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方針
時間:2022-03-16 10:49:00
導語: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方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盡管最近幾年的綠化造林使森林資源的情況略有發展,但森林資源緊缺的事實仍然持續著。特別是我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通常林區多位于山區,而這些地區同時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基于迫切希望經濟能夠發展,各地區破壞性掠奪式采伐盜林的情況時有發生。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生態資源破壞范圍的逐年增大、自然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支持能力的不斷下降以及部分地域生態環境的不穩定,已成為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社會安定、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因素。因此,要想遏制此現象的繼續延伸,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的發展,必須對林業進行科學經營,不斷探索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濟發展之路。
1以科技手段帶動林業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主要可依靠以下幾個手段:首先,應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的原則來指導林業的發展,并以此為前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科研成果,并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努力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再次,要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工作,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此外,還應對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進行研究,盡快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提升起來,以此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27年間資本、勞動力、科技進步的產出彈性分別為0.4、0.55、0.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7%、19.15%和43.15%,林改作為政策制度因素對于林業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我國集體林總經濟價值在20000億元以上,面積占我國森林面積的57.55%。林分面積由林改前的134303,3萬公頃增加到林改后的143466.7萬公頃,蓄積量從林改前的249.14萬立方米提高到林改后的382.86萬立方米。保護性耕作可以使每公頃耕地每年減少300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國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已達3000多萬畝,而且還在增長。
2將發展生態產業作為重要工作努力開展起來
從目前我國林業生產實際情況的角度來看,林業生產無法實現供需總量平衡,而且這一矛盾無法通過市場經濟的內部機制加以解決。人口膨脹、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體系脆弱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現實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應將發展生態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開展起來。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產業。發展生態產業,可開展以下工程:
2.1綠色食品工程。
為城鄉居民生產、加工各種無污染、低環境影響的糧食、肉類、瓜果、蔬菜、副食、飲料及其加_T品等健康食物,并提供相應的軟硬件服務。
2.2生態建筑及生態城鎮建設工程。
充分利用本地生態資源,能耗低、綠量高、廢棄物就地資源化的,方便、舒適、和諧、經濟的生態建筑、建材及生態城鎮的建設、規劃與管理。
2_3廢棄地生態恢復工程及莊園式房地產業。
在荒山、荒坡、灘涂、濕地及礦山廢棄地等未被利用的退化生態系統,根據當地生態條件,利用生態技術恢復植被,造土還田,發展草業、牧業或林業及相應的莊園式房地產業,恢復其生態及經濟服務功能。
2.4生態旅游區建設及生態服務工程。生態旅館、飯店、公園、游樂設施、服務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工程。
3創造寬松和優惠的林業經濟發展政策
政策的導向和資金扶持是加快林業建設的動力和支撐。要保持林業可持續發展,只靠一時的行政命令難以奏效,還必須有相應政策和經濟上的扶持。
3.1造林要實行“誰開發、誰所有、誰受益”的政策,激發農民造林綠化
的積極性,使農民真正成為造林綠化的主體。
3.2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實行戶買、戶治、戶經營模式。
根據“產權明晰,權現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讓林場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打破原有的產權結構形式,把國有林場推向市場。
3.3推行股份制造林和各種聯合形式的合作造林,實行規模經營,聯合開發,使勞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合理配置;鼓勵機關團體辦林業、建基地,與群眾共同開發治理荒山,實行利益均分、風險共擔:積極探索以大帶小、以富幫窮的新路子,鼓勵和支持能、大戶上山搞開發,實行優勢互補,使資金、勞力、土地等要素得到優化組合。
結語
我國的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歷經漫長的時間。作為林業部門,不能單純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必須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我國的林業經濟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只有由此,才能將生態與經濟有機結合,繁衍發展,長期進行下去。
- 上一篇:鎮年度統戰計劃
- 下一篇:鄉鎮綜治維穩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