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財經類高職教育的改革

時間:2022-07-05 05:49:00

導語:小議財經類高職教育的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財經類高職教育的改革

1財經類高職教育教學現狀

財經類高職教育是職業(yè)教育中比較特別的類型。它不同于工科類職業(yè)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不好把握職業(yè)教育和普通專業(yè)教育的界線。工科類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線是比較好把握的,操作崗位和研究、設計崗位的界線本身比較清晰。財經類職業(yè)工作崗位基本上是三大類:行政企事業(yè)單位的管理崗、教學崗和研究崗。這些崗位的工作性質是相同的。崗位內分類最多的是企業(yè)會計財務管理,有出納、記賬、核算、總賬、科長、處長、總會計師等眾多崗位,但它們基本上只是職責不同而不是技能不同,崗位的轉換主要是根據工作的需要,基本不受學歷的限制。研究生、大學生、??粕?、中專生都可以做會計,當科長、處長,當財務總監(jiān)。另一方面講,說職業(yè)教育強調動手能力強,而大學本科會計專業(yè)畢業(yè)生不會記賬也不行,沒有強的動手能力也不成?,F在的實際情況是大學的會計專業(yè)教育也把動手能力強作為教學的重點,正在改變動手能力弱的被動局面。而這就給財經類職業(yè)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大家都在強調動手能力強,你的立足點到底在哪里?這是關系到財經類職業(yè)教育辦學方向和生存之路的大問題。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思考,我們感到在教育教學的教育一方不好給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進行嚴格的定位和區(qū)分,而在受教育的一方則大有文章可做。在受教育一方,本科生和高職生有較大的區(qū)別:本科生基本文化素質明顯高于高職生,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高于高職生,自律能力高于高職生,其今后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jié)摿σ脖厝粡娪诟呗毶S纱藖砜矗瑢Ω呗毶慕逃ㄎ粦撌牵骸氨荛_弱勢,開發(fā)優(yōu)勢,補充不足,技能為本”。“避開弱勢”即避開從中小學就形成的難以改變的書本知識學習能力差、自律能力差的實際狀況;“開發(fā)優(yōu)勢”即吸取應試教育的教訓,離開書本搞教學,尋找此類學生的認知特點、認知規(guī)律,開發(fā)新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補充不足”即補充基本文化素質的不足,使學生的人文素質達到一般社會公民的基本要求;“技能為本”即把技能教育作為教育的核心,而本科教育可能把技能教育作為基礎之一。在對待“動手能力強”這一點上,本科和高職教育的區(qū)別可能就是部分和全部的區(qū)別。

人的認知途徑基本有兩個:一是通過實踐和體驗直接獲得,二是通過學習書本知識間接獲得。在人類社會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就個人來講,有些知識是間接獲得為主,如自然科學、哲學,在相當的高度以后,才能以直接獲得為主;有些知識必須以實踐和體驗為主獲得,如生活經驗、感情知識;有些知識是實踐體驗和書面知識學習相結合獲得的,如各種工作的操作知識。這些知識的積累量不是很大,這些知識與其他知識的聯系也不很強。這種直接和間接相結合的知識獲得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先講授后實踐,先實踐后講授,邊實踐邊講授,大實踐小講授,小實踐大講授等。就實踐來講可以是認知印象式、動手操作式、研究改進式。就理論傳授來講可以是個別原理式、理論框架式、理論體系式等。這樣一來實踐和理論可以有很多種組合,在教學體系的設計上就會有多種模式。

選擇哪種模式要作理性的判斷和設計。決定因素是學生的特點和由學生狀況及社會發(fā)展需求決定的培養(yǎng)目標。實現學生特點和目標定位的最佳組合,是最理想的培養(yǎng)模式。也就是說能夠體現教育效果,有最好成績的教育模式就是好模式。財經類職業(yè)教育是直接和間接獲得知識并重、先后順序并不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動。教育模式的選擇可以有多種組合。

另外,在職業(yè)教育中管理育人是很重要的教育職能和教育環(huán)節(jié)。把課堂教學和管理育人結合起來,兩條腿走路,是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基本區(qū)別之一,也是職業(yè)教育的特色和亮點。管理育人體現在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學生自組織管理、學校整個管理組織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活動提升學校民主管理和管理實踐。而這方面的文章還沒有破題,基本是一片空白。

2財經類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進

按照以上輪廓性職業(yè)教育模式,觀察審視財經類職業(yè)教育的現狀,可以看到有很多需要改進的方面。

2.1教育模式方面

認知模式單一、僵化,不適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在高職教育階段,仍然延續(xù)中小學教育模式,沿用學科教育體制,搞“滿堂灌、添鴨式”教學,搞“概念、理論、意義、作用”教學?!皾M堂灌”是延續(xù)這些學生中小學的失敗,沒能避開他們學習書本知識能力欠缺的實際,進一步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效果必然好不了;高職“概念化”的理論教學又是簡化了的學科教育,體系弄不透,內容支離破碎,特別是無法形成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生不能用學過的知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知識和生活兩張皮,成為典型的學而無用。在學生考核方面仍然用試卷考試來作評判標準,能力和素質教育很難貫徹落實下去。

本文分析認為,這種教育模式的確定,除了對教育模式多樣化的認識不足外,主要是對高職教育的能力素質培養(yǎng)目標研究得不夠,沒有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所謂能力是素質的綜合。就高職學生而言,培養(yǎng)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用專業(yè)的頭腦理解和判斷專業(yè)問題,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是素質教育的總要求。這涉及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培養(yǎng),專業(yè)理論的掌握和靈活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所講的“理論夠用的范疇”。這些東西內化到學生的思想中,成為他們自身的有機組成部分,就是素質。素質是人的能力的基本層面。

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它是對某種工作操作能力和技巧的綜合,實際是能力的特殊表現形式,是某方面能力的具體化。技能包括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而且兩者要協調。

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提出把財經高職類教育模式確立為“實訓—理論—實踐—實訓”模式。第一個“實訓”,是讓同學們認知所學專業(yè)職業(yè)崗位的具體分類,每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對今后工作崗位有感性的直觀的認識?!袄碚摗苯虒W是在對工作崗位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對工作內容進行對應的理論講解,是對工作內容的理論化?!皩嵺`”是在模擬或實際工作崗位實習,對崗位有更直接的了解,對理論加深體會。第二個“實訓”是在學校進行案例教學,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對理論的整體認識。這樣就避開了學生的認知弱點,遵循了“認識—實踐—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對理論的熟練程度遠低于對做會計憑證的熟練程度,理論知識一問三不知的學生,做簡單的分錄基本還是會的。

2.2理論教育方面

理論教育改革嚴重滯后,而且有被忽略的現象。對要不要理論教育,要什么樣的理論教育,如何進行理論教育等基本問題的認識很不清晰。強調動手能力,忽視理論學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犯我們常犯的錯誤。淡化理論教育的結果是敷衍理論教育,不深入研究理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家普遍認為,大學生是學歷較高,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專門人才。在大學生里雖然有本科生和??粕膮^(qū)別,但在大的概念上一般是不加區(qū)別的。這里實際上就隱含了大學生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如果以60分為標準的話,大專生應該是60分以上,大學本科生是70分以上。那么我們對高職生理論教育的學術標準就是大學理論教育的60分。這個標準應該包括基本的理論概念、基本理論框架、基本理論原理。而且要滿足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三方面要求:使學生具備進一步學習的能力、理解財稅制度的能力、掌握學科規(guī)律的能力。具有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是終身學習的需要。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應該有自學能力了,可以拓展新的知識,一生都可以延續(xù)下去。任何一項財稅制度都是理論和實踐的產物,理解它們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人的一生可能有若干次職業(yè)變動,掌握一門學科,應該對學科有規(guī)律性認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習一門新學科應該容易得多。這三點要求對高職生非常重要,因為對大多數高職生來說,高職教育是他們的終極學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