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困境與措施

時間:2022-08-13 11:18:33

導語: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困境與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困境與措施

1前言

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文理綜合的學科,是新興的研究方向和實踐思想,在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中,環境生態的概念如何融入其中,并對當前高校外語教學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必須在環境生態愈加嚴苛的當前,必須要探討和研究的。因此,必須對生態語言學進行簡要的概述。

2生態語言學概述

簡而言之,生態學同語言學的競合,就是生態語言學的狹義概念,由此,可以說生態語言學是一門文理綜合的跨學科研究方向,又或者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語言學范疇。2.1生態語言學的淵源。生態語言學最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提出,最早的概念為語言生態,經過近五十年的演變,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稱呼被逐漸規范為生態語言學。上個世紀末,在歐美出現了專門對環境生態和語言學競合的研究學者,他們認為將環境生態的問題、理論、方法應用到語言學中,會有更加獨特的角度分析。眾多學者通過對《達爾文理論與語言學》的研究發現,在研究語言學發展和歷史時,可以借鑒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方式,同時按照對動植物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發現語言演變過程中的生態規律。直到21世紀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意識到人類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嚴重性,于是英國語言學家漢利德在國際應用語言學會上首次提出,語言學在環境生態的發展和保護上,不容小覷[1]。至此,生態語言學正式被確定為一個大的發展方向和研究課題。隨著“十三五”規劃開始,勝利召開,生態環境的嚴重性被我國逐漸重視,為了做好英語教學中的“供給側”改革,我們必須重視生態語言學背景下的高校英語教學。2.2語言中的生態與環境之辯。在生態語言學中,必須首先明確的是“語言生態”和“語言環境”的外延。美國語言學者認為,語言的使用與語言的變革發展共同構成了整個語言生態體系,在這個生態體系中,一種語言與語言使用者、語言適用社會、語言文化、語言特定區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建立趨于平穩發展相互依存的特定存在[2]。另一方面,語言環境的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語言應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包含了以意識、社會、邏輯三層關系構成,即語言環境是社會環境的根基。國內學者則提出,對于語言環境需要同語言生態相結合,從語言本身出發,輻射特定人群、社會形態、文化特征、地域理念四方面,共同組建為語言的特殊存在環境。但無論從語言生態還是語言環境出發,我們都可以達成一點共識,即生態語言學的環境和生態是綜合了社會學、文化理念、地理學等諸多元素的綜合性概念,甚至可以由生態語言學衍生出社會語言學、區域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民族語言學等等。2.3生態語言學背景下的中國英語。早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就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提出。用生物學理論來解釋語言的發展演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再適合不過。當前世界語言體系中,漢語為全世界使用第二多的國家,當各種外語體系進入中國整體生態環境中,勢必要“因地制宜,適者生存”。換句話說,這就是為什么會有中國英語的出現,中國英語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中國人為了適應中國的具體國情,這其中包括了社會、文化、公序良俗等多種因素,進而對英語的一種發明創造,或者說是理解應用。最好的例子莫過如相聲中的段子:Howareyou?可以被中國英語理解為怎么是你;Howoldareyou?被中國英語理解為怎么老是你;Peoplemountainpeoplesea,被中國英語理解為人山人海;Goodgoodstudy,daydayup,可以被理解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實,在眾多搞笑的例子中,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官方對于中國特色語言環境中的英語翻譯,例如“三個代表”被譯為ThreeRepresentatives,“科學發展觀”被譯為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的社會大背景,在作為一種最廣泛使用的英語進入到這種生態環境中時,一定是在適用上做出了新的調整。而這一點,正是生態語言學的研究意義。

3高校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英語教學作為語言類教學,其整體啟發和應用是在中小學階段完成的,作為非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往往會放松對英語的自我約束。從某種意義而言,如若取消大學英語四六級同學士碩士學位的“掛鉤”關系,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絕不會熱情如今。以全國高等院校普遍英語教學為例,高校英語課堂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在期中、期末的考試中,平時成績占總體評價的50%。加之公共課不同于專業課,英語只在大學1、2年級開設,因此平時分基本都可以得到績點,這就從客觀條件上,對高校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1高校英語教學理念分析。高校英語教學在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之后,一直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從一定意義而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言傳身教為基礎和出發點,而對于高等英語教學而言,教師對于英語教學不會像中小學一般,對于某個知識點進行更詳細的解釋和分析,這就造成學生在學習時,極易產生對于重點的理解和透析,而忽略了語言學習中真正應該學習到的是什么。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地發展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對于高校英語教學自然而然提出的新的要求。雖然在眾多985、211重點院校,已經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了相當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比如增加英語課本劇教學、英語視頻教學、英語字幕課等,但終歸無法向全國范圍內普及。換句話說,只有改變當前高校英語教學理念,才能從最根本上滿足目前我國對于高等人才的外語水平的要求。因此,如何將高校英語教學從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進行新模式的改革,從學生的英語學習和教師的英語教學相競合,謀求一個真正適用于當前社會的英語教學理念,就需要從高校英語教師資源上著重進行分析。3.2高校英語教師資源分析。鑒于高等英語教學被我國高校普遍列為公共課,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師的綜合培養和配比上,都存在各種不同的差距和不足。3.2.1高校英語教師配比嚴重不足。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高等院校統計公報》顯示,全國高等院校學生超過2000萬,全國高等教師包含輔導員共計137萬人,而專職英語教師不足9萬人。換句話說,高校英語教師同學生配比為1:200,按照這個比例來看,英語教學很難達到中小學時期對于英語學習的1:20比例[3]。3.2.2高校英語教師整體素質不足。同樣根據《2017年高等院校統計公報》,在職高校英語教師登記在冊人數為89733人,其中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為6131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為79122人,其余為博士及以上學歷。另一方面,英語專業人數為78119人,其余為非英語專業。由此得出,高校英語教師還有相當比例的教師,尚不足以應對高等英語教學[4]。

4以生態語言學為契機解決高校英語教學困境

從生態語言學角度分析,高校英語教學勢必需要對英語這種語言學的教學進行改變,無論從整體的教學方式、師資力量上,還是就前文所提到的英語生態構建,都需要有新的理念性分析。4.1提高教師基本素質,完善師資力量梯隊。只有真正提高高校英語教師的自身基本素質,才能完善整體的高等英語教學師資團隊。因此,如何使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有良性的解決方案,就要從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升做起。4.1.1深化知識體系改革。教師的教學是課堂教育體系的根本,基于每名教師的知識體系構成和知識掌握程度均有不同,可以說只有英語教師對自身進行深化改造才能跟上社會發展進步中的洪流,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一方面要積極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對應當掌握、可以掌握和超綱范圍的知識點均有不同的涉獵和更好的概括程度;另一方面,應當多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自身知識面覆蓋,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多掌握最流行的知識講授方法。進而對個人的知識體系得到切實的提升。4.1.2順應時展,改變教學理念。前文贅述,理念影響方式,教學方式反作用于教學理念。反思當前,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由此作為高校英語教師,就應當積極爭取,將教學理念盡早同世界接軌,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向全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素質教育方向轉變,進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輔助作用。4.1.3探索應用新的教學方式。早在二十年前,新東方英語培訓機構的教學方式就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不少業界學者認為,相較于新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有助于學生的參試應試,但他們往往最忽略的是,當前的教學體系已經與時俱進,如若在高校英語教學上不積極謀劃、科學發展,勢必要被時代淘汰。因此,多采用各類英語培訓機構的教學方式不失為一種向好的教學方式變更措施,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與樂趣,另一方面在寓教于樂中對語言整體學習有更好的掌握和應用。4.2加大對生態語言學的應用,優化課內外教學環境。我們已經了解生態語言學對于高校英語教學的整體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生物學理論基礎對語言學的教學展開深層次的應用。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活動中,更要為了適應英語的某種意義上的生態平衡而做出課堂上和課堂外的教育環境營造,換句話說,只有將整體的英語教學生態制于一種共同發展、平衡和諧的體系之中,就有了將高校英語教學順利改革的前置條件。4.2.1生態語言學有助于對高校英語教學適應性的提升。語言學與生態環境的結合從根本上說更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適當增添對生態英語教學的應用,有助于對教學的整體適應更符合人類對于語言的整體認知。4.2.2生態語言學有助于中國英語教學體系的轉型升級。由于生態語言學對生態環境和語言學有了最基礎且良好的學科融合,因此對于生態語言學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將外語同中國整體社會環境進行融合,從而對整個的英語教學體系轉型升級具有助推作用。4.2.3生態語言學有助于對課內外教學環境進行優化。從英語的教學方式出發,建立以生態語言學為基礎的英語教學方法創新,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適應程度,換言之,利用生態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以更科學、更符合人類發展和認知的教學理念帶動教學方式的應用創新,可以提升學生整體的適應度;另一方面,適當引導學生對于生態語言學的研究,讓學生們明白整體教學思路和模式的來龍去脈,進而達到對于課堂上下的環境優化。4.3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深化高校英語課程改革。高校英語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匯、語法和聽力的教學,以此三方面為基礎,進行拓展式教學方法的創新,無疑為最快速便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素質發展;另一方面對于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避免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疲頓感和煩躁感。同時,由于高等院校學生大多剛從高中校園走出,對于自身管控力和自身學習能力上,尚有提高的潛力,因此,適時舉辦課外英語輔助教學,一方面對于學生整體的自身學習能力會有綜合性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也約束了大學生對于公共科目學習的興趣缺失。

5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語言學的大背景下,高校英語始終是作為高等外語教學而存在,如何利用好生態語言學體系,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建立新的仿生態環境中,必須隨著整個社會的教育生態環境的發展變更有所新的側重。對于高校英語教學中,我們急需尋求更好的出路,畢竟路漫漫其修遠,作為高等院校英語教學中的一分子,上下而求索的工作在所不辭。

參考文獻:

[1]趙鑫.生態語言學背景下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困境與措施[J].英語廣場,2017(07).

[2]黃國文.生態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J].中國外語,2016,13(01):1+9-12.

[3]何湘君.論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轉向[J].海外英語,2015(07).

[4]劉國兵.中國英語研究的生態語言學視角[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7(03).

作者:張紅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