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優質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6 11:20:00
導語:高職學生優質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切實、全面地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各高職院校的緊迫任務。素質教育是全方位的,高職院校應從素質教育的內涵入手,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既是全面推進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項緊迫任務。但受現有招生政策的限制,我院招收的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學習熱情,亟待提高整體素質。我們只有將素質教育貫穿高職高專教育的全過程,才能真正把學生塑造成合格的有用人才。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實施素質教育,應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大體可分為基本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兩方面。基本素質是指作為一個自然人在社會中生存所應具備的水平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創新能力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專業素質是指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主要包括專業技能素質、就業技能素質等。基本素質是專業素質的內在基礎,而專業素質是基本素質的外在表現。
二、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意義
1.它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需要。勞動者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生產、管理、服務質量的好壞。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高職生將越來越成為企業勞動者的主力軍。因此,培養、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更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人際交往中的寬容和合作精神,以及高度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等。
2.它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折的關鍵時期,產業機構和勞動力機構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更需要高技能人才。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學生既有科學技術內涵,又有創新精神和能力。因此,加強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它可以提高社會的文明素質。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新舊交替時期,有必要重新審閱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從而積極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提高每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行為規范。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素質教育的基礎。它可以培養學生仁愛、信義、自省修身、謙讓禮儀、博愛寬容、人格獨立高尚等品格,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及高素質融入社會,從而提高社會的文明素質。
三、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的新問題及策略
1.思想品德素質教育。部分高職生文明素養和法律意識較差,具體表現在摘要:(1)不注重保護公共設施,在校園里隨意踩踏草坪,蹬踏課桌、墻壁等;(2)不講誠信,考試作弊等;(3)不注重保持公共衛生,隨地亂扔雜物、亂吐痰,宿舍臟、亂、差等;(4)不懂禮貌,碰到老師不打招呼等;(5)違法事件時有發生。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首要任務。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今后能否順利步入社會,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和個人事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在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強化德育功能,始終滲透對品德素質的培養,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牢固構筑學生的精神支柱,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2.創新能力素質培養。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局限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不會發現新問題和提出新問題。當前,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技成果層出不窮,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0%,為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就要求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因此,在素質教育中要倡導創新精神,注重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要大力深化教學改革,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參和式教學,建立師生的平等地位,在鼓勵學生獨立思索、敢于爭辯的同時,為學生創造條件參加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多了解當今企業的生產目前狀況和社會目前狀況,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3.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我們的部分學生文化素質較差,而學院培養的學生,是和社會緊密相連的社會人。為更好地適應社會,形成人和社會的和諧統一,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十分必要。這其中包括自然、歷史、社會知識的學習,藝術修養的提高及人際交往能力的練習等。學院除了設置相關學科外,可以通過開展第二課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參加社會實踐、舉辦專題報告會等形式,使學生受到教育,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做人,學會正確處理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底蘊。
4.身心健康素質教育。根據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有將近1/3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新問題。如摘要: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自卑、自我封閉,不能正確面對挫折,有較強的失落感和焦慮感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是學生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也是他們能否適應社會和戰勝自我的基礎。因此,一方面要創造豐富多彩的業余文體活動,增強學生的體質和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減輕其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幫助學生疏導心理新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用表揚式教育代替批評式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困難和失敗,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實現理想和價值。
5.專業技能素質教育。目前,部分學生專業技能薄弱。專業理論課成績較差,實習實訓課時量不足,實際操作能力較差,就業后不能立即上崗。學院要以高職院校的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作為出發點,突出“職業性”和“技能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一方面在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上,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靈活調整專業結構,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并在教學中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適當減少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另一方面要改善實習實訓條件,將實驗室、生產車間作為高職院校專業教學的主戰場,采用現場教學,任課教師選用具有“雙師”資格的專業人員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此外,要在學校大力推廣“一書多證”制度,學生不僅要取得畢業證書,還要取得一個或幾個職業資格證書。這樣,既可以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將來就業奠定基礎,又可以借此搭建和實際生產完全相同的實踐教學平臺,改善實訓條件。
6.就業技能素質教育。高職學生普遍對就業存在熟悉上的誤區摘要:就業觀不科學,預備不充分;期望值過高,就業定位不準確。大部分學生好高騖遠,不愿意去那些能夠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的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崗位工作,而這些崗位恰恰是他們最具有優勢的崗位群。根據調查統計,在高職畢業生中,超過60%的學生從業后,就業現實(如摘要:崗位、工資待遇等)和就業理想存在嚴重偏差,導致個人情緒低落,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職工作,頻繁地更換工作崗位。因此,要對學生進行就業技能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他們的就業觀。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讓學生了解當今社會的就業環境和目前狀況,請往屆畢業生回校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準確定位,明確自身的價值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其次,針對當前嚴重的就業形勢,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增強他們展示自我才華的自信心,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后,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應聘技巧和應變能力,培養學生跨職業、跨崗位工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奕陽.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07(3).
[2]江銘.提高高職學生文明素質的實踐和思索[J].機械職業教育,2007(3).
[3]程方平.中國教育新問題報告[M].北京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南京摘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 上一篇:藝術邏輯設計管理論文
- 下一篇:教師知識和能力測試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