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化防旱警示對策論文
時間:2022-08-14 05:19:00
導語:林業信息化防旱警示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0年,西南5省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本文基于這次旱情引發了當前林業信息化建設對災難預警及突發性應急管理方面的預測分析和對策思考。
關鍵詞:旱災;生態系統;林業信息化;預警;對策
引言
2010年,全國五省遭遇了歷史罕見的重大旱災。由這場災難造成的各方面經濟損失極為嚴重,人民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壞,生態環境面臨危機。如何利用日常生產實踐經驗收集、整理信息,從而能夠分析判斷,對災難的發生作出科學預測,制定合理化應對措施,對有效保護生態資源,促進社會和諧、健康地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從旱災現象及影響觸及旱情發生的本質探索
2010年全國旱災十分嚴重,部分省區干旱持續幾個月。旱情直接影響到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等各行各業,對各個地區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威脅,給西南林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據林業部門統計,截至3月底,西南旱災林業受災面積達1418.4萬畝,成災面積90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545.3億元。這樣的災難對部分省區來講可謂百年難遇。從現象上分析,今年的旱情主要受到持續高溫、降雨偏少、江河水量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
二、由林業信息化現狀引發科學預警和預測分析
我省林業信息化建設自2006年以來,先后完成了遼寧數字林業建設規劃(含六個子規劃)和遼寧數字林業系列標準(10項21個),并先后通過省科學技術監督局以及相關專家和部門審定。逐步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省、市、縣三級林業專網和中心機房建設,網絡正逐漸延伸到鄉(鎮)四級體系。建立了全省森林資源數據庫、公共基礎數據庫、政務辦公數據庫和資源監測數據庫等。2007年,通過全省數字林業核心平臺的開發實現了公共基礎數據的共享和系統間的數據交換。在此基礎上逐步完成了14個應用系統的開發,并全部與核心平臺實現集成。遼寧省數字林業核心平臺基于底層應用支撐為出發點,內置流程建模、表單建模、報表建模等工具,同時為各應用系統提供統一的標準和接口,從而方便資源的共享與數據交換。有了這樣強大的底層支撐和應用平臺建設,根據林業的生產實際,我們需要定期按照林區(林場)的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相對濕度、疫情變化等因素建立估算模型。以上述建模工具為雛形,采樣數據,建立深度計算模型,經過中長期或長期的實測數據的收集整理,建模分析,進而得出結論,對該地區災難性的異常狀況實行預警和監測的目的。
三、依林業生產實踐經驗研究科學應急管理決策
3.1模型的理論假設
3.2模型的規范分析
四、結論與探討
上述模型結果可以看到:通過現有系統中的模型計算和數據獲取,同時設定相應的預警觸發條件,比如設定偏離值,當月降水量超過30%時發出觀察預警,連續兩個月則發出嚴重預警,連續一季度則發出最高等級警報。當某年數據曲線與前幾年數據的擬合曲線發生連續或嚴重偏離時可以有效實現監測和預警。通過對數據建模中曲線變化趨勢的模擬分析,甚至可以對未來相關數據的變化進行部分預測。公務員之家:
絕大部分自然災害在最終爆發前已有著長期的潛伏和積累,在這段時期內又往往伴隨著漸變、分散的先兆。我省數字林業作為全國示范性的林業信息化體系,在輔以終端數據采集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庫的建立和數學模型的計算分析,完全可以對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進行及時、有效的預警、預測與預防。
推而廣之,這種數據和模型的建立可以應用于林業甚至其他行業各部分業務領域,于資源監管和保護以及所有資源的抽樣摸底調查具有顯著的現實應用價值,這種基于現有的林業信息化基礎平臺對森林資源實行全面監測與分析,從而確定最佳應急預案的科學方式對保護現有林業生態環境,推動林業產業經濟,實現現代林業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上一篇:基層統計管理科學化建設論文
- 下一篇:幼兒園安全工作自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