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1 03:01:00

導語: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以探索我國21世紀高等體育教育的發展模式為目標,采用社會調查、教學調研、實驗、統計分析和文獻資料等方法,在對高校體育教改中熱點與難點進行透析,對高校體育教育觀念進行探討,對體育課程進行規劃,對全面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對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了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研究中的主要問題。

【摘要題】學校體育

1綜合分析概要

中國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研究,從根本上說就在于發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探索科學培養21世紀現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規。特別是那些應用型、對策性的研究課題,就必須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礎上,采用不同方法對同一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和科學的驗證。這樣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來激發、檢驗理論研究;而理論研究又推進和指導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這樣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優化循環。從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的客觀情況來看,對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說有四個方面的研究專題。首先是全新的素質教育觀念。它要求把“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完善發展”和“發展個性”等素質教育思想真正貫徹到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中去;其次是現代化的高校體育課程。它要求高校體育教育必須圍繞把每一個大學生都培養成為既德才兼備,又具有新型生命觀、健康觀、運動觀、審美觀,并能夠適應現代社會變革的新型人才而設置和更新體育課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對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國,在高等體育教育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的同時,能夠切實擔負起大學生的增進健康、發展個性和激發其潛在創造力的教育職責;第四是科學的理論研究、規范的方法體系和可靠的實踐結果。它要求中國在新世紀的高校體育教育模式必須融科學性、先進性、系統性和規范性于一體。所以,加速對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會背景,也是中國高校體育教育研究向深層次探索其內涵的重要標志和體現。

2全新的素質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的內涵。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的內涵可以概括為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幾個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導向,以心理素質教育為中介,最終以健康教育為主體,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質,發展人的個性為共同目標。這種素質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針中的培養目標予以綜合,比片面的基礎教育的理解更為全面,更為深刻。

3現代化的高校體育課程

3.1新世紀的高校體育課程目標

首先,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21世紀大學生的身心完善。但調研結果表明:在技能和體質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著較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經驗;但在發展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方面,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進行教育和訓練的院校僅占25%,顯然不夠。所以,必須促進高校體育教育在課程目標方面充分體現身心完善和全面發展這一功能特點。

其次要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質。有關研究表明:高校體育教育的根本基礎在于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文化水平。這是因為沒有文化就形成不了體育,沒有文化也發展不了體育。在調查中有86.8%教師認為:“增強身體鍛煉知識教育,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以及“強化體育基礎理論、體育文化思想、體育欣賞能力、體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改的重點。所以,21世紀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研究,必須充分地體現出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修養水平這一素質教育特點。

第三,注重培養大學生終生體育的態度和體育能力,激發他們自覺和自主學習體育的興趣。這是因為體育課程與知識情感和操作三個領域高度相關。而調研結果也表明我國在這類目標環節上較為薄弱,甚至有空白點,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與發展。因而,必須把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競爭能力、綜合能力以及對未來社會工作的適應能力提高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從而使其更加旗幟鮮明的為我國21世紀人才戰略提供服務。

第四,發展個性。這是高校體育教育充分體現大學生自我意識、思維方式以及體育觀和情感發展特點的關鍵。所以,21世紀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研究,應注重拓寬大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和激發其潛在創造力的閃光點。

第五,善于把長遠的課程目標和近期的課程目標有機的結合起來,且近期目標必須成為長遠目標的階段目標。這樣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才能夠統一互動、方向一致、現代化的課程目標才能在新世紀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3.2現代化的高校體育課程內容

新世紀、現代化的高校體育課程內容,概括地講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首先,是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現代化。它要求課程內容必須融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并且在高校體育教改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充分發揮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導大學生們主動嘗試和創造性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因而,它是衡量現代化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的尺子和鏡子。

其次,是課程內容綜合化和多樣化。這是多功能與高綜合的高校體育課程目標所決定的。它要求把身體素質功能的課程組塊轉向把實踐課程、理論課程、余暇課程、健身課程、電教課程等緊密結合的大課程內容。以充分體現高等體育教育的多功能綜合并進和豐富多彩的整體功能特征。

第三,是課程內容彈性和自主化。這是發展個性、激發大學生的潛在創造力、提高大學生體育能力和整體素質等新世紀高等體育教育的時代特征所決定的。同時,也因為大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間的聯系極為密切,“一個標準,一種規格”的內容模式不僅嚴重限制了大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展,而且也壓抑了他們潛在創造力的閃現;而彈性化、自主化和靈活多樣的課程內容則能夠把共性和個性有效地兼顧起來。所以,必須構建一個靈活多樣、自主性強的高校體育課程內容模式,并強調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向自覺、自主和自由學習的方向發展。

3.3客觀實效的教材體系

擴大學生選擇體育教材項目的自主權,擴大學生自主學習體育的自由度,是教育發達國家發展大學生個性、培養體育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和完善自我意識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推進素質教育、深化高校體育教改和規劃21世紀高校體育教材體系的一個核心點。因而,在對高校體育教學大綱內容、范圍進行排列、選擇、組合的實質,就是對教材體系的科學規劃。而且也必然在課程內容的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據此不難得出,21世紀的高校體育教材體系必須同時具有3個特點:①是教材內容現代化。它要求對教材內容的選擇融科學性、實效性和趣味性于一體;②是教材范圍綜合化、多樣化。它要求能夠覆蓋體質、生理、心理、文化、道德、營養、人口、生物、哲學、健康乃至更大的內容范圍;③是教材項目的組合彈性化、靈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內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項目進行功能組塊,且保持互相聯系、互為作用、系統整體的功能特征。這樣既可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覺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又能擴大學生自主選擇體育項目的自由度,同時也保證了大綱教材系統整體的綜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備,缺一不行。

3.4科學、系統的課程結構和規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體育課程結構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進素質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必然反映。調研結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體育課的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學計劃的辦法。從這層意義上說,探索21世紀的高校體育課程結構的發展模式,應把握好以下3個關鍵特點:①是擴大學生選擇體育項目的自主權;②是擴大學生學習體育的自由度;③是實現課內、課外一體化,充分拓寬大學生自覺學習體育的時間和空間。其次,是對高校體育考核制度的規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經成為入世后的中國為順應時代潮流、加速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的普遍觀念。這是因為學分制不僅是拓寬大學生自覺、自主和自由學習時間與空間的科學體現;而且也順應了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與發展。它對于課程內容的規劃,對教材體系的組塊,對課程結構的設計、對考核、評價制度的完善以及對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均具有規律性的要求和體制上的規范。同時,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經驗。所以,應加大運作的力度,以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為核心的高校體育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與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走向科學、規范和完善。

4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對策

素質教育以其倡導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完善發展”和“發展個性”等理論觀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完善人的本質”。因而,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體育教育,必須首當其沖地擔負起這一劃時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決好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遇到和發現的新、老問題。鑒此,本課題針對國內普通高校體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科學驗證和深入的理論分析。以期為普通高校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及探索構建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模式提供客觀、實效和對策性的咨詢建議。

4.1普通高校體育學科建設不容忽視

這是因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必然在科技、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與國際接軌。高等體育教育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既是培養現代人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的環節。因而,它首當其沖地擔負著增進健康,發展個性和激發大學生潛在創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過拓寬高校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學歷層次、優化職稱結構來增強高校體育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和協作攻關的能力等等,不僅能夠有效地密切高校體育科研與教學實踐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且對于完善其自身的學科體系,鞏固其在現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學科地位均有著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義。

4.2體育基礎設施須上臺階

普通高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涉及點多、面廣,不花大氣力、下大功夫很難有一個實質性的突破,這是因為難就難在重視不夠,難在教育觀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體育教育觀念的同時,把強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到對高校領導者辦學能力、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一個綜合評價點予以認識。事實上,也只有新世紀“素質教育”觀念下的現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從加強體育基礎設施方面積極探索、挖掘人才素質潛力和全面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思維特征。

4.3高校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個模式,一種規格”的高校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制約了大學生個人和個性特點的發展,妨礙了大學生潛在創造力亮點的閃現。而擴大學習自主權,拓寬學習自由度和以啟發他們創造性完成技術動作為主線的教學組織形式,則符合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特點,符合大學生體育觀和情感發展特點,順應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特點。其優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學生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開釋大學生的潛在能力和激發其創造性的靈感;③是方法科學、簡單、可操作性強,并具有廣泛的實際應用效果等等。

4.4體育文化教育應注意實效

“體育基礎理論+體育文化講座+體育欣賞和技戰術應用輔導”的理論課程模式:①是調動了大學生自覺學習體育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②是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氣質;③是成功地利用了書本、電教、競賽、講座和休閑等,科學地拓寬了大學生自主和自由學習體育文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質等等。

4.5心理教育應貫穿體育教育的整個過程

“3個緊密結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調動了大學生參與運動、學習體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②是鍛煉了意志,發展了個性;③是培養了能力,增強了自信;④是激發了大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提高了整體素質等等。從系統研究的結果看:該方法科學含量較高,實效性強,且操作簡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實踐應用價值。

4.6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加速進行

“營造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構建課外體育俱樂部”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模式,不僅能夠融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多、空間大、活動內容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等特點于一體,而且順應了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高等體育教育的時代特征。能夠在高校體育教學、競賽和活動中發揮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體育科研應系統、規范

各普通高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運用不同方法加大對全面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方法、對策進行系統性研究的力度,以期為我國高等體育教育學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探索和構建21世紀高等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等等,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可資借鑒的咨詢建議。

4.8規范的方法制度

規范的方法體系要求必須融實效法、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于一體。要求理論必須服從實踐和應用于實踐,且能夠卓有成效的指導實踐、服務于實踐。系統性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且操作簡便易行和規律性強,并具有一定時間、范圍的可持續的發展性。規范性則是指該方法體系在經過去偽存真和精化完善之后,能夠發展成為制度或法規性的操作模式等等。所以,它要求所有方法、措施、步驟必須依據高等教育原理、體育教學規律,大學生整體素質特點的客觀實際而設計和實施,同時要求調研資料、測試數據必須經過科學、規范的統計處理等,充分體現出方法上的科學信度和操作上的制度規范。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楊文軒,等.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15~135

[2]曲宗湖,等.論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發展的構想[J].體育科學,1998,(4):7~11

[3]馮巖,等.21世紀大學生體育與素質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體育科學,2001,(4):31~33

[4]李相如,等.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模式[J].中國體育科技,2001,(5):11~14

[5]李衛平,等.當前我國高等體育教育研究中心若干熱點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