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育特征和功能論文

時間:2022-07-26 05:43:00

導語:網絡教育特征和功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教育特征和功能論文

摘要是機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全新的方式,網絡的教育,使教師的傳統權威地位在逐步喪失。因此,轉換傳統的教師角色、重新定位已成為時代推動教育和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網絡教育教師角色

長期以來,老師被認為是教學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學生只是順的等待被知識灌裝的容器或填塞知識的倉庫,處于絕對服從地位。但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等一系列高產品的迅猛發展,網絡化的浪潮給人類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一系列的變化,把人類和教育帶入一個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它帶來的是整個教育思想、教育、教育、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一場深刻革命。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應該轉變自身角色,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注重老師主導作用,發展師生之間平等、互敬互愛的合作關系。

1網絡教育的特征功能

網絡教育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它突破傳統學校教學方式的時空束縛,與課堂教育、廣播教育、電視教育共同構成多元化的教育體系,和傳統教學方相比,網絡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①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②依托網絡優勢,實現教育資源共享;③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學習,促進學習的個性化;④增加了人們受教育的機會,進而提高全民整體素質。

1.1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

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的今天,依靠學校所學的知識已經明顯不足,教學內容不僅難以涵蓋社會多元化的需求,課堂教學方式也無法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技能。實施遠程教育是世界網絡教育發展的主流和趨勢。遠程教學以網絡作為傳輸信息的載體,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單一模式,學生可自主靈活地選擇學習時間,并與教師進行遠距離交流。傳統的教材是單一的文字教材。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教材是多媒體可雙向交流的教材,思想性、性、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為各學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視聽環境,給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維的信息,擴大了教育規模。更重要的是它豐富了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動性。如中央電視大學開發的模擬法庭、實驗、動植物養殖等,提供了逼真的、生動的學習和交流環境。教師利用這些軟件組織教學,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組織與修改,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實時提問或回答,并能立即得到明確的評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2依托網絡優勢,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網絡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教育資源得到廣泛的共享,形成跨區域的分布式教育資源網。網絡教學提供了共享的資源,突破了學校的限制,使處在網絡教學中的每個學生,都可通過Internet,享用優質的教育、教師資源信息,聆聽世界一流教師的講課,向最好的專家請教。利用網上的E-mail、BBS等交互方式提交作業,建立研討中心,從網上下載學習資料。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視野的擴大,學生的知識也將逐步增加,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傳統教學相比,利用網絡中豐富的教育信息資源進行網上教學,拓寬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范圍,推進了教育民主化進程。世界范圍內看,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分布是不均勻的。而借助于互聯網,可以把各國的教育資源聯系起來,供全球分享,使生活在教育資源貧乏國家的人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1.3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學習,促進學習的個性化

傳統的學校教學總是圍繞著教師、課堂、教科書進行,使得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受到限制,致使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難以實現。網絡教育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關注其主體地位。學生由單純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索取,自我發展。通過網絡教學,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與特長進行個體化學習和創新性自主學習,以充分發揮個性;此外,學生之間便捷通暢的交流通道也為協作性學習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逐步形成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這種方式還允許學習者和教師通過大量的學習資源進行交互,通過資源解決,其學習進度是由參與合作的學習者共同決定的。這一合作學習形式興駐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將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1.4增加了人們受教育的機會,進而提高全民整體素質

2網絡教育對教師提出的挑戰

網絡教育對以教師面授為主的教師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帶來很大沖擊,對教師提出了新的嚴峻的挑戰。

2.1帶來教學價值價值觀的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每個人公平地提供了無窮無盡的信息。如何使每一個受教育者能在信息浪潮中健康成長,學校應當培養怎樣的人,這是信息時代的教學所急需解決而不可回避的問題。知識的迅速更新,還有學習化社會的來臨,要求教學必須以發展人的個性、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為宗旨。教育,不再只是灌輸和傳授書本知識與技能,不再只是促進背誦、寫作業和;教育將深刻改變自己的目標與職能,成為個人全面和終身成長的助手,成為信息社會個人選擇和發展的無微不至的指導者。

2.2學科知識和教學能力上的要求

網上信息資源豐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學科知識,因為學生可能是各個年齡、各個行業的人,在網絡化的條件下,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社會閱歷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就應該有借助網絡資源,了解學科前沿,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的能力;與網上同行進行合作的能力等等。另外,網絡教育應充分發揮計算機超強“記憶”的優勢及互聯網“點對點”的聯結優勢,要求教師與學生的全面互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因材施教。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可以是BBS、在線答疑等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家長的全面溝通與互動,實現有針對性的教學。這種網絡化的教學能力有別于家教和教育軟件,要求教師在挖掘人才潛力與培養人才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和家長在教育上的深層次需求,網絡教育的概念才能夠被廣大用戶接受。網絡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些新的技能,如教師必須是一個有著使用計算機經驗的人,了解如何在攝像機前授課,掌握多種交流方式和多站點交互性授課的技巧等,這需要在不斷的實踐和練習中獲得直接的經驗。

2.3帶來教學評價標準的改變

傳統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成績,現在,教學的基本職能變成為者服務,幫助學習者快速改進學習方式,出現了以學習需求滿足度為核心的價值評定。傳統教學重在使學生繼承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學生記憶知識的程度來評價學習、評價教學,甚至來判定學生和教師的等級。而在中,教學必須改變以記憶程度為指標的評價原則,充分培養學生的注意、記憶、想象、思維、判斷等認知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選擇、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運用這些信息獲得新知識、形成新思想和新觀念的能力,并以此作為評價教學的重要標準。

3轉變網絡教育中的教師角色定位

傳統的學校教育是的產物,已經持續了300余年。它將教師角色定位為單一的傳播者,決定著教學的、、進程、質量等,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人類步入信息社會的今天,特別是網絡教育的來臨,原有的教師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師角色正逐漸被其他新型的社會教育職業群體所分擔和分解,教師職業“專業化”和“非專業化”的紛爭也日趨激烈。網絡時代的教育,使教師的傳統權威地位在逐步喪失。因此,轉換傳統的教師角色、重新定位已成為時代推動教育發展和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3.1組織、設計適應網絡教育的教學活動,充當導航員和指導員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使得課程和教學形式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為了跟上這種變化,教師應具備教學組織能力和課程設計、開發能力。網絡教學中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仍然需要教師來指導選擇、組織設計和實施。教師要進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方式的設計、教學媒體的制作以及教學過程的評價等活動,目的是以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內在基礎為出發點,如何恰當地組織學習方式、設計教學信息,使學生在愉快而奮發的心境中學習,從而達到最佳效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能充分體出組織者、設計者的角色。同時,網絡教育淡化了傳統教師的信息源或傳播者的單一角色,突出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導航員和指導者角色。面對網絡環境中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實,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適應、學會使用機和網絡,教會他們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查詢和檢索知識,教會他們如何在眾多的信息中選擇知識,組織知識,整合知識,指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完成知識的內化。幫助學生學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

3.2甄選信息,嚴格把關,正確引導學生個性發展,充當輔導員

網絡教育是以信息為基礎的學習方式,也是“信息本位教學”。人們只要進入網絡,就可以共享網上的教育資源,網絡也為新知識的創造、傳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條件。強大的網絡信息資源在為教與學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源泉的同時也生產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污染,嚴重著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一些虛假的知識信息具有蒙蔽性,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樣,一方面有的人憑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斷將獲取的大量信息轉化為知識,更快地進行知識積累,加快自己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對于一部分并不具有相應知識結構的人來說,他們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被作為生活服務和娛樂,沒有成為增長智慧、積累知識的有效資源。因此,對網上信息的選擇與判斷至關重要。在信息與學習者之間應構筑一道“防火墻”,用于甄選信息、減輕甚至杜絕網絡傳播的負面效應。教師則能夠準確及時地對知識信息進行甄選把關,指導學生選擇知識信息,實施“防火墻”的職能。除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現實,學會交往,學會生存;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這種幫助、引導是即時的、現場的,是網絡無法完成的,惟有教師的經驗和智慧方能勝任。認知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簡·皮亞杰,強調作為促進者的教師,監測他們發現后的反思。與此相應,學習活動的性質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圖式和(智力)操作去應付新的經驗,對物質的、社會的和智力上的發現進行反思。網絡時代又是一個變化快的社會,面對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人們心理上的越來越多,學生也不例外。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中,要培養出健康的下一代,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網絡在這一領域的“無能”表現促使教育應該重視學生品德、心理和人格的發展。這需要教師深入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心靈和精神上的問題,對現實社會中價值、規范的認同情況和期待,使教師角色定位為一位行為的診斷者,心理的咨詢者、輔導者,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個性發展。

3.3改變教育觀念,自覺現代教育技術,建構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大家的教育觀念及思維邏輯。教師如果認識不到信息社會的來臨,不能更新觀念,則無法適應21世紀的信息社會和教育改革。在培養學生的目標上,也發生革命性的質變。在信息社會中,由于信息知識的總量急劇增加,并且半衰期愈來愈短,知識積累型人才也顯得更為重要,信息社會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創造性、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信息檢索、獲取、與處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師除了傳授基礎知識外,更要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處理的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將給教育帶來勃勃生機。當前很多學校都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但是,有的仍舊停留在純技術的運用和探討上,我們應該不僅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為學生的學具,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新建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此構建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此種學習環境正是信息社會中的教育環境。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協作,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是信息加工的認知主體,是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是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由此看出,學習情景的創設對學習的成功至關重要。因而,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盡可能營造真實的學習情景,展示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習者從多種途徑進行學習,為學生創設環境,促使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

1王里平.信息時代的產物———網絡教育[J].廣西大學學報(版),1999(4)

2張宇容等.基于網絡的遠程教學[J].微型電腦應用,2000(4)

3胡鐵輝.網絡時代呼喚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1999-11-10

4梁建.網絡教育的發展與思考[J].教育學刊,2001(1)

5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M].??冢汉D铣霭嫔纾?996

6劉次林.教師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7方展畫.高等教育“第四職能”:技術創新[J].教育研究,2000(11)

8陳功.淺談信息時代下的網絡教育[J].教育探索,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