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課程探究
時間:2022-08-17 02:32:47
導語: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課程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積極主動地學習
教師進行語文備課,從知識到素材、上課需要的各種資源,都要提前準備;面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教師都要充分地預設,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語文課上,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這節課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學《鯨》一課,我設置的教學目標是:①用小標題方式概括每個自然段段意。②學習第2~7自然段,比較須鯨和齒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③懂得寫說明文,會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能把事物寫具體、寫詳細。從而激發學生對海洋、對科學產生興趣,達到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二、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2]每節課的課堂導入非常關鍵,關系著整節課的成敗。比如在教學《鯨》一課時,整合知識點,兼顧學生的興趣和知識層次。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我精心設計導學單,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很快按照要求認真完成了導學單,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三、課堂善于提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參與學習。
(一)注重提問的啟發性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時方是長進。”教師在教學時要啟發學生從文本中領悟作者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主動積極動腦。[3]如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時,對于“美麗”一詞的理解,我提出以下問題:①課文中哪些詞語句子寫出了居里夫人的美麗?②你認為這些詞語句子寫出了居里夫人哪方面的美?能力差一點的學生,可以從“年輕漂亮”一詞看出居里夫人外表的美麗;能力中等的學生,能從“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中看到居里夫人那種勇于探索的執著精神;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整合全篇具有相同指向的句群,從“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使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這些句子中提煉出居里夫人對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這是一種貢獻精神之美。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認真思考我所提出問題。
(二)引導學生善于發問,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對他們進行提問方法的引導。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首先播放漆黑的山間蝙蝠自如飛行的小視頻。我問學生:“看了這個視頻,你有疑問嗎?”學生馬上提出:“蝙蝠為什么要夜晚出來?它夜晚出來不怕危險嗎?”“它飛得那么快,幾次都差點撞上山崖,卻都靈巧地避開了,它為什么那么靈活?”緊接著,我出示標有超聲波的蝙蝠飛行圖片時,學生馬上說:“老師,這是表示蝙蝠在說話,它對誰說話呢?它要說什么呢?”“老師,我知道,那是超聲波。是不是蝙蝠飛行時就會發出超聲波?”當我出示一架飛機圖片問學生:“你們對我這樣的做法有疑問嗎?”學生的問題出來了:“老師,你把蝙蝠和飛機一起讓我們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嗎?”“是不是飛機就是模仿蝙蝠飛行發明的?”“蝙蝠晚上出來是不是給夜晚飛行的飛機帶路?”我讓學生就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文,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給予了提示。學生通過讀課文,很快明白了,因為蝙蝠的嘴里能發出一種叫超聲波的聲音,這種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蝙蝠的耳朵能聽見這種聲音,它就會立即改變飛行方向,所以蝙蝠晚上出來是不會撞到物體,是沒有危險的。多讀幾遍課文,學生就明白蝙蝠“說話”就是發出超聲波,并且是“說”給蝙蝠自己聽的,告訴自己前方有沒有危險。原來飛機不是模仿蝙蝠發明的,而是模仿蝙蝠能發出超聲波發明了雷達,讓雷達像蝙蝠給自己引路一樣,給飛機引路。至此,學生根據自己的提問讀課文,自己反復自讀課文理解并回答了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拓展提問
怎樣引導學生提問,引向更深的層面學習,直至讀懂全篇課文呢?接下來就需要學生學會提出關鍵問題,根據關鍵問題理解課文的精髓。對此,我出示了三幅圖,分別是蝙蝠蒙住眼睛、蒙住嘴巴、塞住耳朵的圖片以及雷達圖片。我問學生對這三幅圖有沒有問題想問,學生的問題來了:①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嘴巴蒙住,把耳朵給塞住呢?②蒙住眼睛、嘴巴,塞住耳朵后它們能照樣飛行嗎?③老師,為什么蝙蝠被蒙住眼睛仍可以飛行,還不會碰撞任何障礙物?④為什么蝙蝠被蒙住嘴巴、塞住耳朵都還能飛行?雷達與蝙蝠又有什么關系呢?對學生提的問題我給予作答,并就此引導學生向拓展性、延展性方向提問,培養學生學會提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中發展自我。
四、課堂實時激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天才,也可以毀滅一個天才。”作為語文教師,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成就每一個學生,學生能夠成才,是教師最幸福的事。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我讓第一組的學生展示分享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后,進行了及時的表揚,其他小組爭先恐后來展示他們的合作學習成果,這時奇跡出現了,一個從不認真聽講、從不參加任何小組互學討論、也從不做作業的學生,突然大聲說:“老師,對于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需要多一點的時間思考整理。”頓時,我意識到,此刻的任何一句鼓勵和信任的語言都可能是他學習態度轉變的契機。即使不會有逆轉,此刻的鼓勵和表揚也應該能溫暖他幼小的心田,于是我對他說:“我們等你!直到整理完。”十分鐘后,他舉手了,全班靜默。他說:“我認為‘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堿的點點燒痕’和‘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這兩句寫出了居里夫人為了提煉鐳,不顧一切的執拗精神,執拗也是一種美。你想啊,那么美麗的居里夫人,不顧自己美麗的樣貌,在那樣糟糕的環境中一天又一天,一連三百零九天,都這樣干,沒有不顧一切的執拗精神是做不到的。我是從我媽媽每天要把妝化得很完美才出門想到這一點的。”在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及時表揚、鼓勵他們,才能發揮典型的輻射激勵,形成學生之間積極互動的作用,獲得最佳的激勵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和學到了什么程度。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興趣和動力促學,從而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機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重點是在于“引”,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探索、創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要貫穿于整個課堂,從而使語文教學達到高質高效。
作者:邱紅英 單位:重慶大學附屬小學
【參考文獻】
[1]沈沭華,強化自主學習提高思品實效[J].中國校外教育,2012(9).
[2]林桂賢.開啟課堂寶庫的金鑰匙———談談語文導語的設計[J],學周刊b版,2010(2).
[3]徐先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版,2009(18).
- 上一篇:鐵路黨風廉政建設新舉措
- 下一篇:小學數學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