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影響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7 05:06:00
導語:農業影響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有利的一面
1、加入WTO后,中國可以享受40多年來GATT各締約國在開放貿易、尤其是降低關稅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可取得大多數成員方的無條件貿易最惠國待遇,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為中國農業國際化創造了非常有利的環境,有利于中國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與市場。
2、有利于中國參照國際規范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農業宏觀調控體系。對實現農業的兩個轉變、提高農業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能力以及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可靈活運用WTO有關條款及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使之免受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的沖擊。而且,加入WTO后,中國也可以成員方身份全面參加國際農業多邊貿易談判,維護國際農產品貿易秩序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遏制少數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行動和農業貿易保護主義。
4、有利于減少其他國家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促進中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烏拉圭回合后,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取消了非關稅措施,均以關稅及關稅配額的形式來管理農產品貿易,這樣就大大改善了農產品出口環境。
5、擴大中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烏拉圭回合后,由于各國削減農業保護水平和增加市場準入量,因此,有利于中國抓住機會擴大農產品出口。據WTO秘書處估計,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發達國家關稅削減幅度為37%以上。稅率削減幅度最大的農產品是鮮花、植物、蔬菜、油籽、谷物等,減幅在40%以上,稅率削減幅度最小的農產品有奶制品、糖、動物及其產品,減幅在32%以下。發展中國家的關稅減讓基本達到烏拉圭回合確定的24%的目標。與此同時,各成員方在市場準入量(即關稅配額量)上也有明顯的增加。小麥關稅配額量增加了80.7萬噸,大米增加了107.6萬噸,玉米增加106.5萬噸,奶制品增加了72.9萬噸,大麥增加了55.2萬噸,食糖增加了29.2萬噸,植物油增加了11萬噸,棉花增加了6.1萬噸。這對擴大中國具有競爭能力的農產品的出口十分有利。
二、不利影響:
1、對我國現行農業政策的影響
盡管目前中國所實施的農業政策大多符合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規定,不須做減讓承諾。但加入WTO后,中國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將受到限制,而且我國不能再使用非關稅壁壘來保護農業,這樣不利于對我國農業的貿易保護。
2、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近十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增,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上升速度很快,已接近或高于國際市場。加入WTO后,國外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大量涌入,國內農產品市場將面臨國際市場低價農產品的沖擊。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由于國外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大量涌入,一方面引起國內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跌,引發市場波動,另一方面使國內主要農產品大量積壓,增加"賣難"矛盾。這樣勢必影響農民收入,挫傷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減入對農業的投入,進而影響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對中國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和保護農產品市場的穩定都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如果國內糧油生產受到打擊,則可能直接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
4、對我國農業管理的影響
我國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符合我國現階段農村實際情況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因農戶相當分散,生產規模很小,生產效率不高,單位農產品投入過高,不具備與國際農業生產產業化、集約化和規?;母偁幠芰Α?/p>
5、對農業就業的影響
我國有八億多農民,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
加入WTO后,由于農業生產部門的部分收縮,大約有960萬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然而由于當前我國2億多文肓和半文盲中的2/3在農村,農民文化素質太低,再加上農村信息、交通的閉塞,農民轉置成本太高,農民的再就業困難很大。
三、對策
1、調整農業政策
(1)制定相應的農業保護和支持政策,尤其是農業協議規定允許的"綠箱"范圍內的政策。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盡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但其中的"綠箱政策"則為各成員加強國內支持政策提供了機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尋求在農業框架下支持其農業的有效方式,我國應充分利用國內支持規則中所給予的優惠條件,制定規則允許下的農業保護和支持政策,更好地促進農業的發展。
(2)制定和加強農業收入支持政策,農業收入支持主要有災害補貼、差額補貼、農產品儲備補貼、農業優惠及貼息貸款、投入品補貼、農業保險計劃、農產品儲備制度等,農業協議在強調減少國內價格干預,開放國內市場時,對收入支持政策的要求則較寬松,因此可制定和強化收入支持政策,形成有效的保護機制,來促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
(3)制定農業投資政策。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對政府向農業部門提供的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結構調整、環境和資源保護等的投資和補貼沒有限制因此,可實施農業投資政策,并加大支持份額。
2、調整農業結構
包括農業生產結構、農產品品種結構、農業技術結構及農產品出口結構的調整。調整農業結構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宏觀導向上,一方面要預測市場供求變化趨勢、價格漲落情況、市場需求容量,及時為農民提供準確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要考慮流通承載能力,以及交通運輸和儲藏加工條件,這樣才能克服生產的盲目性和市場風險性。
(1)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要適應消費品市場和工業原料市場的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營養、安全、衛生、保健、無污染等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農業生產結構也應隨之升級轉型。
(2)農產品的品種結構要按照國際市場質量標準來調整,加強質量監測和動植物檢疫,在品質、色澤、檔次上不僅要與國際規格接軌,而且要創造世界第一流的名牌品質產品。
(3)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太低,農業還是粗放式經營,傳統農業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為此,必須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的攻關、開發、應用和引進,并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4)要多層次、全方位開拓市場,既要立足國內市場,又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質的名、特、優、新、稀農產品,擴大出口創匯。
3、加強農業流通體制的改革
目前我國農業領域中的賣農產品難的問題十分突出,部分地區農民存糧過度,增產卻不增收,因此,要加強流通體制改革:
(1)放開價格,建立由市場調節的農產品流通體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長期目標應該是從多級調控向一級調控過渡,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中央政府僅負責專項儲備和總量調控,把政策性職能從現有國有糧食企業中徹底分離出來,建立由市場調節的價格形成機制,在農產品的市場培育上,政府應通過經濟、法律乃至政策手段積極加以推動和引導,分層次建立不同功能的市場。在國有糧食部門之外培育新的農產品經營者,拓寬流通渠道。
(2)打破地區封鎖,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我國國土面積很大,地區之間差異也較大,市場分割現象嚴重,這嚴重阻礙了糧食的正常流通,使產區和銷區之間常常出現利益沖突,因此,必須建立和健全全國統一的糧食購銷市場,進行地區之間的余缺調劑。
(3)建立科學的綜合調控體系建立獨立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在糧食豐收時,通過向農戶購糧緩解"賣糧難",在歉收時適當進口,以緩解國內市場供給的壓力,這有助于從宏觀上調節糧食總供求的矛盾;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加強糧儲設施建設,擴大倉儲能力。進入WTO后,我國必須開放農產品市場、按承諾數量進口,因此,必須加強倉儲設施建設,以緩解國外農產品大量涌入時的壓力。
4、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中國目前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在不改變以家庭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前提下,一種更加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營方式,彌補了家庭承包經營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單位產品成本高、信息不靈等缺陷,是引導農民走上新的聯合之路的有效途徑。中國廣大農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雖然不拘一格,但從它的運行機制和發展趨勢來看,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于一身,把農業生產同農用生產資料的提供,技術措施的采用以及農產品加工、保鮮、貯運和銷售等環節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共同體;二是集資源和人才、技術、資金于一身,把資源配置、產業發展和擴大市場空間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規模優勢和群體優勢;三是集高產值、高效率、高效益于一身,把農產品產值和在加工、運銷等環節中的增值效益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收入分配機制。這樣既可發揮農業的整體效益,又可發揮多產業部門結合的集團效應,推進農村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和發展,因此,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5、加大在環境保護、基因工程、衛生檢疫等方面的輔助力度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這三項將在農產品貿易中處于極其敏感的地位。隨著非關稅壁壘的關稅化和關稅的降低,各國將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這些與人類健康和安全有關的項目上。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既是為保證糧食進口的質量,杜絕帶有污染或病蟲害的農產品進入國內,也有利于提高。
- 上一篇:國內農業產業發展論文
- 下一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的意見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