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應用
時間:2022-02-14 05:12:00
導語: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不僅是使學生逐步學會認識音樂,把握音樂,養成對音樂的積極態度的過程,更是學生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等全面和諧和發展的過程。可見學生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僅是發展學生的音樂素質,更是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基礎教育中的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直接指向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也就是一種以音樂為手段來進行的人的基本素質教育。
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認為:音樂可以被用來協調、融合人的各種知識、經驗,使人成為一個和諧而且完整的整體。17世紀的教育改革家馬西·路德認為:音樂一半是紀律,一半是教育大師。20世紀的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認為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也是他注意力、紀律性、堅持良好的品質發展的過程。綜上所述諸多學者觀點來看,音樂首先是作為培養人基本素質的教育手段,是全人類的一種共識,是超越時空的觀念。因此在基礎音樂教育領域中,音樂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基本素質教育。我們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堅定不移地站在學生素質教育的立場上,充分發揮音樂在基本素質教育方面的潛在價值,從而對學生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施以良好的教育影響。那么,怎樣在音樂學科中具體實施素質教育呢?在長期的音樂教學工作中,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用音樂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質
一個人的世紀觀的形成、價值觀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修養作用。而音樂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徑之一。音樂教材的內容是我國許多德高望眾的音樂家嘔心瀝血、反復斟酌,選擇編排出來的。它具有廣泛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但是靠簡單的說教和講一堆空洞的大道理來教育學生那就太枯燥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借助教材中優美的語言文字一一詩、詞完美結合;精美的課文插圖,活潑的板書和各種電教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感情,使學生的心里感受融于教學內容之中。從而把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融化到每個學生的日常行為當中,融化到學習之中。例如:在欣賞電影《紅巖》選段《紅梅贊》、《閃閃的紅星》、《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革命歌曲時,我反復讓學生有感情朗誦優美的歌詞,仔細觀察教材中一幅副精美的插圖,再利用收集到的圖片資料、錄像資料從電視中演示出來,再配上老師生動的講解啟發,使學生的思緒飛回到如火如茶的戰爭年代,激起了他們的強烈愛國情感,從而培養他們發自內心的去愛國家、愛集體、愛他人的崇高思想品質。升華了學生心中理想,使他們深深感到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將來更好地為祖國建設出力。而這些優美感人的歌曲,也永遠定格在學生的頭腦中,使他們百聽不厭、百唱不衰,成為他們前進路上的動力,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正如前蘇聯音樂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于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音樂教育,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培養人”。
二、用音樂陶冶學生的心靈
音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它是人們感情的凝聚。音樂的七彩音符包羅了人世間的千萬種情感,冼星海對此有過非常的精彩的描述:“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情感的熔爐”。通過音樂教育,可以產生對參加各種有益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有助于抵制腐朽的東西侵蝕,幫助學生區別真善美、假惡丑。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靈魂,有著其他任何一門藝術無法比擬的特殊魅力。音樂藝術所具有的強烈感染力能深深打動欣賞者的心靈、潛移默化地陶冶著人們的心靈。例如,當我們聆聽《春水》、《致春天》的歌、樂曲時,那動聽優美的旋律,極富感染力,使人能感受到那撲面而來的濃濃春意。仿佛看到柳樹發芽,鮮花盛開,小橋流水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春景,從心底感受大自然如此的美麗可愛。當我們聆聽幾曲不同形式,不同風格,不同旋律的《搖籃曲》時,那安詳、輕柔、溫馨感覺頓時浸潤心脾,讓人感到無限的溫暖,仿佛我們回到了孩提時代,感受到了母親的萬般柔情和至愛深情,體會到血濃于水的偉大母愛,從而更加愛戴自己的母親,熱愛自己的家人。教材中那些親切、抒情、熱情奔放的各民族音樂,委婉動聽、色彩斑讕,讓人如醉如癡。這些優秀作品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也使他們由衷的產生了民族自豪感,凈化了心靈,真是“未聽曲先有情”。豐富的情感色彩能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孔子說:“廣博易良,樂教也”的意思是利用音樂陶冶心靈,使其養成文質彬彬、溫良敦厚的君子風度。由而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中外民歌、名曲可使其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而形成健康的心靈,猶如身臨其境產生了豐富的想象,使每首歌曲都有真情交融。只有心靈與音樂產生共鳴,才能塑造音樂形象,表達真情實感,才能心靈相通,加深理解,正確表達,使情感得到升華,達到陶冶心靈的目的。
三、用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音樂教育在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潛能與創造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和培養人。但我們決不是要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幫助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提高他們音樂素質,使他們在美妙的音樂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為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造力的培養不是某節課可以完成的,他應該貫穿于整個學校的音樂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恒,就有成效,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一定會大放異彩,碩果累累。創造心理學中有一句名言:“創造力人皆有之”。學生是具有音樂創造思維潛力的,關鍵是教師怎樣去挖掘這種潛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只要我們堅持循序漸進地在音樂課和音樂活動中采取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那將會出現不可估量的成效。
總之,喜愛音樂,經常參加音樂創造活動的學生,大多感情豐富、舉趣廣泛、思維敏捷、語言表達力強,具有活潑、樂觀、交際大方等方面的優點。良好的音樂修養,對于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性格形成,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作為塑造人類美好的心靈,培養高尚情操,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將逐漸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應該通過音樂培養學生優秀品質、陶冶心靈和創造能力,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逐漸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質。
- 上一篇:在換屆工作大會的發言
- 下一篇:經濟形勢交流會講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