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中鄉村在線教育知識傳播分析
時間:2022-10-11 10:26:44
導語:重大疫情中鄉村在線教育知識傳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技術賦能與政策扶持使得鄉村在線教育得到迅速推廣,知識傳播向線上空間發展,但受疫情期間居家隔離規定措施的影響,學生與學校這一具體學習場景區隔導致具身性消減,同時城鄉信息發展水平的差距為鄉村在線知識傳播帶來諸多挑戰,只有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客體四個方面共同改進才能推動鄉村在線教育持續化發展。
關鍵詞:肺炎疫情;鄉村在線教育;知識傳播
2020年初暴發的肺炎疫情(COVID-19)的蔓延給我國醫療系統帶來巨大挑戰,也給教育行業帶來重大影響。為了更好地阻斷病毒傳播鏈條,人們相互隔離、減少空間流動以防控疫情,傳統線下教育在疫情期間難以進行,在線教育以其碎片化、移動化等特性為鄉村教育發展帶來新的變革,這種“新型知識傳播模式”[1]將鄉村地區知識傳播場景從線下向線上過渡。然而,線上知識傳播在給鄉村地區教育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系列挑戰,為推動鄉村地區在線教育可持續發展,需思考教師、學生、家長、政府四大主體應如何協同發力。通過對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研究的現有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學者們的研究并未有明確的區域劃分,更多是針對于整個教育行業在線教育發展的探討。本文主要以鄉村地區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線教育發展問題,并提出相關發展策略。
為阻隔肺炎的肆意傳播,國家出臺系列舉措防控疫情,教育行業“人員密集型”的特點使其成為疫情防控的關注重點,線下教育場所的暫時性關閉為鄉村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不便。開學時間的不斷延遲,給廣大學子尤其是面臨升學考試的學生帶來巨大壓力。學習與休息時空界限的模糊大大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這一情況下,于教師而言,既定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學生學習狀態無法掌控、疫情過后面臨教學問題的未知都給廣大鄉村教師群體帶來壓力;于學生而言,在家學習意味著學習場景與休息場景的混淆,情境因素的制約導致學生難以在家維持較長時間的學習狀態;于家長而言,擔心子女在家偷懶、疫情影響子女未來學業等。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對于疫情影響下教育教學的壓力迫使他們追求新的路徑恢復正常教學狀態。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賦能下的在線教育為疫情中的鄉村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在線教育移動化、碎片化的特點為疫情防控期間鄉村教育的正常開展帶來契機,而互聯網技術和在線教育基礎設施的普及與發展,賦予在線教育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在線教育打破時空的壁壘,將原本的教育環境從學校向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延伸,極大限度地調動了政府、學校、企業、家庭等的協同性。在線教育打破時空界限,為教師遠距離授課帶來便利。雖然線上傳播娛樂化、碎片化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但由于疫情期間,居家隔離使學生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空間,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上教學的不足。學生的學習場和教師的教學場從以學校為主的社會化場景變為以家庭為主的單一化場景,固定的環境能夠降低因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人們造成的普遍性焦慮和恐慌,給人們以心理安慰,從而有利于營造常態化的學習和教學氛圍。此外,國家政策支持也推動了疫情期間線上鄉村教育的發展進程。教育部集中多項文件要求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積極推進在線教學與管理,為疫情期間鄉村地區在線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在線教育平臺一般是互聯網企業,其為在線教育提供網絡平臺基礎設施和在線教育服務。在政府的政策實施和激勵、社會的廣泛需求下,資本向在線教育傾斜,線下教育教學轉變為線上知識傳播,大量的教育人才、教學資源等涌入在線教育行業,在線教育基礎服務設施也不斷完善,在線教育行業在疫情期間得到了井噴式發展。綜上,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的社會壓力迫使鄉村學校在疫情中尋找開展教學的新出路,而技術賦能與政策扶持使鄉村地區在疫情中開展線上教育成為必然。傳統的線下教育主動或被動地轉移到線上教育平臺,原有的知識傳播手段、教育教學方式、知識獲取渠道等需要進行創新變革,以適應數字化生態環境和多元化的教育發展,從而形成全新的線上教育新格局。
2困局與挑戰:具身性的消解與知識溝的擴大
海洛•龐蒂提出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作為物質基礎,對思想觀念和行為產生基礎而復雜的影響,情境中的具身是經驗的根源,也是認知與學習的根源[3],因而具身認知是建立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進行的。課堂知識的教學是系統的,知識內容是需要分析理解的,學校課堂包含教材、黑板、學習標語等與學習有關的符號營造了一種具體的學習場景,老師和學生參與其中對話互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身體驗,有利于學生身心與學習情景相融,沉浸式學習認知,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識。傳統的線下教育強調具身體驗和身體在場的重要性,教育教學在極大程度上依賴于知識傳播者和接收者共同的感官調動和情景體驗。人的軀體和感官對周圍環境的具身性體驗,為知識的傳播和流動帶來不可替代的感知和交互影響。線下課程的教學與學習發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并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約,教學過程的具身性在實現互動、紀律規范、教學反饋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在線下教學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語言反饋和具身表現適時調整講課節奏和教學進度,身心與環境的嵌入、連接以及環境對人的規范使得學生的專注力得到極大提升,學生也能在與同學、老師及時溝通交流的同時提高學習參與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疫情期間居家隔離致使鄉村地區的學生在家隔離,與具體學習場景的分離易導致學生學習難以達到較好效果。在線教育時知識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體無法實現概念實體的在場,只能借助媒介技術進行抽象的在場,身體的離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對知識的情境感知和深刻理解,無法完整地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機能來參與教學互動。盡管鄉村地區在線教育以媒介作為人體的延伸,利用網絡直播互動的形式調動了學生感官,其對具體課堂情境的模擬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因身體與具體環境分離造成的低認知效果,但這種模擬的效果畢竟有限,難以做到完整還原。在線上,身體的缺席使教師和學生無法形成完整的課堂空間感知和教學、學習情境,割裂了人與人之間的身體互動與交流。對教師而言,在課堂環境中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表情、行為等因素確認教學效果,調整教學進度但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由于屏幕的限制,教師無法同時兼顧新媒體運用、授課與反饋、管理學生等多項事務,教師的教學授課過程更加復雜,知識傳播的效果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尤其是一些學校因學生數量太多,而在授課過程中不會要求學生打開攝像頭,導致教師更難把握學生情況從而影響授課效果。對學生而言,強調學生學習的具身性,一大原因在于學校課堂的規訓特征,教師監督、校規班規等都是督促學生認真學習的現實情境因素,而利用網上教學形式授課,隱匿于電腦背后的學生被上述因素制約的感覺弱化,其在家庭環境中的在線學習極大程度需要依靠自律。當學校的他律和規訓失效后,規訓的權力與責任就轉交給學生和家長,而個體自律和家庭他律存在差異性,自律能力差、家庭管理紀律差的個體的學習狀態相較于在校時會明顯下滑。此外,在線教學由于授課形式的制約,學生的“不在場”使得許多諸如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都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也會受到制約。如果說學生具身性的消解是城鄉在線教育都面臨的問題,那么媒介素養與網絡基礎設施的差異就是給鄉村在線教育的發展雪上加霜。信息化時代“知識溝”的一大表征是城鄉之間“知識溝”的擴大。城鄉間的貧富差距、公共政策的偏差導致了我國目前城鄉間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也給此次疫情中鄉村地區的在線教育開展帶來諸多挑戰:首當其沖的是硬件設施問題,在線教學對于網絡環境和信息設備要求較高,而鄉村地區由于環境和經費所限,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其次,城鄉之間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城鄉居民之間媒介素養的差距,鄉村教師由于缺乏相關實踐,信息技術水平不高,對在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性問題難以把控。同時,大部分鄉村地區學生家長信息素養普遍缺乏,容易產生不認同在線教育、無法協助孩子在線學習等問題,鄉村在線教育的發展較之城市而言挑戰更大,若長此以往不加改善,城鄉之間的“知識溝”將愈發難以彌合。
3反思與展望:鄉村在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疫情期間鄉村地區教學中專業知識傳播的網絡化轉變困難重重,但這一轉變趨勢無論在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后都是鄉村地區教育發展的必然。針對鄉村在線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舉各方之力協同完善才能推動鄉村在線教育可持續發展。傳播者層面,提升教師在線教學能力。線上教學對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網上教學平臺規則的基礎上,還需要教師以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推送優質教學資源。因此,需要加強對鄉村地區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同時教師自己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升網絡教學技術、改善教學模式,從而向鄉村學子傳播更高質量的知識。信息內容層面,增強教學內容趣味性。具身認知情境所包含的除卻具體線下的現實環境,還包括“師生共同組成、參與的學習共同體”[4],因而在空間受限消解具身性的情況下,思考如何加強師生互動,吸引學生關注參與是提升在線知識傳播效果的重點。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思考學生興趣方向,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教學內容,創設個性化情境吸引學生專注學習,與教師和課堂展開良性互動。媒介渠道層面,注意教學資源配置。政府在要求鄉村地區開展在線教育的同時,也需要對鄉村地區資源配置情況予以相關政策扶持。知識的在線傳播需要依賴互聯網和網絡教育設施,在網絡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優先向鄉村地區傾斜,通過財政扶持配置完備的信息設備,改善網絡環境,為鄉村地區在線教育順利開展提供渠道保障,從而彌合“數字鴻溝”。接受者層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家學習意味著學校課堂情境中的“他律性”減弱,更多地依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鄉村地區多為中小學學校,中小學生在自制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家長監督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提升鄉村地區家長的媒介素養,讓家長在家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監督學生學習,才能防止學生在網上學習過程中迷失方向。肺炎疫情推動鄉村教育的線上延伸,但學校知識的專業性對具身性傳播要求較高,疫情防控的空間區隔使學生學習效率較低,因此鄉村地區教師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養,通過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加強在線知識傳播效果,同時家長也應起好監督作用。另一方面,區域間經濟水平差異制約教育信息化水平,政府需平衡教育資源配置,從而彌合“數字鴻溝”。
參考文獻:
[1]楊躍,劉葉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在線教育的消費與傳播重構[J].當代傳播,2020(3):84-87.
[2]王運武,王宇茹,李炎鑫,等.疫情防控期間提升在線教育質量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34(2):119-124,128.
[3]涂凌波,王子薇.空間隔離與知識流動:肺炎疫情時期的線上知識傳播研究[J].現代出版,2020(3):26-33.
[4]焦彩珍.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論意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4):36-44.
作者:肖鳳姣 單位:湖南省雙峰縣永豐街道中心學校本部
- 上一篇:藥理學在線課程建設探索
- 下一篇:社區教育政策體系優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