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體育教學學生社會適應探討

時間:2022-06-04 05:29:15

導語:高職體育教學學生社會適應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體育教學學生社會適應探討

【摘要】職業能力導向下的高職體育教學,通過教學方式與課程體系的優化,對學生人與交往能力、集體意識、心理建設、健康人格等培養,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對教師專業水平、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在現代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在體育教學中多方面提高學生身心素質,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社會角色的認同,社會適應能力得以加強。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社會適應能力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盡快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就業率,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從而使學生在面對職業挑戰時,能夠盡快挑戰身心狀態,以最佳的身心素質狀態,輕松應對崗位工作。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對人才綜合素質提出了更多要求,除團體協作能力等基本素質外,還需具備競爭與社會服務意識,以此不斷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1開展特色體育訓練模式

高職院校是向社會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對社會秩序穩定,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等有著現實意義。體育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習慣,與終身體育意識,確保學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夠保持最佳身心素質狀態,滿足企業與社會發展需求。對此,告知體育課程體系開發,應當根據學生未來發展與專業就業方向等,設立針對性、導向性的教學模式。針對于室內辦公室類專業,長期伏案工作,精神與身體素質受損;對此,可增設健身操、拳擊、韻律操等體育項目,以達到集中注意力等鍛煉目的。針對于持久站立崗位類專業,對人體協調能力、四肢力量等素質要求較高,可增設慢跑、游泳、健步走等體育項目,以提高學生運動技能。針對于運動操作崗位類專業,勞動強度較大,工作環境艱苦,可增設長跑、游泳、打球、爬山等,增強力量素質、耐力的體育項目。廣泛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讓學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夠堅持運動鍛煉,從而實現勞逸結合,舒緩工作壓力,從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創設微型社會情境

高職院校步入實習崗位后,為輕松應對崗位工作,還需加強競爭力等素質培養,使其能夠客觀看待崗位挑戰,從而主動迎接挑戰,為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運動比賽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規則意識,對社會角色有初步感受,以此提高職業認同感、責任感。如在籃球比賽中,讓學生根據特長,選擇小前鋒和得分后衛等位置,比賽規則鼓勵學生參與制定,進一步提高規則意識,突出顯示主體意識,讓學生能夠自我籌劃與管理。小組分工明確,且嚴格履行各自職責,讓學生在實踐中,自我調節失敗的挫折感,并分享勝利的滿足感、成就感。團隊協作完成教學任務,更利于學生進行角色自我定位,懂得與他人相處之道,自我調節心理與情緒,從而學會隨機應變,獲得同伴的信任與認可[1]。

3對接社會實踐

陽光體育工程深入推進,學生身心素質提高的同時,還需加強寓教于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體育教學魅力。鼓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組間體育協會、團體等,團組組織成員不限,可以是不同年紀,不分性別,也可以是師生,或是與企業崗位工作人員的團隊。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參與校內外體育活動比賽,如聯誼賽、對抗賽等,豐富學生日常生活。或是請專業的體育專家、運動團體等介入指導,展開體育講座或訓練,開闊學生視野,帶動學生全面發展。利用網絡溝通工具,讓學生可以和社會專業體育協會、人才等有效溝通,讓社會人才為其解疑答惑,讓學生對未來發展有著全面認識,從而客觀看待崗位工作。

4磨煉意志品格

工作崗位或社會中無處不存在競爭,面對殘酷競爭、困難、挫折等挑戰,必須具備一定抗壓能力,與身心耐受力。對此,教師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應當本著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逐步提高運動強度與難度,讓學生不斷突破身心素質極限,達到激發潛能的目的。在高職體育教學中,引入拓展訓練教學,讓學生通過水上項目、高空項目等極限挑戰砥礪心智。如在越野訓練中,學生對拓展訓練不感興趣,教師可引入游戲教學,包括尋找寶藏等,讓學生在玩中完成訓練任務。戶外拓展訓練能夠磨練學生意志,個人項目、團體項目合理穿插。針對于女生身體素質較差,體育活動積極性不高,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人椅等團體游戲,讓學生通過良性競爭,逐步戰勝身體極限,相互信任與幫助,潛移默化的養成堅持不懈的品格[2]。

5總結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推動了各行業發展步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在貫徹現代教育理念的同時,嚴格按照社會對人才標準需求,根據學生個體差異,科學幫助學生樹立社會價值觀、學校觀與價值觀。通過拓展訓練、情境與趣味教學等,循序漸進的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盡快實現體育學科知識技能與情感等教學目標,讓學生高校融入整個企業與社會。

參考文獻

[1]潘偉男,鄧水秀,呂毅等.體育教學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5):109-110.

[2]潘偉男,鄧水秀,于勇.體育教學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106.

作者:吳君 單位: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