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思考

時間:2022-03-11 11:22:33

導語:“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思考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否定了以國民音樂教育“表演”為核心的做法,將其改變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再次強調“以審美為核心”,并增加了對其的陳述。筆者認為核心的改變必然會帶來教法的改變,教法改變了學生的發展也就大有改變了。

一、音樂的審美功能

審美是人們審視事物好與壞、美與丑的心理活動,是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的要求而產生的一種對事物的看法?!耙魳肥且婚T特殊的聽覺藝術,它以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現的體態美、演唱的情感美來陶冶情操,凈化人的心靈?!?自古以來美妙的音樂就會被廣泛的民眾追捧、傳唱、傳奏。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細膩、輕巧,《梅花三弄》的多姿、堅韌;古箏曲《漁舟唱晚》的碧波蕩漾,《瀏陽河》的婉轉、清新;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悲傷、不屈,《戰馬奔騰》的雄壯、激烈……如此多耳熟能詳的音樂都是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流行起來的音樂。古琴的高雅、古箏的清脆、二胡的悲傷等等,這些樂器所演奏的音樂都被附上了自身特點的“靈魂”所以由這些形式演奏出來的音樂更為深刻、完美的體現了音樂所想表達的意境。音樂的美不僅表現在形式上,也表現在內容上。但音樂內容的審美與其他藝術形式內容的審美是有區別的。音樂作品的內容可能是作曲家賦予的,也許是演奏者賦予的,但更多情況下是由欣賞者根據自己的感受賦予的。由于每個欣賞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標準、生活閱歷、知識結構、藝術修養和審美經驗的不同。必然造成對音樂賦予內容理解的不同。這種內容來源的多渠道性和內容的不確定性造成了音樂內容審美的多樣性。因此。對音樂作品內容的審美經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音樂的教育功能

音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創作者通過作品對現實透出的情感、情緒以及倫理道德方面的觀點,如果這種觀點被聽者所接受,就能影響和教育人們。同審美功能一樣也不同于其他形式,因為音樂的教育功能是以音響為表現手段,讓聆聽者有所感悟,由音樂聯想到意境或是由歌詞聯想到教育語言,作用于人的心靈,給人以多方面的影響與熏陶,促進人的進步與發展。詩、禮、樂三者就是儒家一直所認為的,教化民眾的基礎也可以說是載體與手段,一定要恰當利用。《論語,秦伯》里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將“詩禮樂”育人的重要性展現在書中,更廣泛的傳播出去。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著作《茍子•樂論》和《禮記•樂記》,都詳細研討了音樂的道德培養功能,反復說明“人不能無樂”的道理,要求建立在心靈秩序上的樂與建立在社會秩序上的禮互相配合。孔子嚴肅地斷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高尚的音樂對健康的社會風氣的引導、對人道德的培養,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校歌之類具有定義、分別人物地位、身份的歌曲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讓處在不同位置的人認清自己的身份、做好該做的事情。

三、音樂的認識功能

認識功能就比較特殊了,人們通過藝術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認識歷史和現實,同時也可以從中認識藝術創作者的觀點、傾向和情感。音樂是非語義性和非造型性的藝術,它只能通過音的運動,以象征、模擬、暗示、抽象概括等方法間接地顯現現實,所以它的認識功能在某種層面上比其他藝術形式所體現的認識功能要弱,但是也并不代表沒有此功能,因為這樣音樂的認識功能可以通過音樂風格、樂器、歌詞等等因素來認識事物。音樂既可以移風易俗,每個時期的音樂也就從某些程度上反應了時期的特點;而樂器也是有時期的特點;歌詞更是直白的表現了歌曲反應的內容以供方便的發揮音樂的認識功能。所以音樂的認識功能或許沒有其它形式的那么直白但是也還是有其特點,在某種程度上還能體現出比其它形式更為確鑿的認識功能。

四、音樂的娛樂功能

音樂的娛樂功能主要指的是人們通過音樂活動,使自己的身心變得愉快并得到休息和放松。古代歌姬正是人們用音樂來滿足自身的娛樂需要,或許并不是平民等階級可以接觸到的,但是王侯將相的宴會必將有歌姬作伴才能使氛圍活躍,心情愉悅。而如今的社會面貌更是將音樂的娛樂功能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例如越來越多的人將聚會地點選到KTV,在那里盡情的釋放自身在工作,學習中的壓力,深情的抒發對愛人、對家人的情感感染周圍,感動自己。而電視上的娛樂節目也大都被音樂所覆蓋,很多的節目選秀都是音樂不說,每個正式的節目都需要鍵盤老師加以靈活使用音樂渲染氣氛,使節目效果更佳。

五、音樂的其他功能

其他功能就是并不被上述功能全面覆蓋又有具體有所用處不加以分類,列入其他功能中。在活動中需要音樂來進行幫助的例子很多,例如勞動的時候需要勞動號子,來讓勞動者步調統一,提高干活的效率,降低工作的枯燥。而音樂治療漸漸的科學化、系統化,也使音樂增添了一個治療功能。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大,生活速率快不是每個人都有正確的方法去放松自身,從而使得自身精神沒法得到合適的休息,科學的音樂治療對于舒緩緊張的精神以及減少憂慮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還有抒情功能,因為處在不同心情的時候,所聽的歌曲也會有所不同,表達不同情感的時候所用的音樂也一定不同。

六、總結

現如今大多數學校已經按照新課標要求實施音樂教學活動。舉例而言,對于一個附點節奏、或是切分節奏在如今的教法上已有了很大的改變,原來以“表演”為核心時,教師會將一拍子細分成幾份,然后告訴幾個音分別在第幾拍出現。而“審美”為核心則是將節奏感放出來讓學生去聆聽,去領悟。這種改變表面上確實讓學生減少了了解音樂的壓力,不會因為還要理解數學、語文、英語之后還要去理解音樂課,減少了喜歡音樂但是卻討厭音樂課的可能性。但是筆者認為,音樂本來就是抽象的,能把音樂的抽象知識漸漸總結成樂理,能夠方便理解的講述出來,這就是發展規律的體現,審美規律的體現,。20世紀符號學理論曾認為語義符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能夠將人類的文明和思想記錄下來,但是語義符號不能夠表現人類最細微的情感變化,藝術符號卻可以做到,而音樂就是這種藝術符號的典型代表。作為一種藝術符號,音樂在記載和表達的時候遵循的是音響變化發展及音響作為表現手段時具有的自身規律,這種規律正體現了它表達人類情感時的審美模式,所以不應該去忽視所謂“繁瑣”的理論基礎教學。(審美功能的反對)學生若因為理解音樂等細節方面而產生厭惡音樂課的話,重點應該不在于厭惡去理解,分析音樂,有可能是教師講的不夠生動、講的不夠清楚等等。反而給予學生好的解釋,能夠讓學生有效率的認識音樂,從而為之后的理解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事半功倍。(音樂的教育功能的反對)眾所周知,兒童階段是培養學習基礎的最重要的時段所以才會出現“童子功”這一說法,而如果按照“審美”核心,那么這個“童子功”也就是人人都會的罷了,表面看來人人都會很好,但是音樂作為聽覺、時間的藝術,以“審美”為核心之后卻只讓兒童去聽也就是浪費了時間,因為這種基礎可以忽略不計,就算上課時把一個人放在旁邊聽,不教他什么,他也會有自己的審美發展,哪怕不和教師所想的貼合,也是理所當然的,本來審美觀就不可能是一樣,每個人對一首音樂瞬間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種教育在某些方面是浪費時間!那為何又要執著的在于“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呢?設想音樂家都是收到“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那么誰去表演,誰去創作?還是說他們的創作已經足夠多了?當今的音樂享受已經不需要其他作品來填充?未來的音樂不會有所發展了?KTV的時候唱的全和原唱一樣,沒有任何不同,這樣就得到娛樂了?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事物都是在前進、發展的,若要發展就必須創造,若只是按照審美為核心不止會讓發展的階段受到影響(耽誤兒童階段基礎的確立),同樣也會影響到發展的習慣(審美為核心的教育讓表演的習慣改變為聆聽的習慣,假設有了靈感也只是去想聽什么歌而不是創作什么歌),所以筆者反對“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其他三項功能的反對)(作者單位:揚州大學音樂學院)作者簡介邵笑(1990~),男,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作者:邵笑 單位:揚州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宋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中國音樂學院報.2004年第四期.

[2]馬愛紅.《“以審美為核心”的當下語境思考》[J].人民音樂.2008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