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仙河區鹽堿地綠化對策

時間:2022-08-19 11:45:00

導語:議仙河區鹽堿地綠化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仙河區鹽堿地綠化對策

摘要:根據仙河地區的自然概況,簡述鹽堿地綠化技術。

關鍵詞:仙河地區;鹽堿地;綠化技術

植物是有生命的,要想成活并長得好,土壤是關鍵,是基礎,再有適當的生存條件,如:水、光、肥、氣、熱等,就能使植物快樂的生長,帶來美好的環境。土壤是鹽堿土,只有經過改良,才能適合植物生長。現根據在鹽堿地上綠化的方法和經驗進行簡要分析。

1鹽堿土的概念、危害

1.1什么是鹽堿土?是指土體中含有過高的鹽堿成分的、包括鹽土和堿土以及其他發生一定程度鹽化或堿化作用的各種類型土壤之總稱。我們地區土壤類型屬于濱海鹽土。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的不完全統計,世界鹽堿土的總面積約占世界土地總面積的10%,而我國鹽堿土的面積相當于耕地的1/3。

1.2鹽堿土的危害:鹽堿土的本質是土體中含有過高的可溶性鹽分或者土壤中鈉離子飽和度過大,對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形成毒害,同時使土壤的結構遭到破壞,造成土壤結構板結、通透性差等劣質的土壤性質,加上可溶性鹽分過高必定要對植物營養元素產生脅迫。使鹽堿土不能給植物提供正常的水、肥、氣、熱條件,加上鹽堿成分的生物毒害,使得植物不能正常生長,甚至死亡。

鹽堿土對人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主要是降低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降低了農業生產力;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為明顯的直接破壞是使森林和草原退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土地資源的萎縮和防治鹽堿化需要大量淡水,這對我國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實現是一個很大的潛在威脅。

2仙河地區的自然概況

仙河地區屬于黃河沖積平原,高差不足1米,氣候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光照充足,平均日照時數2692個小時,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2.3℃,年降水573mm,年蒸發量1776mm。平均8級發上大風為21天。主要災害性天氣有旱、澇、冰雹、干熱風和霜凍。

地下水位1.0~1.5m,地下水為高礦化度堿水,不能直接利用。灌溉用水主要依靠自來水管供水。

隨著二十年來仙河地區的不斷開發和居民的遷入,不可避免的對自然植被和土壤結構造成了破壞,生活用水的增加和排水不暢都加劇了土壤的鹽漬化,原有的刺槐林逐漸枯死,仙河地區內綠化難度增大,所以,要實現仙河地區的綠化美化,必須要運用鹽堿地綠化技術。

3鹽堿地綠化技術

幾年來,在不斷實踐和探索中逐步掌握了一套適合仙河地區的鹽堿地綠化綜合技術。

3.1土壤改良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鹽堿土的主要危害特點,所以為植物創造有利生長的土壤環境,減少鹽分對植物的危害,就成為鹽堿地綠化的基礎。我們在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摸索出了幾種主要的土壤改良方法。

在介紹這些方法之前,必須先了解一條重要的水鹽運動規律,只有了解掌握了這個規律,才能有助于認識這些方法。這條規律簡單的說就是“鹽隨水來,鹽隨水去”。仙河地區氣候特點是冬春干旱少雨,蒸發量大,夏季雨水集中充沛。春季,高礦化度的地下通過土壤的毛細作用將鹽分帶到土壤表面,鹽分的不斷累積使土壤含鹽量大幅提高;雨季來臨,持續大量的雨水溶解地表的鹽分隨著水的重力作用滲入地下或通過地表徑流排走,地表的土壤含鹽量也逐漸降低。現在經常使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正是運用了這個規律,達到了降低土壤含鹽量,保證植物正常生長。

3.1.1砌池換土法。為降低地下水位,控制鹽分上返,修砌綠化池,使池壁高出地面30~40cm,池內鋪設20cm左右的爐渣和碎草作為隔離層,再填入良性客土,此法改變了綠化區塊的土壤條件,滿足了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可廣泛應用于鎮區、庭院和道路綠化中,花池的大小要根據植株的大小和生長量而定,保持植株有寬松的根際環境。

3.1.2塑料薄膜隔鹽法。采用塑料薄膜代替修砌綠化池,成本低,效果也好。具體做法是先挖樹穴或條形溝,然后鋪入塑料薄膜與周圍隔絕,在底部扎孔眼以作滲水用,再填入爐渣、碎草作隔鹽層,最后填入良性客土。這一措施可應用于要求檔次不高的區域。比如道路綠化。

3.1.3全面換土法。對于大面積綠化區塊,可以下挖50~60cm深,運走原土,然后填入約10cm爐渣和碎草作為隔鹽層,然后填入良性客土,略高出原土面5~10cm,以防流入堿水。此法可廣泛應用于鎮區、各居民小區及游園的綠化,但在地下水位較低、地勢略高時其效果較好。若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土壤鹽分上返強烈,不宜采用此法。

3.2適時適地適樹

在鹽堿地綠化技術中,堅持“適時適地適樹”的原則是十分重要的。根據當地條件來選擇樹種和栽植物時間,經過改良后的地塊,已經能夠適合許多綠化樹種的生長。

3.2.1樹種選擇

在仙河地區表現較好的較耐鹽堿的喬木樹種有:柳樹、刺槐、白蠟、苦楝、榆樹、國槐、法桐、楊樹、側柏、龍柏、桃葉衛矛等。花灌木有:紫穗槐、枸杞、紫荊、木槿、石榴、月季、紫葉李、紫薇、鳳尾蘭等。藤本類:爬山虎、薔薇、凌霄、葡萄等。草本類:可分為冷季型和暖季型。冷季型草具有耐寒、生長迅速、綠期長(可達10個月)、景觀效果好、怕高溫高濕、夏季休眠等特點。主要品種有高羊茅、翦股穎、黑麥草、草地早熟禾等。暖季型草具有適應性強,喜光、抗旱、耐高溫、耐瘠薄,管理粗放,植株低矮修剪次數少等特點,但綠期相對較短。主要品種有結縷草、馬尼拉、狗牙根等。另外如馬藺、鳶尾、唐菖蒲等宿根類花卉表現良好,在綠化景觀中合理搭配適宜的地被植物和花卉,可以達到豐富景觀的效果。

3.2.2植物搭配

園林綠化,需要相當數量冠形優美的喬木、花色艷麗的花灌木、綠茵似毯的地被植物,組成多層次多色彩的綠化層面,發揮其整體綜合效益。喬、灌、草多層次的科學搭配,層層覆蓋地表,有效的減少了地表水分蒸發,抑制了鹽分的上移和積累,同時喬、灌、草所形成的強大根系,吸收大量水分,起到了降低水位的作用,有效的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對于土壤條件好,地下水位低的地塊可多栽喬、灌木,盡量少栽草坪,因為氣候干旱地區,蒸發量大,草坪喜肥水,管理難度大,投入成本高;對土壤條件差,地下水位高,鹽分上返強烈地塊,必須及時栽植草坪形成地表全面覆蓋,再搭配部分喬、灌木,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抑制地表鹽分積累,從而確保綠化一次成功。另外,經過換土地塊應盡快綠化,避免長時間裸露,造成鹽分上返。

3.3養護管理

綠化樹種栽好了,如果管理不好,也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三分栽,七分管”說明了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鹽堿地的綠化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3.3.1肥水管理。園林樹木要生長好,必須施肥。根據本地區的土壤條件,應多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物理性能。若土質不好,而又瘠薄,則應施一定基肥,否則植物生長不良。在干旱季節,對鹽堿地里的苗木進行澆水時,要注意澆均澆透,只使表層濕潤的澆水或小雨過后,會加速土壤表面水分蒸發,引起鹽分上返和積累,危害苗木生長。排水也很重要,大水過后進行排水還可沖刷土中的鹽分。有的樹種浸水時間稍長,就會引起黃葉、落葉甚至會因土壤過濕,勇氣不良,根部呼吸缺氧而室息死亡。所以,在雨季來臨之前,地勢低洼處的樹木,一定要注意排水準備工作。

3.3.2松土、除草。園林樹木要生長好,達到觀賞目的,松土、除草必不可少。松土是為了增加土壤的透氣性,避免雜草與苗木爭奪水分、養分、光照,提高土壤吸熱能力,減少土壤深層水的蒸發,并加速有機質分解、促進土壤熟化,還可防止地表返堿。除草和松土配合進行,可減少土壤水分、養分的損失。

3.4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綠化管理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此項工作如果做不好,綠化成果也可能前功盡棄。要搞好園林病蟲害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抓住防治關鍵期,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將病蟲害控制在造成危害之前,使其不能發生蔓延,為植物生長創造條件,保證苗木生長旺盛,增強其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