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中審美意識的缺失
時間:2022-05-24 09:23:05
導語:音樂教育中審美意識的缺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音樂教育存在包括專業化、技能化、功利化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使我們感到有必要做關于音樂教育審美方面的研究,本文從各個階段研究了不同的音樂教育方法會帶來怎么樣的音樂體驗與感受。音樂是以審美為主的學科,應創造良好的音樂氛圍,貫徹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
關鍵詞:音樂;音樂教育;審美
一、音樂教育中的審美
(一)音樂的審美原本音樂應該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它能使人賞心悅目感同身受,為大家帶來聽覺精神上的享受。音樂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凈化人們的心靈等。前蘇聯斯托洛維奇提出審美價值是藝術教育的最本質價值,而音樂和音樂課程最主要的價值之一也是審美價值。那么什么是審美呢?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它以人的精神與情感的交流為目的,指向精神性的心靈愉悅。音樂教育應是一種審美教育,在其教育的過程之中更為側重于情感的體驗過程。
(二)音樂教育中的審美能夠感知到音樂作品中的意態美、形態美和作品本身所蘊含的內涵。在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強調學生的審美體驗。在創造、體會、享受與表現的同時能夠體會音樂各要素不同的情感表達,使其從內心與之認同。
二、禮樂思想與音樂審美的異同
我國自古以來便有重視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禮樂思想,將政治與音樂聯系了起來。儒家特別強調了樂教的社會功能,特別是教化的作用,道教雖不說教化作用,卻是在強調修身養性之道,兩者都不是將音樂的審美價值放在第一位。這兩家對于后代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以至于到當代人們也并不是最為看重審美在音樂中的重要性。這種情況更為典型的出現在了高等音樂教育或者說是專業音樂教育中。
三、當代音樂教育現象與音樂教育審美的沖突
(一)啟蒙音樂教育時期由于小孩的思想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一個具體的體系,很多時候家長更多會選擇給小孩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或者是看電影或者動畫片,如:貓和老鼠、迪士尼系列電影等。那個時候更多是小孩在自己的審美需求中選擇喜歡的音樂,沒有多余的其他因素。
(二)中小學時期老師便會在音樂課中按照教案以及教學目標為學生們授課。這種教學模式或適用于其他學科,但是音樂卻是特殊的。音樂是美與情感的藝術,對于音樂美的欣賞和認同不僅為人們的感官提供了無與倫比的音樂音響,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情世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樂是人感情的表現,音樂是離不開情感的。聽音樂的過程更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是欣賞者的感情和音樂中所表達出來的情感的相互交融碰撞、產生共鳴的過程,它真實的反映著人們的感情。只有當傾聽者能夠真正與一首音樂產生交匯時,他/她才能認同和喜歡這個音樂。有的時候老師們選擇的音樂作品,雖說在意義上是積極的、向上的,但所描述的場景或許離學生是有一定距離的,并不能讓學生們產生共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或許立馬就有了抵觸情緒,甚至還沒有感受到作品的美便已經將它否定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關于音樂教育的方針政策,中央領導也發表了一系列講話,這些方針政策和講話涉及到了各級各類學校的音樂教育。雖在思想上、政策上十分有力地保證和促進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音樂教育,但是音樂教育在各學科中的地位仍然不是特別理想。在初中高中,音樂課被“語數外”三門主課占課的情況時常發生,老師學生也會將其稱之為“副科”,這樣的教學風氣不僅僅導致了國內的音樂氛圍受到影響更是樹立的錯誤的音樂教育方向。在初中高中,甚至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給學生們欣賞一首作品,而后的目的卻是為了得出類似“好好學習,不負年華”這樣的感想,而不會強調音樂這種“世界性通用語言”所帶來的心靈震撼和沖擊力。這從本質上忽略了音樂的第一價值———審美價值。在上初高中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同學們不喜歡上音樂課卻也要偷偷在自習的時候戴上耳機聽歌,這說明并不是學生們不喜歡音樂,而是審美的差異性,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由課本教案所確定準備的音樂作品。在中小學時期,教師更多時候是以知識性與技能性為主要出發點來進行教學。
(三)大學專業音樂時期專業音樂教育也同樣存在音樂教育審美問題。之前閱讀過一篇名為《通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理解職業音樂家的幸福》的文獻,文中主要談到作為一名職業音樂家,幸福指數高低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以及結果的分析,參與者(音樂家們)總體上幸福感還是很高,但是還是有很多因素會對職業音樂家的幸福感造成很大的沖擊。如:與高損傷率相關,其中最常見的包括與表演相關的肌肉骨骼疾病、音樂表現焦慮、精神疲勞等,他們大多數在審美上和必須所演奏的曲目是不相符合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不幸福的。為了演奏而演奏、為了學習而學習,失去的音樂最本質的作用。那么為什么不能給學生一個范圍,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進行學習呢?而不是追求。比如某某學生是學鋼琴的那他必須就要會演奏某某曲目,這樣捆綁的思維筆者認為其實是“外行”所帶來的影響。高校音樂教育更應該培養學生的音樂訴求、音樂創造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復雜。故高校音樂教育中很容易出現的片面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問題,而是否以音樂教育審美為最終目的,是否完全符合音樂審美教育的規律還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社會音樂中活動民歌和流行音樂為什么更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而古典音樂則不然,他們遠離大眾,只有少數人能夠有親臨的感覺,如果沒有深厚的人文素質和音樂內涵很多人甚至會覺得是種“催眠”。民歌和流行音樂離大眾的心靈和生活很近,它來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包括行為、思想、感情、情緒等。關于流行音樂大眾身處現代生活,那些歌詞內容與形式都是大眾特別是青年所思所想,用朗朗上口特征性強而又容易被映入記憶的旋律、最新穎的旋律配器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他們對于流行音樂沒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難。民歌則是某個民族在某個時期創作的帶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很多民歌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誰,是通過一代一代口口相傳的形式保留下來,簡練而樸實,真實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現狀以及想法,是中國勞動人民集體的創作的結晶。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特色,當代這樣快節奏的生活,其實簡單易懂的音樂也不一定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音樂”。社會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是否應該通過社會音樂活動得到充分的體現,通過什么方式讓廣大群眾得到美的體驗,如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怎樣才能為提高全民音樂素質做出貢獻,還應該做出巨大的努力。
四、反思與建議
音樂是以審美為主的學科,只有真心熱愛用心感受才能感受音樂的美。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發現,在小學中學大學和社會音樂活動中,是否真正貫徹了國家要求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如何將我國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到一個理想的高度,是我們每一個音樂工作者肩上的重任。創造更好的音樂氛圍主體們不僅僅是要對學生,更是要對家長。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家長也需要明確學習目的,培養良好的音樂態度,將審美的理念貫徹于專業化的教育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們自由享受音樂的空間和權利,以審美能力提高為最終目的而進行教育。興趣是人們活動強有力的動機之一,它能調動起人無限的潛力和動力,使大家熱衷于自己的手頭上的事情為此而樂此不疲。一旦人對其產生興趣,就能引發出無限的可能性。音樂本是自我能動性作用的學科,審美與興趣本身就應該具備千絲萬縷的聯系,當學生對某一種音樂具備真正的審美能力,真正體會到音樂美的時候,音樂教育中審美的缺失的現象就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現狀要得到改善,音樂本位原則需要明確并且審美價值應該更加重視。那如何如何處理好音樂審美中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引導學生真正做到“理解基礎上的深刻感覺”,如何為學生創造更加自由的音樂環境,如何選擇適合更多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的作品等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尹愛青.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郭聲健.音樂教學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作者:李艾玲單位:西南大學
- 上一篇:小學美術教學美育滲透路徑
- 下一篇:初中美術教學方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