動,營造“工匠精神”與藝術教育完美融合的良好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大力倡導“技藝融合”的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四)追求精益求精,打造高素質藝術教育師資團隊。在“工匠精神”理念下,高職院校要以精益求精的標準打造高素質的藝術教育師資團隊。一方面要求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者牢固樹立“工匠精神”理念,把“工匠精神”作為自我藝術專業能力提升和教學水平提升的要求,追求精益求精,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以精細化的教育教學方式自覺踐行“工匠精神”,提升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品德修養,實現“德藝雙馨”。另一方面,要不斷改進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路徑路線,遵循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內在規律,尊重高職學生的內在特點,在充分了解與掌握高職院校實際情況和高職學生個體差異和現實需求的基礎上,開展分層分類的藝術教育,提升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技藝融合”。此外,還要建立相關的保障機制,加強激勵,完善對藝術教育工作者的考核與激勵機制,開通藝術類教師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發展通道,重視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激發每一位藝術教育工匠的工作原動力,為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團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文韜.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2(3):14-17.

[2]王飛,沈小勇.理念與模式:技術教育人文化的實踐探索[J].銅陵學院學報,2010,9(4):117-118.

[3]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11):66-71.

作者:侯鈁 王蓉霞 單位:1.四川音樂學院 2.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