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對人全面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7-09 09:24:37
導語:音樂教育對人全面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音樂的性質與特點
一般而言,音樂是通過一連串有聯系的音符而創建的聽覺形式,是能夠較好反映出社會文明的發展情況與人類情感的藝術形態,而且其能夠借助聲波的振動來有效地形成,生存于宇宙的各個時間點與空間點,并能夠利用人類的聽覺來激發起多樣化豐富化的思想情感,在人類發展方面發揮著自身獨特的影響作用。音樂能夠充分展現偉大的人類文明歷史與優秀的人類發展精神,其是一種時刻滲透著人類審美觀念與價值理念的時代形態,如果借助教育的形式來讓音樂進一步地融入到人類世界,必將能夠行之有效地推動著個體的全面性發展,促使著智力和精神不斷融合、不斷滲透、不斷發展。所謂的音樂教育,即是借助音樂形態來給廣大學生落實一系列的審美教育工作,其歷史價值與發展意義在根本上取決于音樂的性質與特點,為此當代音樂教育的首要工作是讓普通大眾認識與掌握音樂的根本性特點。
(一)作為展現聽覺的藝術形態
音樂能夠通過人類的聽覺來向人類展現抽象化、美妙化的意象,而且根據心理學的定向反射準則,我們能夠認識到處于某種外部刺激的環境下,聲音是能夠最短時間內激發起人類好奇心與興趣的因素,其可以讓人類的聽覺自覺積極地感受聲音、容納聲音,這無疑就反映出真切的事實道理---和視覺藝術形態相比較,聽覺能夠更為直接地展現人類生活、反映人類情感、觸碰人類心靈、推動人類發展。例如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學作品《論語》當中有:“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這一句子就能夠科學有效地展示出音樂對人所產生的深刻印象,反映出音樂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所展現的無限作用力。又例如著名的文學作者托爾斯泰說自己能夠在《如歌的行板》當中感受到俄羅斯文化、領略到俄羅斯形態、體會到俄羅斯最基層的訴求,面對富于情感的文學情懷,其也感動了落淚了。這些種種的事實例子都能夠充分地說明音樂是通過人類聽覺來調動起人類自身最深處思想情感的。
(二)作為傳遞聲音的藝術形態
眾所周知,音樂將聲音作為呈現自我、展示情感的關鍵工具,構建形象化、多元化的音樂意象就需求人類將有關聯、多樣化的音樂素材通過一定的原則與定律行之有效地聯系起來。傳遞著音樂形態、樂律模式的聲音和社會其余聲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即其所發出的每一音符均通過音樂家不斷推敲、不斷改進而形成的,能夠在根本上體現出人類創造音樂的作用于精神。音樂要充分地反映人類歷史文明、自然環境發展規律,就務必要借助模仿、比喻等形式來進一步地展現,而且只有人類能夠在接觸到音樂之后自覺無形地回想起某種情感、事件時,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說音樂創作完成。人類要鍛煉出敏銳的聽覺,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先天因素,而且還要通過長期艱苦的后天培養,唯有如此,方可以讓人類擁有“音樂的耳朵”的可能性。
二、音樂教育在人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分析
音樂教育主要是一項將音樂作為教育內容的活動項目,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人類發展文明過程,反映出經濟社會日常文化,體現出人類思想情感。而作為當代教育工作的關鍵項目,音樂教育與其余課程教學內容相比較,其存在著一定的共性與差異性。首先所有的教學活動項目均將人當成教育培養的關鍵對象,往往是將當代兒童以及青少年作為當前教育的關鍵主體,均具備著較強的上層建筑性質與特點,均是當代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良好體現,所以其也會受到現階段國家經濟、社會生產、人類發展的約束,具備著強大、明顯的階級特質。然而音樂教育是一種藝術教育,其的內容與形態都展示出一種多樣化多元化的藝術美態,并且處于當前較為完善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其仍承擔著培養與鍛煉人審美能力的職責,對人的全面性發展起著巨大、積極的影響作用。也由此可見,從整體上而言音樂教育的根本特質是培養人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是一種借助音樂形態來貫切落實的審美教育,能夠通過長期、高效的教育過程來激發起當代人對審美的追求心理,從而行之有效地推動著人的全面性發展。
(一)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
就現階段我國音樂教育的落實情況來看,學生是教育主體的這一事實卻普遍被忽略,換而言之絕大多數的音樂教育僅僅讓學生了解音樂、接觸音樂、學習音樂,卻很少會從教育本質出發盡可能地調動起學生掌握音樂、喜愛音樂的興趣與積極性,而且當代大部分的音樂教育都將學生看作為理論知識、技能操作的掌握者與培養者,很少會關注與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能夠發揮的無限創造力與能動性。俗話說:“音樂始自人自身內”,當代的音樂教育學則是站在推動人類實現全面性、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研討出音樂最根本的性質與特點,了解與闡述了人類本身所擁有的音樂感,也由此可以說明音樂在展現社會發展文明形態的同時,也能夠充分地反映當代人的自然情感與思想觀念。和舞蹈藝術相類似,音樂也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存在的最根本、最原始、最普遍的藝術形態。我們只需了解與觀察各民族特點并且比較優秀民族或者原始民族和部分發展較為落后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則能夠發現:對于優秀民族或者原始民族而言,音樂是有效展現他們歷史文化的工具,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他們進行學習、生活、工作的主要推動力,能夠真正地表露出他們的自然形態。
(二)將培養審美意識作為教育重點
事實上,音樂教育也會涉及到大量非審美內容,比如經濟、價值、道德、文明等,然而上述的種種內容都能夠較好地滲透在音樂意象里,和人類情感相結合,借助長期、有效的審美環節來得以展示。我們知道在享受美的過程中,即使不想被應用卻仍然能夠經過行之有效的觀察研究來被挖掘,由此可見美最獨特、最根本的性質主要在于其的直接性,如果人類務必要將美形象化、具體化,則無疑就大大削弱了美的特性,甚至讓事物被無故套上“厭惡”性質。一般而言,音樂教育是將培養審美意識作為教育重點的,其不能夠被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左右,而且其主要是為了傳播審美性質、弘揚審美精神而存在的,即使其也能夠較好地反映非藝術特征,可是要全面高效地落實音樂教育工作,就務必要高度關注與重視這項藝術項目所具備的審美影響。
(三)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
在亞里士多德的價值觀念當中,音樂教育應當受到當人的高度關注與重視,主要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一是音樂能夠協助教育;二是音樂能夠凈化人的心靈;三是音樂能讓人得到精神的享受。換而言之就是音樂能夠讓人在經過長期艱苦、勞累的工作之后得到一片寧靜、美好的休息之處。而且在“情感宣泄說”當中,人類的根本需求、生存欲望、發展要求等都會直接受到當代經濟環境下各個因素的約束(比如道德、觀念、價值、信仰等),它所儲存的壓抑心理能夠借組音樂手段來得以抒發,而且在實際生活工作中難以得到與實現的要求或者欲望都能夠在美妙和諧的音樂世界當中尋求,從而行之有效地將人的各種欲望、需求逐漸升華成當代環境所理解、所包容、所滿足、所承認的文化模式。例如當代人在面對難以跨越的障礙時,可以播放或者大唱《少年壯志不言愁》歌曲,從而有效、快速地抒發掉心理最不愉快、不舒服的思緒,重新尋找到繼續探索生活的積極性與容器。又例如當代人往往需要遠離家鄉外出工作,每逢遇到假期節日都勾起他們對家鄉的思想之情,此時一首《思鄉曲》就能夠很好地展現出他們對故鄉、對家人的思鄉之情,唯有完全宣泄心理的情感,才能在在根本上樹立起繼續努力奮斗的意識。
(四)有效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若脫離了情感、遠離了理念,則只會發展為空洞無趣的教育內容,所以當代教育務必要將情感因素科學恰當地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項目當中,而音樂的最根本性質是展現人類思想情感,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必定會成為全面落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情感條件。事實上,現階段國內大部分的音樂作品都能夠有效地協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例如歌曲《一分錢》,其主要闡述了一位學生將自己撿到的一分錢交至到警察手里的一個事情,整首曲子風格活潑輕快,在充滿稚氣的同時卻沒有一點說教的意味,但能夠通過最自然、最簡單的形式來反映拾金不昧的良好道德情操。綜上所述,音樂教育能夠讓人在思想上、行為上形成良好積極的審美意識,不斷陶冶著當代人的藝術情操、塑造著當代人的人格,從而逐步逐步地將人類世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有效地結合起來,不斷推動著國家、社會、個體的全面性發展。為此當代教育著務必要關注與重視音樂教育,借助多樣化的形式來讓受教育者感受音樂的樂趣、體會音樂的情感、感悟音樂人生,使廣大教育主體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為實現經濟社會與人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作者:張應輝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
- 上一篇:幼兒民間音樂教育論文
- 下一篇:高等教育職業化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