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論文
時間:2022-05-26 08:54:27
導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2014年,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對佛山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和佛山部分企業人才需求進行了實地調查與訪談。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整體職業素養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不能迅速融入企業的用人環境,高職院校學生到企業中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具體表現為:
(一)職業意識差距——認知比較模糊,職業規劃意識比較淡薄
職業意識是從業者對工作的認識與態度,它是職業素養養成的認知基礎。調查結果顯示,對職業素養含義的了解,只有8.50%的學生表示很清楚地了解,有67.50%的學生知道一點。在問到職業素養對自身成長是否重要時,只有59%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要,還有22.5%的學生認為不重要或不清楚。可見,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知比較模糊。另外,在訪談中了解到,企業大多認為學生應該從專業和實際情況出發,對自已的職業要有準確的定位,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但通過對高職院校的調查,只有33.5%的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方向、職業發展經常進行思考,有56.75%的學生只是偶爾思考過,還有9%的學生表示走一步看一步,0.75%的學生表示沒思考過。這表明,大部分學生不知如何自我定位,職業規劃意識比較淡薄。
(二)職業習慣差距——日常養成不夠,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職業習慣是指人們在職業環境中的行為表現。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習慣有著良好的評估,但是在職業習慣的養成方面有所欠缺。當學生被問到如果進入一家企業能做到哪些方面時,有69.50%的學生表示可以清楚掌握公司的各種行為規范和流程,57.57%的學生表示能及時主動反饋工作中遇到的瓶頸與問題,62%的學生表示會做定期的工作計劃、工作筆錄與工作總結,68%的學生表示能仔細聽上級的工作布置并做到不懂就問。另外,在問到“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你是如何處事的”這個問題時,39.25%的學生選擇“積極主動”,37.25%的學生選擇“團結合作”,19.55%的學生選擇“虛心低調”,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習慣有著良好的評估。而在問到“平時有沒有常要求自己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問題時,42.25%的學生表示只是偶爾有,還有4.5%的學生表示沒有,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不是很注重培養自己的職業習慣。因而,有的學生上崗時,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崗位不適應狀況,出現頻繁跳槽現象。另外,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職業習慣方面最看重的是人才的吃苦耐勞精神。但在企業訪談時,有不少企業反映部分高職院校學生不習慣企業及崗位的要求,不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上班遲到、工作消極,有些甚至實習期未滿,就提前離開企業。企業的反饋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目前高職畢業生缺乏對企業的了解,對企業的實際工作場景缺少切身體會,不愿從基層干起,缺少實干和敬業精神,怕吃苦,依賴性過強。
(三)職業能力差距——基礎不夠扎實,溝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職業能力是指人們在從事職業時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是對個人勝任工作崗位水準的衡量,包括專業(知識)能力和綜合(知識)能力。在專業(知識)能力方面,企業要求人才要熟練掌握、要扎實。但調查發現,企業認為,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對專業(知識)能力掌握不夠,還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需要在社會中鍛煉多年才能逐漸掌握和運用。這與在調查高職院校時得到的結果比較一致。當學生被問到對所學專業知識(能力)的掌握程度時,只有8.75%的學生表示掌握得好,掌握的一般的學生達到了78.25%,還有13%的學生表示掌握的不好。可見大部分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能力不夠扎實。在綜合(知識)能力方面,企業強調人才的溝通與合作能力。但在訪談中發現,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反映,新入職員工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常常不及時與同事溝通交流,等到領導過問時才匯報,耽誤工作進展。可見,高職院校學生溝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職業道德差距——缺乏行為上的養成
職業道德是“職業人”在一定的社會職業活動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并在個人從業的思想和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調查結果顯示,82%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對一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和很重要,只有2%的學生認為不重要。調查中絕大多數用人單位都強調大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個人素養和思想品德,認為能力可以通過培養來提高,但個人的品德將決定其今后的發展能走多遠。可見,在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認識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和企業的認知基本一致。但當學生被問到平時學習中是否會刻意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時,43.2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刻意提高,應順其自然,5.75%的學生表示完全不會刻意。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在職業道德的認識上認為非常重要,但是在平時的學習中又不積極地加以提高。可見,學生的職業道德認知與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具體表現為口頭上的重視,行為上的忽視。
二、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錯位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差距,造成了企業求才難和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困境,因此,需要對差距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探索有效的途徑來縮短高職畢業生與企業員工的差距。人是環境的產物,教育環境直接影響著育人的質量,學生職業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教育環境。因此,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差距,說明高職院校的育人環境,即校園文化存在著較大問題,如與企業環境即企業文化錯位。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理念與企業文化理念的錯位
在國家倡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大大加強,人們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只要有技術就行,有技術就能拿高薪。一些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出現了偏差,人才培養目標出現錯位,“市場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園中流行蔓延,校園文化的功利性、實用性色彩濃厚。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在理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職業技能等同于職業素養的誤解。從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缺少對企業文化的了解,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中缺少企業的某種氛圍的熏陶,即企業文化的熏陶。學生在校期間只重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較少關注職業素養素質的培養,對未來的職業缺少合理的規劃,對自身發展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人生觀、價值觀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調查中,當問到企業對高職職業素養培養的建議時,67%以上的企業認為,學生在職業尊嚴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是相對缺乏的。也就是說,具備從事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職業意識、職業習慣和職業道德的“職業人”未得到有效培養。現實告訴我們,培養只懂技術、片面發展的“工具人”是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會的。因而,直接面向企業就業的高職院校學生要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必須適應用人單位的組織文化——企業文化。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要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必然要在其培養人才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中加入企業文化的某些東西。
(二)高職院校實際上的教育行動與企業需求的錯位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理念與企業文化理念的錯位必然導致學校實際上的教育行動向與企業需求的錯位。
1.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需求相脫節
我國當前校企合作大多只是單純讓高職院校學生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已經不能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要求。學校和企業的硬件資源雖然實現了共享,但學生對企業的文化內涵、規章制度、運營戰術,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等了解的較少,大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并未企業化,最終導致現有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遠遠不能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2.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企業認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除了專業技能外,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綜合能力等素質同樣重要。但一些高職院校,在學業內容上僅局限于某一專業技術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某一專業技能的訓練,而缺乏從整個專業角度去引導學生成長的意識,極少涉及培養其他方面的職業素養。例如:在問到專業老師是否在專業實訓和實踐的過程中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有47%的學生認為專業老師很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有42%的學生認為有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也有11%的學生認為專業老師沒有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3.教學方式與企業要求不一致
高職院校應堅持職業的價值導向,聘請知名的行業企業專家定期為學生舉辦專題講座或者到相關企業以及實習基地參觀學習。但在問到學生學習職業道德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什么時,49%的學生表示學習職業道德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各專業老師在課堂的教學,20.25%的學生表示是通過政治理論課程,15.25%的學生表示是通過自學,而通過相關企業或實習基地的學習只占10.50%。而當問到“在學校,影響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主要負面因素是什么”時,認為是教學方式不具備職業教育特色的比例占27.50%。
4.人才評價與企業要求不吻合
在問及學生“你認為自已最應具備的人才素養”時,學生認為專業技能排在第一位,而職業道德排在6個選項的最后一位。而用人單位聘用人才最先考慮的是職業道德排在第1位。企業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而高職院校學生更傾向于“才”的方面,而對“德”的方面重視不夠。這說明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評價,缺少給學生灌輸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在讓學生清楚“自己通過高職院校的學習后要具備怎樣的素養才能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方面做得還不夠。
三、以“校企文化互動”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造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與企業需求的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兩者文化環境的差異。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將兩者相互滲透、融合,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教育環境進行改造,形成一個高職教育輸出與企業人才需求無縫連接的育人文化場。只有這樣,才能縮短高職院校學生與企業員工職業素養的差距,培養出更好更適應企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其中,企業主動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企業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保障與實踐平臺、高職院校教師不斷深入一線以獲得直接的職業行業信息、企業參與對學生的評價等,都不失為有效途徑。總之,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并不是學校單方面的職責,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校、企業和個人的能力合作,采取多種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也是高職院校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質量工程,需要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與企業結合本校、本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積極探索,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運作模式。
作者:何春霞陳秀榮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中職生隱性職業素養論文
- 下一篇: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