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思職教發展新途徑
時間:2022-12-25 03:06:00
導語:淺思職教發展新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根本性解決“三農”問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先進制造基地建設都有賴于科技的推動與勞動者文化素質的提高。面對新的發展目標,我們必須將職業教育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先進的科技、發達的職業教育作為社會經濟再發展的源動力。只有推進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職教的發展,將先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最終實現經濟與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經濟的進步。
一、職業教育再發展的法制、政策及經濟社會新條件
(一)關于職教發展新的立法、政策資源
“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2004年3月3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把“職業教育工程”作為教育工作今后重點實施的六大工程之一。2004年6月17日教育部等七部委又一次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會上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央提出,從2004年到2007年的高中段階教育中,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要保持大體相當規模,在有條件的地方職業教育占比可以更高一些。根據國務院最近的發展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扶持建設2000所國家級重點職校、3000所省級重點職校的發展目標。可以說,這些法律政策為職業教育的再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從最近一、二年看,職業教育迎來了其他教育不能企及的法律與政策優勢。
(二)源于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機遇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有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才能實現上述任務。現階段,我國許多地區都正在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先進制造基地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這種經濟的轉型與重構,必將帶來對一般技能型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時,終身教育意識和學習型組織意識的覺悟,也都離不開職業教育的參與。
(三)源于“三農”及農村社會的發展機遇
減免農業稅與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農民負擔,但不能徹底改變農村面貌。根本性解決“三農”問題關鍵還是在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是農村的全面小康,建設農村小康有賴于農民文化與職業技能的提升。美國與德國的農村發展經驗表明,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發展農村成人職業教育。鑒于此,就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來說,我國職教戰線應積極銜接政府的“百萬農民培訓工程”以及對“三農”的政策與財政優惠,發揮與利用職校師資、設備、場地與教材優勢,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工程中積極參與,長遠規劃,搭建職校新的發展平臺。
二、當前職業教育再發展的突破點與路徑
(一)圍繞就業導向,轉變辦學指導思想、驅動力和本位診治當前職教發展困境的良方,必須從轉變辦學指導思想開始。一是要把辦學注意力投向“一切為就業”上來。當前,為農民轉移就業提供文化技能服務是職教應確立的一個辦學指導思想。只有瞄準“就業”這一準星,職教才可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筆者在2004年l2月調研全國著名的北京勁松職高過程中了解到,北京勁松職高畢業生在北京這樣的人才密集區,成為許多大單位搶不到的“香餑餑”。北京許多五星級賓館要不到勁松職高畢業生,而北京所有五星級賓館的廚師長清一色是勁松學生。他們的秘訣在哪里?如勁松職高賀校長所言:“瞄準就業需求,鍛造適應社會的高質人才。”“出口(就業)好,入口就不愁不好。”二是在辦學驅動力上應盡快從計劃培養轉到為市場培養上來。三是一定要實現以專業學科為本位向職業崗位和就業為本位轉變。
(二)確立新的職教服務目標
針對“三農”問題,職教應發揮“近農親農優勢,積極參與農村成人教育培訓,樹立職教為“三農”服務的全新思想,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智力支持。同時,針對許多省區的新型工業化和先進制造基地建設,職教應積極探索與企業對接路徑,面向知識經濟與信息化社會,培養與生產、服務、技術與管理第一線相適應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三)加快管理體制、辦學模式、運行機制和專業學科改革進程
加快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教育廳(局)與勞動廳(局)交叉領導局面。探索職教集約化、連鎖化發展路子。調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辦學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專業結構,建立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具有活力與張力的管理體制及靈活善變的運行機制,建構與人才需求動態銜接的專業學科體系。
對外通過“民辦公助”、“公辦民助”、“公民合辦”形式,探索多元投資主體辦學體制。特別是要吸引農廣校、電視大學的教學資源共同進行“涉農教育培訓”,吸引高新技術企業聯合辦學,吸引社會力量,優化職教實驗設施和實習基地。盤活職教師資,優化資產結構。有條件的可以組建企業化、專業化職教集團。就學模式上可以實行彈性學制,嘗試學分儲蓄。
(四)迫切解決好一個觀念、兩種能力、三層關系問題
一個觀念是從源頭上清除職教是末流教育的社會意識,幫助社會、企業、家庭樹立新的人才觀。兩種能力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強化職業敬業與責任,注重實踐能力開發,實施一本多證(特別是各種農技、務工技能證)。三種關系是處理好文化課與專業課、學歷與技能資格、針對性與適應性的辯證關系。
(五)突破初級、粗放的辦學發展階段
在初創時期,職校可以通過追求適度規模,以謀取規模效應。待學校步入成長期后,必須將建校重心移向質量、品牌乃至文化建設上來。以優秀學生和優質師資打造教育、教學強勢品牌。通過學習借鑒、吸收內化,致力于教育、教學文化培植,最終造就以師德學識吸引人、以品牌形象凝聚人、以職教文化感召人的職教辦學機制。
- 上一篇:小議藝術欣賞趣味的優化
- 下一篇:公司社會責任模式選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