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校園文化研究

時間:2022-05-23 10:22:59

導語:藝術教育校園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教育校園文化研究

摘要:藝術教育是我國國民基礎教育的內容,它對于全面提升國民藝術素養,并最終提高國民素質具有不可低估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對廣大青年進行藝術教育的普及,來提高其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他們的審美心理結構,幫助他們確立高尚的精神追求,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藝術教育;大學生;真善美;審美情感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這些話引導我們認清文藝的本質與特性,認清真善美的關系。廣大的青年學生有著極大的可塑性,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視藝術教育,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提升心理調適能力,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沖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藝術教育能促使青年學生形成健康的、獨特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對其今后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藝術教育的內涵與校園文化

建設相對應古希臘蘇格拉底認為:“美和善是一個東西,就是有用和有益。”我們大學教育的使命就是要為社會培養有用有益的人,而優秀大學生的成長,必定需要濃厚的校園文化的浸潤。校園文化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精神,而藝術教育在引領青年學生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提升其精神境界、滿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校園中豐富的藝術教育活動能提升學校文化建設品味。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就明確提出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而且強調,在“四育”中,美育應當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戰火中成立的西南聯大,當年能在那般簡陋和艱苦的環境下為國家培養出那么多人中之杰,在天天跑警報、物質生活異常清苦的日子里,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精神面貌仍能積極向上。聞一多先生在教授詩歌課程之余還篆刻治印。校園中時常有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文藝社團朝氣蓬勃,積極傳遞正能量,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二、藝術教育是提升青年學生

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觀點與當今倡導的文藝精神,都在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它能培養人的審美趣味,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激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使人更富有創新精神,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態度。從現實來看,當代大學生自身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眼界開闊,思想活躍,認識和思考問題更加趨于理性化。另一方面,當前的高校校園里有著另類的校園文化:流行的語言、超前的消費、瀟灑的感情等等,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人格塑造、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一些大學生思想道德約束感和現實責任感低下,追求名利,表現出實用化、功利化的傾向;少數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同時當代年輕人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的問題,沒有敬畏心,內心迷茫。年輕人的許多聚會主題就是吃吃喝喝、玩玩樂樂,造成學生之間存在不正當的攀比心,把價值觀建立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上,極少獲得幸福感。這種媚俗的、缺乏文化底蘊的價值觀正在侵蝕著一些在校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如何引領學生不斷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充實的能力,加強自身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祖國未來的頂梁柱,大學生素質有可能決定國家命運的興衰。這里的大學生的素質,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的責任心,就是成為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有益的人。“美和善是一個東西,就是有用和有益。”有良知的大學生應本著這種責任心,自覺地提升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不隨波逐流,有健康的人格。藝術教育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和文化的家園,幫助人發泄被壓抑的能量,更好地實現自我。在藝術化的喜、怒、哀、樂中,人能超越現實的局限,獲得精神和情感的滿足,心靈世界更廣闊、更美麗,生存質量得到極大的提高,個體全面發展也更自由、更和諧。而人的和諧共筑了社會的和諧,這就是積極的正能量傳播。曾經分管我國教育工作的國家領導人李嵐清同志任職期間就十分重視利用各種有效手段來實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尤其是對藝術教育更為重視。李嵐清同志親力親為,將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從上至下搞得有聲有色,成為廣大青年學子了解世界藝術經典、熱愛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對引領高校學生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成果斐然。他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仍然十分重視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傾心致力于在高校推廣經典音樂,普及音樂藝術教育,探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方法和途徑。他在全國許多高校進行了“音樂•藝術•人生”系列講座,從藝術教育到全面提高素質,進行了廣博、豐富、深刻的講解,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三、藝術教育就是要創造美好

藝術就是創造美的一切。這是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繪畫、書法、篆刻、戲劇、影視等藝術種類共同具有的特征。無論現實世界的美,還是文學藝術創造的美,都能通過人們的感官而引起美感愉悅,即審美的快感。真正的藝術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都是以藝術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質、提煉生活中蘊含的美好,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藝術都是以生活為基點的,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其美的形式和魅力,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并美化人們的生活。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大力倡導藝術教育,引領學生提升精神境界,滿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建設“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優化教育環境,為弘揚民族文化、普及高雅藝術奠定基礎。重視藝術教育,內容深入淺出,適用于藝術類及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的培養和熏陶。比如舉辦藝術教育專題講座、在校師生音樂會、美術作品展覽、書畫展(篆刻)、手工作品展、美文朗誦及詩歌大賽等活動,使廣大師生都能親身參與,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審美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最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們感知、感悟美好的事物,了解人文精神,懂得什么是美,能夠敏銳地發現美、創造美,在創造中呈現審美理想,在真善美的追尋中,自然建立起崇高的品格行為和道德規范,從而遠離假、惡、丑,以及低俗、庸俗、媚俗的東西。中國知識分子一向重視文化藝術修養,古代文化人注重琴棋書畫的全面培養。現在的大學生們不要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應該有這樣的追求: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有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觀和崇高的審美理想。這個世界需要進取,需要蓬勃,但也需要寧靜,需要從容,以期讓心靈擁有更遼闊的氣象。“我無法想象,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后卻依然缺乏藝術氣質和人文修養。”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黃會林教授如是說。人內心的取向決定了他的生活品質。在濃厚藝術氛圍中熏陶過的年輕人,走上社會后更加富有創造性,心靈豐富,向真、向善、向上,傳播更多的正能量。在這個快節奏的現實世界里,人們總是腳步匆匆,對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創造美,常常視而不見、渾然不覺。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去欣賞美麗多姿的植物、去傾聽小鳥宛轉的歌唱,去觀察一塊石頭美妙的紋理,或是讀讀唐詩宋詞和小說、看看電影、翻翻畫冊、寫寫書法、做做手工,還可以欣賞賞心悅目的園林藝術及建筑藝術、生活中設計精美的日用品等;或是捧一杯淡茶,聽一些純音樂,就能感到內心溫暖、柔軟、寧靜,而不再糾結、不再耿耿于懷,就會有平凡生活中的詩意感。

四、生活需要藝術教育的引領

正如蔡元培先生曾倡導的以“美育”代替宗教,在信仰缺失的時期,建立美的信仰具有寬泛的社會文化性和道德功能的普遍性。如今“文盲”少了,“美盲”卻很多。美丑不分,善惡不辨,對于人類的文化精神沒有敬仰心,對民族的文化傳統沒有體認感,對自然沒有敬畏感,對社會和人沒有責任感。信仰在丟失,道德在滑落。因此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才會出現那么多讓人震驚的事件,讓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道德缺失的危機中,驚恐不安。校園文化中的藝術教育就是要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來提高年輕人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他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堅持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并以藝術的方式將文明之光照亮心靈。加強藝術教育的普及,讓每個人都建立起美的信仰,懂得美,有大美之心、大愛之德。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大德和大智慧,具有詩意的創造力。在審美理想的追尋中,都會成為具有文化自覺的創造者和自我行為約束的道德規范者。如果是這樣,我們的社會生活將會是怎么樣的圖景?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到處都是藝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青年學生通過接觸大量優秀藝術作品,學會判斷和欣賞藝術之美,挖掘生活之美,并做出理智的選擇。有正確的導向,有高尚的審美品位,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社會風尚都有積極作用。藝術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因此,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語言、聲音、色彩、線條,無不體現著美感。美育就是要引領學生從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藝術無處不在,做一個豐富敏感的人。我們在自然、生活中體驗到花兒的開放、鳥兒的歌唱、江河的奔騰、高山的聳立。通過認知,產生感悟,花兒為誰開放?鳥兒為誰歌唱?江河為誰奔騰?高山為誰聳立?抒發我們對自然、生活的情感;把這些情感轉換成其他的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使我們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從藝術中感受真、善、美,給人的情感領域以無形的巨大影響,能幫助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情品格。從各國科學家、文學家、名人情況看,很多人與藝術有著不解之緣。錢學森、愛因斯坦、達•芬奇、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李政道、袁隆平以及國內外的許多政要們,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藝術的熏陶與影響。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無一例外都具備藝術家的素質,而這些素質進一步擴展了他們的思維,為他們的成就起了積極作用。蔡元培在談到美育“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的作用時說:“我們每每在聽了一支歌,看了一張畫、一件雕刻,或是讀了一首詩、一篇文章以后,常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四周的空氣會變得更溫柔,眼前的對象會變得更甜蜜,似乎覺到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這種使命不僅僅是要使人有飯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時還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還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樂趣,同時便知道了人生的可愛,人與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濃厚起來”。人活著是要感悟各種美好,熱愛藝術,用藝術教育去培養人高尚的精神境界,讓高雅的藝術氛圍圍繞在年輕人的身旁,把琴棋書畫充實在年輕人的頭腦中,幫助他們緩解紛繁的壓力,引導他們高雅地去娛樂,豐富其精神生活,積淀幸福人生。這就是藝術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所在。

作者:董茹 譚雁 單位:河套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