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研究
時間:2022-04-26 03:56:05
導語: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工程是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林業工程發展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快,在許多方面都做出了喜人的成績。其中抗旱造林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抗旱造林,顧名思義是以抗旱為目的,以造林為手段的活動,其終極目標是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建國初期,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對耕地的需求量大,再加上當時自然生態保護意識不強,所以出現了為數不少的不科學開墾,毀林開荒非常普遍,導致我國植被大面積減少,部分開辟出來的耕地因自然條件惡劣或者經營不善,又退化為荒地,對當地及周圍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每年春天,我國北方都會出現大面積的沙塵暴。為了及時遏止生態惡化,我國開始推行“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目前,我國的森林面積已有所增長,但抗旱造林技術中仍有一些問題存在,制約著林業工程的發展。
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中的問題
1、抗旱樹種選擇中的問題。“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古諺告訴我們,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這用在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中同樣適用。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質和自然環境差異大,個別地區對抗旱造林地區的自然氣候調查研究不到位,或是對于樹種本身的特性研究不深入,或是犯了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照搬了其他地區抗旱造林的成功經驗,總之,其結果是種下的樹種不適應當地環境,在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了大量的樹木資源后,樹木的成活率依舊不高,抗旱造林的目的依舊沒有達成。2、抗旱造林中的技術應用問題。抗旱造林的政策方針是簡單的,其過程卻是復雜的。我國現有的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已經比較先進,但是先進的技術需要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嚴格按照抗旱造林技術標準進行。但是現在的現狀是,一線抗旱造林工作人員在專業技術方面有所欠缺,對于一些先進的、有效地抗旱造林技術了解不多,仍采用原始的、粗暴的植樹和管理方法,先進的技術得不到推行。這種現象一旦大規模的出現在造林工程中,就會導致整個抗旱造林工程失敗,造成經濟和環境的損失,這是林業工程管理層面的問題,需要在管理層面入手進行解決。3、水資源缺失問題。造林的目的是抗旱,這是利用了樹木成活之后的保持水土作用,但是樹木在存活生長過程中同樣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尤其是幼樹種下之后、存活之前這一段時間。但是抗旱造林的樹大多都種在自然環境惡劣,缺少水資源灌溉的地區。這就形成了以水資源為中心的矛盾,如何解決抗旱造林地區的水資源問題,是抗旱造林的關鍵問題。
解決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問題的有效措施
1、合理選擇樹種。林業工程抗旱造林過程中,選擇樹種是重中之重。其樹種選擇不當的原因歸結起來,不外有以下兩點:一是技術人才問題,部分地區由于缺乏高技術、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加入,所以在樹種研究、當地自然環境研究等方面能力不足,造成樹種選擇失當;二是觀念問題,部分地區為了達到抗旱的目標,在選擇樹種時,單方面考慮樹種的耐旱、抗旱能力,忽視了當地的地形、氣候和土壤問題,還有一些地區為了緩解抗旱造林的資金緊張問題,傾向于種植經濟價值較大的作物,卻忽略了樹種的抗病蟲害能力,造成樹木大面積死亡。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選擇樹種的標準,其因素應該包括當地環境和樹種本身兩方面。當地環境方面,土壤、氣候、濕度、地形、種植歷史、光照、常發病蟲害等是需要被考慮的;樹種方面,樹木的耐旱、抗旱、耐寒、耐熱、抗病蟲害、光照需求、肥料需求、價格、生長速度等是主要考慮內容。這樣一個完整的選擇標準能夠為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提供參考。2、推行先進的植樹技術。我國為了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的抗旱造林需求,研發了集中比較先進、使用的種植技術,其中較為廣泛應用的是容器苗造林技術和覆膜造林技術。(1)容器苗造林技術容器苗造林技術是在裝有營養土的特定的容器中培育林木幼苗,其根部的營養土在幼苗生長過程中與根部緊密粘連,被稱為根際土團,培育成型后,將幼樹和根際土團一同移出容器,作為一個整體栽種到移植地。這種方法在移植過程中,根際土團會保護幼樹的根部不受傷害,縮短移植過程中的緩苗耗時,也可以起到保墑作用,使幼苗可以盡快扎根,從而提高存活率。這種技術常常運用于貧瘠土地、干旱土地和溝坡、梁峁等山區地形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幼樹的成活率,一般適用于柏樹、松樹等體型較大的樹種。具體操作過程也大大簡化,傳統的植樹技術需要多人配合、需要考慮樹苗入穴深度、如要觀察根部伸展情況,比較耗費人力和時間,而容器苗造林技術可以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操作,省時省力。現階段只要現實條件允許,一般都采用這種造林技術。(2)覆膜造林技術覆膜造林技術是應對干旱的有效手段,其主要改變的環境因素是土壤的濕度。眾所周知,水分蒸發是影響土壤濕度的重要原因,在干旱地區,一般氣候都比較干燥,水分蒸發量大,但是如果在地表覆蓋一層透明的塑料簿膜,薄膜就會阻擋住從地表蒸發的水蒸氣,再返還給地表,那么,在薄膜與地表之間,就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水分。樹木的根系蒸發率被有效控制,所得的水分將用于樹木的存活和生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樹木提供了水資源。同時,白天的時候,薄膜能夠保存一部分熱量,在夜幕降臨后再返給地表,起到微型“大氣層”作用,薄膜內的溫度相對恒定,這樣的溫度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因此薄膜造林技術能夠促進幼苗成活,提高造林成活率。先進的造林技術需要一線造林人員切實實施,對此,林業工程項目負責單位應該加強造林人員的造林技術培訓,確保先進的造林技術能夠被每一位造林人員熟知并運用到造林工程中。此外,造林技術相應的設備也應該配備齊全,從各個方面提高造林的效率和成功率。3、利用先進技術解決水資源矛盾問題。為應對抗旱造林過程中的水資源問題,我國研發出兩種方案,一是在地勢條件允許的地區施行上述所說的覆膜造林技術,依靠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發,是樹木生長過程中能夠得到比較多的水資源供應,這一技術在幼苗期的效果最為客觀。二是保水劑保水法,保水劑又稱土壤保墑劑,這是一種具有三維網狀結構的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它能吸收土壤中的各種水分,使其成為一種固態的水,這部分水不再滲透、不再流動,但是卻能夠被植物吸收。這種固態水如果長久的存在于樹木的根部,就能保證其根部濕潤,為樹木提供生長所需的水分。因此保水劑被大范圍的應用于荒漠治理、防風固沙,在抗旱造林過程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因此是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有效措施。
林業工程是一個需要考慮各個方面因素的綜合性工程,因此,它在實施過程中就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在解決林業工程抗旱造林的相關問題時,要綜合考量各個方面的因素,既要考慮樹木在當地環境下是否能夠生存,還要考慮樹木成林以后能否起到抗旱的目的。其中,技術因素應該首先被提及,現代科技下的抗旱造林技術,已經能夠依靠技術解決大多數問題,如容器苗造林技術、覆膜造林技術、保水劑保水法等。此外,現代技術的推廣學習和應用應該引起注意,這是現代抗旱造林技術能否發揮作用的重要的條件。
作者:李增利 單位: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
- 上一篇:林業營造林技術問題及措施
- 下一篇:林業病蟲害原因與無公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