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經營模式建設措施
時間:2022-06-04 04:15:17
導語:林業經營模式建設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林業建設的核心目標是提高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通過森林可持續經營建設,全面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提高林地生產力,對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建立木材生產基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施林業各項工程、促進林區社會穩定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1基本情況
1.1自然、社會等情況1.1.1自然概況綏棱國有林場管理局所轄四個國有林場,位于綏棱縣中部,位置屬小興安嶺南坡,屬丘陵漫崗地形,施業區內有大小河流共6條,屬松花江水系、呼蘭河支流。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30C,年積溫2300度左右,無霜期110-120天,年降水量為450-550毫米,土壤屬于小興安嶺南坡立地類型區,中、厚層暗棕壤最多,呈微酸性,河流兩側和溝谷多為草甸沼澤土。林區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系,除北部尚有少量的紅松、云杉、水曲柳等天然樹種外,其他部分已變為以山楊、柞樹、黑樺、白樺等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在交通較方便的南部地區,營造成了大面積的人工林,樹種以落葉松為主,其次為樟子松、紅松、云杉、水曲柳等,全局森林覆蓋率為61.3%,林下灌木有榛子、毛榛子、山梅花、茶條槭等;草本植被有苔草、蕨類、山蒿等。下木草本覆蓋度平均在70%左右。1.1.2社會、經濟狀況綏棱縣位于小興安嶺南端西麓,屬半山區林業縣份,幅員面積423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20.2萬公頃,林區內有森工林業局、縣林業局、林場管理局三個林業單位。綏棱國有林場管理局總戶數404戶,人口1482人,職工700人,現有固定資產977萬元。下轄四個國有林場和一個貯木場。年采伐蓄積約1.4萬立方米左右,更新造林約600畝,育苗約45畝,防火設施、設備齊全,各種車輛設備25臺套。國有林場全部實現了通電、通訊、通信。通訊線路31公里。現有林區公路90公里,林道105公里,林區內有自然屯50個。人口3.5萬人。1.2森林資源現狀1.2.1森林資源概況綏棱國有林場管理局總經營面積55577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43246公頃;非林業用地面積12331公頃。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32710公頃,灌木林地1147公頃,未成林造林地1248公頃,苗圃地33公頃,無林地8108公頃,在32709公頃有林地中,立木蓄積為2920549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積為25270公頃,蓄積為2168584立方米;人工林面積為7439公頃,蓄積751965立方米,年生長量為122848立方米,平均生長率為4.2%。1.2.2齡組結構現有有林地面積32708公頃,蓄積2920549立方米。其中:幼齡林面積2981公頃,蓄積101557立方米;中齡林面積9768公頃,蓄積767505立方米;近熟林面積5807公頃,蓄積548837立方米;成熟林面積11890公頃,蓄積1301344立方米;過熟林面積2262公頃,蓄積201306立方米。1.2.3林分類型情況從林分類型看,現有林分主要有白樺、紅松林、闊混、落葉松、闊混、楊樹、硬闊、云杉、樟子松、針混、針闊混、珍闊混、柞樹等十三種林分類型。
2經營模式現狀及監測
近些年仍然以木材生產為主,生態管護為輔的林業發展模式,也是現在的基本模式和生產方式,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現在的經營管理模式,是追求單一的林產品,很難滿足人們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也影響森林其他效益的利用,甚者還可能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環境質量下降等。生態或環境林業發展模式與以木材生產為主的林業發展模式相悖。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是林業的兩個主要任務,這兩項任務不可偏頗。在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的情形下,生態或環境林業發展模式有一定的市場,但不可能涵蓋林業的全部。利用統計學系統抽樣原理,在監測總體范圍內,根據森林蓄積90%精度要求,按照一定的點間距,分別等距布設一定數量的樣地,樣地為圓形,樣地面積0.06km,半徑長13.82m。對樣地內的林木因子和生態因子進行實測,根據各種地類的樣地成數計算出各地類面積,利用樣木材積推算監測總體蓄積,從而推算出每個總體各類森林資源統計數據,實現包括林地面積、森林蓄積、更新造林、消耗量、森林火災及森林健康等內容的森林資源監測。在專家和科研單位的配合下,通過采集水文、氣象等環境因子和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資料,對工程區內森林生態功能和生態環境改善狀況進行監測。通過對監測區內勞動力安置、社會就業狀況,農、牧業產量產值,交通、能源等因子調查統計分析,評價黑龍江省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的社會效益。
3主要措施
隨著科學發展戰略的實施,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對林業地位、作用的認識產生了質的飛躍。社會在要求林業提供豐富的林產品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國土安全已成為對林業的主導需求,生態環境建設自然成為林業的首要任務。國家林業局及時準確地提出了“五大轉變”,其核心是“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2005年實施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試點”工作,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從此,有的森林區劃界定為生態公益林,服務于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建設,僅用商品林用以維持林區人民生產生活和發展林區經濟,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發展林業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現有森林資源的優勢,大力進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整的總體框架是:3.1落實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調減采伐量,盡快恢復和擴大森林資源,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防護功能。3.2加大中幼齡林撫育力度,提高林分質量。加大商品林培育力度,盡快提供商品材,提高經濟效益,為林區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奠定基礎。3.3依法落實管護經營責任制,保護好森林資源,不斷提高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3.4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多業并舉,以副養林,實現林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4取得的主要成效
林管局于2013年完成了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2015年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試點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林業的首要任務是生態環境建設。綏棱國有林業自開發建設以來,大力開展森林撫育、更新、封山育林等生產經營活動,積極進行林業的各項建設,累計完成森林撫育7.7萬公頃次,更新造林2.3萬公頃,封山育林1.6萬公頃,生產木材135萬立方米。現在初步形成以生態建設為核心,多業并舉、協調發展、共創效益的新格局。
作者:趙興 單位:黑龍江省綏棱國有林場管理局
- 上一篇:高職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探討
- 下一篇:企業品牌運營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