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探索
時間:2022-02-07 10:27:44
導語:林業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非藝術類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開設視覺傳達設計類課程的有美術院校、師范院校、藝術研究院和非藝術類院校。其中,美術院校、師范院校、藝術研究院的視覺傳達設計類課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具有豐富的辦學經驗,而非藝術類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起步較晚,還處于探索與完善階段。近幾年,我國非藝術類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迅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目前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專業招生錄取人數超過了文學、法學和臨床醫學等熱門專業,躍升至第6位[1]。但是,非藝術類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內容與形式不能充分體現綜合性大學藝術教育的內在要求。同時,有些非藝術類院校在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的情況下,盲目跟風開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又降低了就業率。1999年,北京林業大學森工學院成立藝術設計系,開設的第一個專業就是視覺傳達設計,至今已有18年的辦學歷史。2013年北京林業大學對分散于材料學院、工學院、信息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進行全面整合,成立了藝術設計學院。2015年,藝術設計學院在修訂2015版教學大綱時,結合北京林業大學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按照多學科交叉、藝術與科技相互滲透、知識結構綜合化的思路對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與創新,形成了獨有的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模式,為非藝術類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北京林業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創新的實踐
(一)改變傳統的以技藝為本的教育觀念。非藝術類院校的視覺傳達教育多重視技藝的傳授和訓練,忽略文化素養的培養。這種重技術而輕人文、厚實用價值而薄文化價值的“技術本位”培養方式,造成了學生修養淺薄、視野狹隘,缺少文化底蘊的不良后果。良好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既要有專業技能的培養也要有文化素養的培養,不能唯技術論,使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陷入“技術本位”化的誤區。為了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在開設了“藝術設計史”“中外美術史”“美學”等專業必修課程的同時,還開設了“藝術設計鑒賞”“藝術哲學”“中國美學”“中國傳統文化”等內容豐富的通識課程。同時要求教師在專業教學中要融入文化素質培養的內容,使專業技巧的訓練成為突出展示設計精神和挖掘豐厚文化底蘊的教育。(二)選擇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教學內容。教育部原副部長陳希在“新時期高校藝術類人才培養和學術繁榮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遵循藝術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要強調多樣化、個性化和鮮明的辦學特色[2]。北京林業大學是一所具有濃厚藝術設計氛圍的綜合性高等院校,其中園林學院、材料學院、工學院、信息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都設置有與藝術設計相關的專業課程。而藝術設計學院作為成立不久的新學院,要想在專業上辦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照搬原有的課堂教學內容,而是應該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的需求。1.結合生態環境建設確定課程教學內容視覺傳達設計教研室依托北京林業大學“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的辦學理念,不斷探索以視覺設計為基礎,生態環境設計為特色的教學路徑。如在“交互設計”“廣告設計”“CI設計”“信息設計”“標識設計”“包裝設計”等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加大了對生物學、植物學、地理學、氣象環境學等與綠色生態相關的學習內容,同時課程作業的命題也從傳統的商業設計轉變為與綠色生態相關的各種視覺設計。例如,筆者在設計課程作業時,將圖形設計課程作業布置成可視化設計,像植物分類系統、中國植物物種分布圖、鳥類遷移路線、木材干燥途徑等,讓學生通過圖解、圖標、統計圖等可視化設計手段進行表達,使設計達到簡單易懂的效果。而海報設計作業的主題是保護自然、關愛動物、綠色生態、循環利用等內容。通過課程內容和作業命題的改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2.圍繞建設美麗中國開展視覺設計的專業訓練黨的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表明國家對我國綠色環保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林業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圍繞這一理念,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強化了圖形、色彩、文字、版式、標識等視覺元素的表現技巧,通過圖解、圖標、圖表等形式的設計訓練,培養學生能夠把林木品種識別、水土環境破壞、城市環境污染、林業經濟結構等復雜、晦澀、枯燥的文字信息轉化成通俗易懂、生動美觀的視覺形象語言的設計能力。(三)構建多學科交融的課程體系。視覺傳達設計是一個強調形象思維和個性創造的學科,融合了多學科知識。目前非藝術類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大都模仿傳統美術院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多從單向的思維方向出發,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綜合能力差。要打破這種局面,課程設置應多元化,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以適應社會多元化需求[3]。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在參考學校其他設計類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大量的選修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學科、不同流派、不同導師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使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觀察規劃未來。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探索了“混班教學”的模式,例如數字藝術與視覺傳達兩個專業學生一同上“圖形創意”課程,教學任務分別由這兩個專業的教師承擔;而“包裝結構設計”課程則聘請了材料學院包裝工程專業的教師任教。再如“交互設計”課程作為大學二年級的選修課程由信息學院的專業教師承擔教學任務,作為大學三年級的必修課程由本院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師授課。“跨界融合”的課程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產生出跨專業學習的興趣點,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2015年中國國際包裝創意大賽中,視覺傳達專業的一名學生通過深入研究包裝結構造型與包裝裝潢,將二者進行巧妙融合,設計出的作品獲得了大賽三等獎。(四)強化項目教學。由于忽視實踐性教學,非藝術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實踐技能普遍低下。為了能培養出滿足當前社會需求的實用性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北京林業大學視覺傳達教研室提出了“實驗室教學”的理念,有計劃地建立了蘋果電腦機房、絲網印刷、3D打印、包裝模型制作、手工書籍制作、綜合材料等實驗室,學生在實驗室可以自己動手,進行各種實驗性的嘗試,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北京林業大學視覺傳達專業的任課教師還探索了“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項目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項目教學具有信息資源豐富、信息呈現方式多樣、交互性廣泛等特點。通過項目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能鍛煉實際動手能力。教研室把導師科研課題、青年教師科技創新項目、大學生創新計劃等作為項目來源,把課題研究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促進項目教學的開展。項目教學的對象是大三、大四年級學生,學生一旦進入項目團隊就有了明確的研究方向,并能分配到具體的設計任務,教學的全過程都是圍繞項目研發來展開。項目教學營造了一種合作互助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分享經驗、共享資源、同伴互助、開展良性競爭,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項目教學可以說是一種探索互動合作式教學的新模式[3]。教研室規定,項目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協助下按教學大綱自主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但教學內容則必須符合視覺傳達專業核心課程的要求。項目教學把課程變成了課題,作業變成了提案,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在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中,教研室采取了“真題真做”或“模擬真題”的實踐性教學,積極主動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渠道,把公司企業的設計項目與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圍繞企業的具體需求開展實地調研與方案設計,為學生提供商業環境下工作體驗的機會。教研室倡導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瞄準人才市場需求,主動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簽訂學生就業訂單。通過學校、企業兩個教學點的實踐教學,使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五)培養具有藝術設計專業背景的教學管理人員。目前,非藝術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存在著開設時間短、后備專業人才缺乏、教學管理與教輔崗位空缺大的問題。雖然綜合性大學有著教學資源豐富、學科相互交融等優勢,但由于設置了文理多種不同的學科專業,導致學校的統一管理與各學科的個性化發展面臨著沖突和矛盾[4]。例如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室分布等方面,學校采取了文、理科通用的管理模式,忽視了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實踐性、創作性、自由性等教學特點,導致了非藝術類院校藝術設計教務工作上下不聯動,專業教師與教務工作者溝通不暢,甚至產生相互抵觸的后果。因此,教研室提倡、鼓勵沒有藝術設計專業背景的教輔人員進修藝術設計專業,選拔和引進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從事日常教學管理工作,這樣具備了一定的藝術設計專業技能后,教學管理人員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工作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從而緩解教學與管理工作之間的矛盾。
三、北京林業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創新的成效
(一)促進了視覺傳達設計與綠色生態設計的有效結合。圍繞建設有北京林業大學特色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核心理念,教研室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創作、參觀討論等眾多教學環節中踐行了與綠色生態設計緊密結合的中心思想。通過專業基礎訓練及旅游景區調研,教師帶領學生開發、設計了18個自然類景區與14個人文類景區的旅游導向圖標。這些圖標是我國旅游景區標準圖形符號中還沒有涉及到的內容,目前正在申請成為國家旅游局的行業標準圖形符號,如果這些導向圖標作為標準開始應用,會提高我國旅游景區導向系統的完整性及游客的旅游體驗。原有28個國家標準導向圖標與新開發的32個導向圖標對比見圖1、2。圖1自然類景區原有的11個國家標準導向圖標與新開發的18個導向圖標對比圖圖2人文類景區原有的17個國家標準導向圖標與新開發的14個導向圖標對比圖同時,在藝術學院教師指導下,學生為“綠橋杯”全國大學生環保藝術設計大賽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學生設計的獲獎作品在北京林業大學學研大廈進行了展覽,學生設計作品見圖3。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將生態環保的理念融入到藝術設計中,實現了從藝術設計觀向生態環保設計觀的轉換。目前,教研室已形成一套與林業科學、綠色生態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方案,以培養出用視覺設計語言為我國綠色事業發展而服務的創新型人才。(二)實現了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一個具有較高實踐性的專業。它要求學生要將設計創意與設計實踐融會貫通,將設計理念注入到設計的實踐操作中。藝術學院通過“真題真做”、企業訂單、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設計等實踐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精準適應社會需求的目的。例如筆者在“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如下課程設計:①課程設計對象必須是實際企業的上市新產品,且是陳列在大型超市貨架上的商品;②教師帶領學生圍繞產品進行實地調研,現場分析同類產品與競爭對手;③結合調研報告,教師講解理論知識;④學生分組討論并在實驗室制作包裝模型;⑤學生課堂展示作品并相互評價;⑥教師邀請企業負責人在現場進行作品評價;⑦舉辦包裝設計作品展,相關企業購買設計方案。通過這些教學設計,學生在宋河酒業、汾酒集團、金沙河面業等企業舉辦的包裝創意大賽中,均獲得了好成績。針對社會需求開展實踐教學,使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近3年的就業中,就業率達到99%。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14—2016年畢業生的就業率見表1。資助項目:北京林業大學2016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方法研究”,項目編號BJFU2016JG064。
參考文獻
[1]李向偉.我國高校美術與設計學科亟須構建自主性評估體系[J].新美術,2007(1):87-92.
[2]楊晨光.推動高等藝術教育又好又快發展———教育部召開高校藝術類人才培養座談會[N].中國教育報,2009-04-26(2).
[3]陳妍.項目教學法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11):114-115.
[4]高穎.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藝術設計人才跨界培養模式探索[J].新美術,2013(11):78-82.
作者:王瑾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園藝綜合實習課程教學論文
- 下一篇:林業技術推廣問題與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