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審計策略研究

時間:2022-12-16 11:07:24

導語: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審計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審計策略研究

一、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審計的理論意義

1.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內涵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是指在法律意義上相互獨立的商業伙伴之間,跨越組織邊界,以某種正式的機制來系統披露成本信息。開簿成本授予買方訪問供應商產品/服務的各成本要素的詳細信息,包括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還經常給買家提供關于如何降低成本的建議。成本信息披露既可以是供應商向購買方的單方面披露,也可以是雙方的同時披露;信息披露的程度既可以是完全開簿,也可以是部分開簿。“開簿”是一種意圖的表達,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證明合同關系中的合作伙伴的承諾和信心,并分享收入和支出的信息。開簿成本會計的關鍵要素包括設定目標價、定義實際成本、成本記錄、審計開簿成本信息、報告、掙值分析并提出改善實際成本的途徑。

2.組織間開簿成本審計的理論意義

(1)具有審核/審計權的開簿成本是利潤分享合約的一個必要條件從一定意義上說,對于雙方之間的利潤分成,成本數據必須是透明的談判。如果成本數據不對稱,采用的成本信息不真實,就不可能達成合理的利潤分成比例。數據不準確可以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文書的錯誤,二是有目的的數據操作。共享成本會計信息的審計/審核作為一種機制,可以核實信息的準確性。因此,具有審核/審計權的開簿成本會計的規定要求成為利潤分享合約必須的條件。因此,具有相關審核/審查權的開簿成本會計是利潤分享的一個必要條件。(2)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實施監控為了確保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有效性以及提供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必須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實施不斷的監控,包括對組織間實施開簿會計的運作流程進行定期檢查,即執行組織間開簿會計的審計,審計開簿原則的遵守性,因此,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實施審計是必要的。認為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成功實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雙方存在相互信任的文化和開放的溝通。第二,會計系統必須滿足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執行過程的要求。此外,必須對會計記錄實施更多的參與評審與審計監控。(3)每個參與企業行使其開簿審計保護自己的利益開簿成本會計指的是一個結構化的管理和成本信息的共享,通常會保護機密的信息。從理論上講,成本信息共享改善了信息獲取的及時性,但同時也存在信息共享的風險。每一個參與企業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個人利益。在開簿會計中的每個參與企業有必要行使其開簿審計的權利以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4)減少組織間開簿失敗的風險,改善現有的開簿系統和開簿規則實施組織間開簿審計,特別是立項審計,可以對參與各方是否適合開簿實施審計、開簿成本收益實施審計,提供組織間開簿的可行性審計建議,這樣可以減少組織間開簿失敗的風險。另外,實施開簿審計,可以識別任何問題,可以發現任何領域問題,可以協助進行必要的改進。一個獨立的審計確保準確的反饋,也可以為決議提供支持。審計者可以使用開簿會計技術指引評價合約風險和機會。⑸保證成本信息的真實性,提高開簿安排的有效性.為了保障開簿成本的有效性,會計信息應完整、透明、準確、及時和可獲取。信息可獲取意味著符合合同條款、條件、規定,并符合預期的當事人需要提供的信息。該合同也應該定義向特定的個人提供會計信息,并采取安全措施來保護機密或任何敏感的信息。開簿成本不應該意味著無限制或不受控制的訪問敏感項目成本數據,除了特別允許的合同。某些管理工資信息、獎金信息、股票補償、許可費用和管理成本信息可能被視為保密的,不需要一個開簿成本安排。因此,如有一個強大的審計跟蹤,客戶可以依靠合同規定執行不允許成本。另外,為了保障信息的真實性,一個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對開簿成本會計持續評估。評估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參與方是否支付正確并符合組織間治理的要求;二是是否提供了有用的成本會計信息。因此,審計現有的系統能驗證成本信息的真實性,提高開簿安排的有效性。

二、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審計策略

目前,國內外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但是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審計的專門研究還是空白。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審計的文獻零散分散在一些文獻當中。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審計策略主要有三種,包括獨立審計策略、聯合審計策略以及第三方審計策略。

1.獨立審計策略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獨立審計策略是指組織間開簿方向被開簿方實施的審計。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各個參與方都是獨立的主體,每個企業都要保護自己的利益。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每個企業都應該有行使其開簿審計的權利,以保護自己的利益。獨立審計策略可以保護開簿方的利益,但是具體組織實施,每個參與企業都相互審計不僅耗時,而且每個企業自從自己的立場去審計可以保證單個開簿主體利益的最大化,但不一定實現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利益的最大化。

2.聯合審計策略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聯合審計是指參與各方聯合組成審計團隊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實施進行聯合審計。聯合審計不僅可以對開簿各方實施審計,還可以站在組織間開簿會計利益的最大化角度實施審計,不僅可以保證開簿成本會計各方利益的實現,也可以保證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利益最大化的實現。聯合審計相當于聯合審計團隊對參與開簿各方實施的內部審計,聯合審計有助于效率遵守合作原則。因此,確保開簿安排的實現和開簿成本會計各種合作安排框架的操作,組織間聯合開發一個聯合審計策略,將有助于提高組織間審計效率并保障組織間合作原則的遵守。

3.第三方審計策略

第三方審計策略是指由獨立的第三方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實施審計。針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第三方審計主體包括兩種情況:其一,即由國家審計機關所實施的審計,即政府審計。其二,社會審計,又稱民間審計或獨立審計,它是指由信息系統審計師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接受委托,獨立、公正地對開簿系統進行有償的審計服務。在對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中,由于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與其他的財務類審計不同,它不僅要求有一定的審計知識,同時還需要對開簿成本會計信息系統技術層面有比較多的了解。

三、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審計內容研究

按照組織間開簿實施的程序,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審計的內容包括: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立項審計、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實施過程審計、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終結審計以及項目結束后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效用評價審計。

1.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立項審計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立項審計的關鍵點是對組織間開簿的可行性進行審計。主要目的是確定組織間是否適合實施組織間開簿,減少開簿失敗的風險。審計的內容包括:參與開簿企業的適合性審計、實施的風險審計、實施成本—收益審計、實施的效用審計。

2.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實施過程審計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實施過程審計是指對組織間開簿實施過程實施跟蹤審計,包括組織間實施開簿成本會計的實施進度審計、實施過程的管理審計、實施過程的協作審計、實施過程的成本費用審計等。

3.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終結審計

鑒于持續的監控,可在開簿成本會計實施整個項目終結后實施項目終結審計。項目終結審計的目的是一是協調項目的實際成本。二是考察合同遵守性。終結性審計的主要內容包括:①開簿成本會計是否妥善解決管理會計問題的能力;②參與者是否實現節約成本的建議;③組織間開簿成本的實施文件或進程審計。④會計信息交換控制審計。會計信息交換控制的目的是要求所有的會計信息交換均遵循既定政策,并且經過適當的授權。會計信息交換控制的測試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授權控制的測試。二是存取資料控制的測試。三是審計脈絡控制的測試。

4.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有效性審計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有效性審計是指企業開簿項目實施結束后,以對其產生的有效性進行評價而進行的審計。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有效性審計的內容包括:①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效用審計。是指組織間開簿會計的實施是否實行預期效用的目標審計。②組織間節約成本績效審計。組織間開簿會計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實施跨組織成本管理,通過組織間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因此,審計組織間降低成本的情況構成組織間開簿會計的有效性審計的內容之一。③對系統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實時性進行審計。為了保證開簿會計實施的有效性,系統提供成本信息必須準確、及時、實時。

四、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審計程序

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有其自身實施的目的。實施組織間開簿成本審計需要審計者具備一定的商業管理和會計技能,并且要正確開展開簿成本會計審計,才能達到其審計目的。正確開展開簿成本會計審計,一般要按照一定的審計流程進行。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的審計流程一般包括以下:①了解行業項目;②了解合約;③解析什么是實際成本;④了解會計方法;⑤執行一種系統的方法來工作。為了有效開展開簿審計,建議的審計程序如下:

1.了解組織間開簿成本會計項目的基本情況

為了對項目進行審計,首先必須了解項目的基本情況,包括參與方、參與方的基本情況、項目的實施計劃、項目的實施目的等等。

2.成本的定義并解析什么是實際成本

為了組織間實現成本信息共享并實現成本節約以及分享,必須對成本進行定義。成本的適當定義必須包含在合同中,如果不是它必須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協議的主要內容。重要的區分總部經營開支以確保實際成本不存在重疊。成本的定義,應分別是由資源標識的費用,如人員,設備,機器,材料和其他費用。困難的是養老保險及財務費用以及他們如何分配給各個項目,了解合約方的成本體系和程序。這一階段要注意對一些典型事項進行審計。一般這一環節審計的典型事項包括:項目代碼編號體系如何、網站成本記錄如何、實例工作如何,熟悉合約雙方的贊成、反對的觀點,訪問網站看成本核算系統的實際工作情況。另外還要解析什么是實際成本。開簿成本會計的目的是共享成本會計獲取降低供應鏈各環節成本以降低產品總成本的策略。從單個企業,企業一般采用制造成本法計算產品的成本。產品成本取決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公司生產和銷售產品必須分配的間接費用。但從供應鏈角度,供應鏈中的成本計算缺乏透明度導致公司知道購進價格和內部成本,而不是供應商的成本。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價格隱藏了材料供應商經營的產品實際成本。其結果是,作為多層次網絡中的主要合約人只知道最終產品的成本內容的一部分。Kulmala(2002)對芬蘭設備制造行業的案例研究表明,供應商的成本信息與客戶期望間存在巨大差異,企業很少知道每個產品的全部成本、準確的客戶盈利信息和利潤流向信息。因此,實行網絡的終端產品成本的計算變得十分困難。公司為了降低產品的總成本,揭示價格背后的實際成本問題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因此,這里的實際成本應是供應鏈各環節發生的實際成本以及供應鏈網絡終端產品的實際總成本。

3.了解合約方的成本會計方法

成本會計方法對成本的計算影響較大。因此,審計人員要對合約方的成本會計方法有所了解。審計的典型事項包括:折扣如何計入有關供應商和分包商、供應商和分包商如何執行合理的分配協議、應付費用如何處理、公司間收費如何管理。

4.制定審計計劃,達成審計策略

審計計劃是審計人員實施審計的工作安排,審計人員在對項目的基本情況、適當的成本定義以及合約方的成本會計方法有所了解后,就可以制定審計計劃,商討審計策略并達成一致。同意的一個審計策略其中應涉及兩個主要因素:①確保既定程序正常遵守;②確保會計程序在各個參與企業能正確應用。這時設計一個審計計劃表列出審計的內容、負責審計人員、審計時間、要求提供什么信息、打算問什么問題。在審計過程中的一些內容需要保持隨機。

5.執行審計

審計計劃制定完成并達成一致意見后,就可以執行系統的審計工作。設計的重點是執行實際成本的審核、成本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審計。

6.出具審計報告

該報告的目的是告知既定程序已經到位,正在有效實施。報告內容包括:基本情況介紹、審計基本原理、參與人、合同關鍵條款、管理結構和程序、主要人員、存檔系統、作業成本結構、制訂預算和財務報告的程序、開簿會計程序審查(包括會計系統、網站和各參與企業基于程序之前的系統輸入、會計程序系統輸入,包括勞動,機器和材料、網站費用、總部經營開支)、現有程序調整以遵守合同情況、實際成本審核報告(檢查程序是否得到遵守、審計檢查的結果)

作者:鄧金娥 單位: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