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業輔導員就業指導探析

時間:2022-12-06 09:04:56

導語:高校就業輔導員就業指導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就業輔導員就業指導探析

【摘要】文章敘述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原因。建議高校輔導員要強化自身的角色,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發揮輔導員自身角色上的優勢來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關注畢業生的求職心理變化,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為畢業生做好信息服務工作,實現就業信息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就業輔導員;畢業生;就業指導

伴隨著高校的擴招,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畢業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相關資料顯示: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820萬人,再創近10年畢業生人數的最大值。畢業生的人數激增卻帶來不一樣的局面,一方面呈現出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卻抱怨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從社會需求的角度考慮,如何能讓我們高校畢業生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好地就業,成為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關鍵問題。培養優秀的畢業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增加學校的知名度,而且也為企業節約了培養新員工的時間,故就業工作的開展,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強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引導學生端正職業心態。為了更好地發揮高校就業輔導員的角色,搭建好用人單位和學生間的橋梁作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五條明確指出:輔導員應當“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為學生提供高校優質的就業指導和信心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就業質量,就業的成功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個人發展,而且對學生的家庭、國家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影響。了解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精細化的就業服務工作,將更好地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和良好的職業發展。

一、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作用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適應當代的就業環境。為順應就業形勢的發展和提倡國家就業政策的號召,作為就業輔導員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學生就業的成功率。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從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個人使命感,不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第二,讓學生意識到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應該學會適應現實的就業環境,引導大學生到基層、農村和祖國偏遠地區工作。隨著行業間的競爭力加強,為了招聘到更多優秀的畢業生,大型企業都紛紛提前舉行大型招聘會,而不少學生選擇備考公務員考試或事業單位考試,無暇關注各種招聘信息。作為就業輔導員,應該引導學生把握就業時機,提醒學生及時做出調整,學會未雨綢繆,珍惜每次招聘的機會。2、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培養學生基本的就業素養。在校大學生由于自我認識不夠,面對求職中的迷茫、沮喪時,經常不知所措。作為亦師亦友的輔導員,應當經常給予他們就業方面的指導,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求職方向。在校大學生主要面對的是專業學習,學習理論知識為主,以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為首要目的。在校期間,大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待人接物相關禮儀比較欠缺。所以作為就業輔導員更應該在日常的工作中,融入相關就業技能培訓,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素養。在日常就業工作的開展中,把傳授相關求職擇業技巧、人際交往禮儀、就業政策的介紹作為工作的基礎,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同時也應該借助學校的社團組織,組織相關的模擬招聘會、簡歷設計大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應對各種求職狀況,為未來真正踏進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提升學生的求職成功率。3、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將就業工作落實到位。就業輔導員除了向畢業生提供相關的求職技巧和提供相關的就業指導外,更多的是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服務性工作。特別是畢業前夕學生將面臨著很多與學生利益相關的政策性通知,如戶籍的遷移、就業方案的調整、報到證改派、暫緩就業辦理等手續,所以在就業工作的開展中,本著服務學生的原則,就業輔導員應該將相關通知落實到位,認真審查學生的每一項材料。

二、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原因

1、求職定位不清晰。在面對不可回避的擇業問題時,部分同學沒有充分認識自己,總想嘗試各種各樣的工作如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公國有企業工作,或從事與自己專業不相關的工作,盲目地投簡歷,隨波逐流,沒有認清自己追求的東西,毫無準備的參加各種筆試和面試,總認為多數人熱衷的工作就是好的,不斷嘗試各種應聘面試,時間確實是消耗不少,最后還是發現自己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2、消極的依賴心理。在雙向選擇的市場上,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力,有的同學選擇逃避,被動地接受家里各種工作上的安排,表現出過分依賴學校、父母、親朋好友,希望在他們的幫助下,能夠順利并成功地就業,減少自己在求職上的跌跌撞撞和挫敗感。部分高校畢業生,在求職的道路上,表現出不愿意摸索,缺乏進取的精神,同時也害怕挫折,一次面試失敗,也不愿意繼續嘗試。因此現階段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積極找工作的學生,二是宅在家里,等待各種安排的學生。3、自我的性格特征。現在很多高校畢業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他們有的在“蜜罐”里長大,從小受到父母的呵護和溺愛,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受不住任何風吹雨打,唯我獨尊、冷漠自私、不懂分享等。在家人的保護下,一般自我意識較強烈。遇到一點小困難,容易放棄,在求職中,表現為容易受挫,沒有通過單位的錄用,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自暴自棄。4、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大學生求職中的常見心理問題,有求職自卑心理,求職挫敗心理,求職嫉妒心理,以及求職焦慮心理。由于缺乏對自身能力的充分認識,或對自己評價太低,總將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較,導致產生職業的自卑感。在求職中遇到失敗,挫敗感倍增,情緒的低落壓抑,對求職失去信心,產生求職上的焦慮。同時在求職的過程,受別人的影響,也容易產生求職的妒忌心理。當他人在求職中超過自己或感覺到自己被對手超越,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嫉妒。5、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高。面對就業形勢的嚴峻,若在求職前沒有充分了解到自己的職業方向,不清楚自己的職業定位,容易失去工作的機會。當代大學生在求職中,眼高手低,沒有進行求職前的職業規劃,對于自身的職業定位模糊,不清楚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故面對眾多的就業信息的時候,不懂得過濾招聘信息,不明確自身適合的工作,只能在多次嘗試中,不斷地選擇和放棄,在多次摸索之后才意識到自己所要追求的工作。

三、高校輔導員如何強化自身的角色,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1、發揮輔導員自身角色上的優勢來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現階段大多數輔導員是剛剛走出校門,對于大學生這個群體比較熟悉,因為他們年輕、有活力,年齡與大學生相仿,所以更容易走進大學生的內心深處,贏得他們的信任。同時輔導員的工作特性,要求走進學生,走進學生宿舍。工作的特殊性,與學生朝夕相處,見面交流的機會比較多,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所以更容易走進學生心中,學生也愿意將自己在求職中遇到的問題與輔導員溝通。故應該發揮輔導員自身的角色作用,引導學生解決在求職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使其能夠快速適應社會人的角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念。2、關注畢業生的求職心理變化,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采用集中授課的方式,為畢業生提供一定的求職技巧,但在復雜的就業形勢下,這種集體授課的方式,遠遠消除不了畢業生對求職和就業的迷惑感。為了彌補集體授課的不足,就業輔導員應該根據畢業生的個人和家庭情況,做出特性化的就業指導,滿足學生個體的需要,讓學生學會應對復雜多變的就業市場,能夠及時抓住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面對激烈和嚴酷的就業競爭,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畢業生感受到一定的求職心理壓力是正常的,但仍需進行及時的疏導,得到合理的宣泄,預防不良后果的發生。如果沒有得到情緒上的合理宣泄,就業挫敗感可能帶來嚴重心理影響和心理問題,如自負和自卑感。針對以上情形,就業輔導員應該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幫助他們尋找出面試失敗的原因,讓畢業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也應該讓學生了解面試禮儀和社交技巧,提高他們的面試能力,為以后的應聘做出充分的準備。若有部分學生確實是找工作的困難戶,就業輔導員應該主動幫助學生就業,推薦學生就業,為學生增加應聘和面試的機會。3、為畢業生做好信息服務工作,實現就業信息價值的最大化。用人單位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到單位應聘,傾向于與學校合作,共同舉辦校園招聘會。就業輔導員面對各種招聘信息,應根據畢業生的基本情況,對信息進行合理的篩選,為學生提供準確可靠的就業信息,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獲知就業信息,就業輔導員應該充分借助新媒體工具的使用,建立畢業生微信群,快速分享就業信息。網絡新媒體擁有及時性、信息含量大、傳播廣泛的特點,因此就業輔導員應該選擇合適的網絡平臺,如在學院或系部公眾微信號上介紹相關的招聘信息,保證信息溝通上的順暢,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做到信息共享。溝通是做好就業工作的根本,就業輔導員也應該加強與就業指導中心聯系,獲取更多的就業咨詢和就業政策,進一步把握就業政策的方向,了解就業動態,為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更好地幫助學生就業。

【參考文獻】

[1]蔡玉生、萬淳.民辦高校大學生求職心理指導策略[J].高教論壇,2011.6.

[2]李罡.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論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31(04)127-128+124.

[3]劉文林.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工作的幾點體會[J].2011.6.

[4]曲曉瑩.淺析高校輔導員如何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工作[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10)113-114.

[5]趙果.輔導員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過程中的行為研究[J].2011.7.

作者:祁曉恩 吳秋華 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