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5:06:00
導語: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本文從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出發,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構造與原則來考察,認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有三種模式。以實例從農業產業化對效率、價格及區域經濟發展等三個方面的影響來分析評價農業產業化的績效。
組織模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效率的一個重要來源。不同的組織模式以各自具有的組織原則形成彼此的模式差異,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哪幾種組織模式?如何評價它們的績效?本文將就這一內容作出分析。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模式
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構造與原則上來考察,不外乎存在以下三類組織模式。即,公司企業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合同生產模式。
(一)公司企業模式從產權關系上分析公司組織形態,一般有個人所有制、合伙制、企業公司(股分制)和合作社四種類型。由于合作社具有與前三者相區別的獨特運行機制,通常將其作為企業形態而獨立出來加以研究。這樣,我們研究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也將它從企業形態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為一種模式給予研究。因此,這里被我們稱作公司企業模式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就是指以個人所有制、合伙制、企業公司制形態而出現的農工商綜合體(企業)。
農工商綜合企業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方式是,在一個產權獨立的決策實體里(個體的、合伙的或股份企業公司),對某種商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繼各階段進行統一連續的經營,也就是指連續的生產階段和(或)銷售階段在一個廠商內部協同運行。比如種植葡萄的農場,又興辦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或買下了一個葡萄酒廠(或葡萄酒廠擁有自己的葡萄種植農場),我們也稱之為縱向一體化。因此,它區別于其它兩種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產模式)的基本點在于:其一,它是所有權一體化的公司企業;其二,它擁有相對獨立的生產基地。目前,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各類"龍頭"企業中,就不乏有這樣的農工商綜合體(企業)。
(二)合作社模式合作社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是對個人所有制、合伙制、股分公司制的一種補充或可供選擇的另一種形式,農民合作社又是產業化農業中的一種具體組織模式。農民合作社,屬于非營利性的公司法人,是按羅虛戴爾原則來組織和管理的。
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合作社模式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類混合經濟組織的形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的農戶或聯合體向"龍頭"企業投資入股,成為從事農產品加工和運銷的"龍頭"企業的股東;另一類是"龍頭"企業向由農戶自發組建的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投資入股,成為后者的股東。山東省高密市河崖農工商一體化總公司,就是這種以農戶家庭生產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運銷業為"龍頭"的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一個范例。該公司股東中既有起"龍頭"帶動作用的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和農業服務部門,也有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的農戶。既有股份,又有合同,作為紐帶把"龍頭"企業與農戶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這種混合型的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是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創新的目標模式之一。
專業合作社是另一類發育較完備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經營內容上,從事某種農產品生產資料供應、產品收購、運輸、貯存和食品加工等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后的一體化經營,從而共同進入市場,尋求科技服務,開辟經濟新增長點;在運行機制上,以共同的利益聯結農民入社,對內不以營利為目的,保本微利,盈余返還;內部管理憑四證――社員證、產品銷售證、生資供應證和股金證進行;在對外關系上,合作社代表農戶社員的利益,具有營利性,因而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和交易地位。
除由農民自我興辦的專業合作社之外,一些非實體性并具有合作社某些特征的農村專業協會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表現出勃勃生機,成為我國以合作社模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又一代表。例如,山東萊陽照旺莊鎮蔬菜協會,是一個由鎮政府指導成立,由政府領導、種植蔬菜專業村干部、蔬菜加工出口企業經理、蔬菜種植大戶、蔬菜研究所技術員等方面人員組成。
(三)合同生產模式合同生產是指由獨立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農戶、農場、食品加工企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流通企業、農產品批發和銷售商等,根據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聯需要,彼此間簽訂產銷合同,規定農產品生產的品種數量、質量規格、供貨時間、價格水平,以及生產的技術服務等,以確立締約方相應的權利與責任關系。
將合同生產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種模式,在于它可將相關的各個組織載體要素聯成一體,發揮出產業一體化的種種功效,而且從組織關系上也不同于上述公司企業模式和合作社模式。這種模式可清晰地說明,企業或公司是如何"+"農戶的,專業協會或中介組織又是如何"+"農戶的。
二、績效評價
由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績效不僅僅表現在經濟效益方面,它的許多綜合效果又是給以用經濟效益指標測度的。因此,我們主要仍從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角度,在個案分析與總體評價相綜合物層次上,分析農業產業化經營產生的影響,從而對績效加以概括說明。
(一)對效率的影響一種經營方式的創新是否有價值,首要的是其對效率變化的影響。
1、提高了單位投入產出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在養雞業上一再發現,縱向產業一體化對于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降低出欄成本的作用是明顯的。其中,技術上的突破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養雞產業化形成多個環節一條龍的組織系統使技術效應在高效能的管理中得以充分發揮。比方,個體農戶養雞一般不具備對純優種蛋雞的鑒別技術,對雞病的防止及治療技術也有限,其它一些象飼料配方和飼養管理方面的技術,農戶掌握得也不純熟,與技術力量雄厚的"龍頭"企業相比有較大距離;實施產業化養雞后,在一條產業鏈上,串起了多個環節,它們依次可以是種雞飼養、雛雞孵化、農戶養殖、飼料供應、疫病防治、收購加工,以至市場營銷,就象一條完整的生產線,有著非常流暢的工藝流程,各個環節既有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又有緊密的聯系與協作,專業分工必然帶來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時擴大生產規模,這樣勢必提高單位投入產出量和勞動生產率。反映在養雞業的主要技術指標,如成活率、產蛋率、飼養周期、人均飼養蛋雞羽數等提到提高。
除了技術上的突破之外,縱向產業一體化避免了農產品多環節流通,減少了中間銷售費用,這樣,當內部運作成本低于所節約的外部市場交易成本時,農業產業化在流通環節上對效率的影響是積極的。現在,國內外研究還不能證實,沒有一體化生產體系的發展,是否可能有肉雞、新鮮食用菌、水果和蔬菜加工業的高效率。
2、農產品加工和運銷顯著增值,提高了農業的比較效益。農業產業化的一個實質性突破,是沖破了只搞種植、養殖業的傳統格局,農業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產值,使農業有了分享社會平均利潤的機會。靠甘薯致富的河北盧龍縣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盧龍地處燕山東麓南部丘陵地區,土地較貧瘠,交通不發達。這個縣因有種植甘薯的傳統,過去甘薯是這里農民的"保命糧",而今又變為"搖錢樹",其巨大變化,令人無不稱道。近年來,該縣走出了一條"甘薯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到1995年甘薯種植面積達33萬畝,占該縣耕地總面積的60%,甘薯及淀粉的加工率都達95%以上,全縣人均純收入1995年達1945元,其中甘薯加工收入約占75%;全縣211個小康村中,甘薯種植加工專業村占115個;全縣79萬小康戶,甘薯加工專業戶占75%。下面我們看一看甘薯的產業擴張與增值效應。
(1)加工。該縣鮮薯的淀粉轉化率已超過95%。據測算,每畝鮮薯轉化為粉制品后,收入可從1000元增加到1778元。薯渣還可以釀酒,目前全縣有小酒廠300多個。此外,該縣還有薯脯、膨化薯片、乳酸、飴糖等十幾個甘薯深加工產品。
(2)育苗。過去薯農也育苗自用,但現在家家育苗,主要是出賣,商品率達50%以上,成為農戶一項重要收入。
(3)流通。目前,全縣有粉制品專業批發市場5個,專業貿易貨棧1150個,從事流通的農民4萬余人,流通產業的發展,使該縣甘薯銷售成本由原來的10%下降為5%。與流通業發展和匹配,全縣有以運輸淀粉、粉制品為主的大型車輛2000輛;同時有冷窯、冷庫約50座。
(4)配套產業。1995年底建成投產了甘薯專用鉀肥廠,年產值13萬元,利潤2.3萬元;針對占全縣總農戶90%以上的淀粉加工戶所擁有的6.5萬臺套設備,縣里目前約設立甘薯加工設備維修點100多個;甘薯加工機械制造業蓬勃發展,目前有3個國有企業生產薯類加工機械,另有50多個簡易機械制造門市部,制造的小型薯類加工機械既保證了本地的需求,還進入了全國市場。
(5)商飲服務業。盧龍的飲馬河鄉是甘薯加工專業鄉,過去只有幾個商飲攤點,隨著甘薯加工業的興起,商貿活動巨增,商飲服務業也隨之發展,這類服務攤點已發展到112個,規模可觀。
3、產業化農業創造了新的勞動需求,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農民收入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勞動力未充分利用,在不同程度上處于隱性失業狀態。農業產業化使這種狀況得到很大改變。仍以盧龍縣為例,盧龍的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承包土地2.75畝,種植甘薯等糧食作物每畝一般需投工22個,每個勞動力年均投入標準工作日約80個,按年標準工日250個計算,仍有2/3以上的時間空閑。甘薯產業化經營以后,增加了育商品苗種和淀粉加工、粉條加工、運輸等產業環節,結果增加了標準工日120個左右,就業機會增加150%,空閑時間減少到1/5。有些粉條、粉皮加工大戶常年生產,加工規模大,還需要雇工。可以說,產業化農業通過產業開發創造新的勞動需求,擴大農民的勞動機會和減少隱性失業,從而達到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目的,這是農業產業化對效率產生影響的一個普遍的現象,經過這種不斷的結構演進,最終將使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中間小、兩頭大的"亞鈴"型結構,農村勞動就業相應呈現出"葫蘆"型,即農業生產環節勞動者所占比例較少,產前、產后就業者所占比例較大,從而推進農業逐步實現現代化。
(二)對價格的影響研究人員對于農業產業一體化對價格影響的關注,在國外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不斷上升所引起的。使人們產生農業產業一體化有提高食品價格的看法,來自兩個方面,其一考慮到產業一體化要加工增值,從而勞動成本提高,促使食品價格的升高;其二,農業產業一體化會引起部分農產品生產或營銷的集中,而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就有可能滋生壟斷性的生產經營活動。所以,不排除產生非競爭性壟斷價格。基于這樣的認識,將食品等農副產品(特指最終消費品)的價格提升,同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聯系起來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這一看法尚未被證實。
農業產業化對價格的影響還可就初級農產品來討論。對于初級農產品來說,其價格應當因實施一體化而有所提高,但并不意味著農業生產者會較多地獲得這部分利益。因為一般而言在市場經濟下農產品第一賣主(如初級農產品生產者農戶)離最終消費者市場距離越遠,出賣價格相對而言就越低,農民進入產業一體化所改變的就是縮短了這個賣者與買者之間的市場距離。所以,自然節約了交易費用,結果是應當以提高的收購價格來部分地反映流通效率的提高;但由于農產品的第一買主(加工或流通企業,亦即中間消費者)往往有夠足的市場能力影響貿易條件,在一體化系統中常常處于支配地位,因而,初級農產品(或農場產品)價格水平的高低就取決于一體化組織的利益分配機制,歸根到底取決于農戶的交涉能力。一般來說,農戶的組織程度越高,其談判能力就越大;而農戶對"龍頭"企業依賴程度越深,其談判力量就越弱。這就是為何筆者主張必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使之成為達成平均利潤的平衡力量。
(三)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質在于,從產業規劃與組織上對區域資源進行有效率的配置和利用,我們不能指望一鄉一鎮形成匹配、完備的產業結構與合理布局,但在區域農村經濟層次上,則必需具備產業的相對完整性和聚斂性。農業產業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貢獻就是從生產與市場的協調上,以支持主導產業發展來配置資源,進而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創造新的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把區域經濟網擴大,經過主導產業擴張-相關產業聚合-再擴張-再聚合,達到優化區域農村結構的目的。各地的實踐表明,凡是農業產業化上了路的地方,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就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為案例,這里介紹的是河北趙縣以玉米加工產業化發展縣域經濟的實踐。河北趙縣是玉米產量大縣,在玉米"賣難"不絕于耳的市場供過于求狀況下,趙縣的玉米仍是當地農民手中的"黃金"。趙縣的致富路是把玉米淀粉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突破口。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調研以后,圍繞玉米產業開發,明確提出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團化經營、系列化開發"的發展思路,并通過新上和擴建改造加工企業,使全縣淀粉加工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目前,年消化玉米80萬砘,產品行銷28個省、市、自治區、年創產值16億元,實現利稅1.6億元,加工能力和淀粉生產量在全國各縣居首位。
在玉米產業開發中,趙縣的主要經驗之一就是實施連環帶動,從拓寬產業關聯入手,推動產業間升級轉化。為促進淀粉產業盡快形成帶動全縣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縣政府利用經濟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淀粉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相關產業配套發展。到目前,全縣圍繞淀粉生產發展起來的塑料包裝制品企業達36家,年產塑料編織袋2000萬條,實現產值1800萬元;發展印刷裝璜企業200家,年實現產值3800萬元。隨著玉米采購、淀粉外銷業務的拓展,運輸業迅速崛起。目前,全縣擁有機動三輪車、四輪車及大型運輸車輛達4萬部,販運玉米、淀粉及其副產品的專業戶達1.5萬個,年收入達5700萬元。淀粉生產的發展還帶動了飲料加工和養殖業的興起,全縣每年利用淀粉副產品生產加工飲料達13萬砘,豬、雞存欄成倍增長。趙縣正是通過玉米產業化的勞動,不僅使玉米成為真正的"黃金"企業,而且整個縣域經濟也隨之發展起來,在縣域內推動了產業內部和產業間轉化升級,構筑起一、
三、產業協調發展、相互輻射、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立交橋"。
人們對于農業產業化的經濟績效有很多見仁見智的認識與見解。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影響生產的情況而言,筆者認為,縱向一體化對解決農業生產上普遍存在的難于協調市場需要的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原因在于,農產品加工業及貿易對農業的滲透,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同時它也為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找到了一條現實的途徑。因為產業鏈的延長,形式上是農業產業體系的健全和完整化,實質上是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與整合,這一點也是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本質容易被忽視的方面。農業產業化對生產和市場和另一重要貢獻,就是提高了農業產業系統的經營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與成本。其效率的提高完全來自于農業產業化對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的充分發揮,以及產業化流通體系對市場交易的內部化發展。
此外,在績效評價上,值得一提的是農業產業化的局限性問題。也就是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或良佳績效的取得,是有條件的。這是由于采用農業一體化的經營形式,一個可能的結果是"龍頭"企業的管理范圍擴大了,在管理理論上,企業規模與效率之間并非必定是正相關的。如果企業在規模擴大、內部交易取代外部市場交易的同時,其組織管理職能沒有相應的改進和提高,管理與動作成本可能會高于新經營方式預期效益,結果有可能不僅不能提高產業化參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相反還有可能使企業遭受經濟損失。因此,對于以大企業集團方式發展"一頭連接國內外市場,一頭連接生產基地和千家萬戶"的農業產業化時,管理要與規模同步發展才行。
- 上一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的意見
- 下一篇:糧食局機關檔案工作評審意見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