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區現代農林業發展分析

時間:2022-09-25 03:29:20

導語:臨安區現代農林業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臨安區現代農林業發展分析

摘要:為了深入貫徹中央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臨安區農林業現代化建設,運用SWOT分析法,對臨安區現代農林發展優勢、劣勢、機遇、威脅進行科學分析,通過構建戰略矩陣,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對臨安區農林業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臨安區;現代農林業;SWOT分析;戰略

1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麥肯錫提出的將發展戰略與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的分析方法[1],包含優勢、劣勢、機會、威脅4部分。1.1優勢。1.1.1地理區位和自然條件優勢。臨安區位于杭州市城西科創大走廊西段,距離杭州主城區55km,位于長三角3小時交通圈、旅游圈、經濟圈、文化圈內,居于名城(上海)、名湖(西湖)、名山(黃山)國際黃金旅游線中間。2017年8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浙江省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臨安區境內有錢塘江和太湖2大水系的源頭,擁有天目山、清涼峰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76.6%,生態環境優良,是首批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市,擁有“國家級生態市”“中國最美城鎮”“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杭州后花園”“綠色硅谷”“生態科技市”等稱號。臨安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緣,屬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特別適合山核桃、竹筍、小番薯、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生長。1.1.2農業發展基礎優勢。2017年,臨安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94億元,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突破30億元,帶動農民增收超3億元,位列“農產品電商50強縣”第4位。農林業生產保持較好發展勢頭,糧食生產保持穩定,面積、產量實現雙增,686.66hm2糧田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認定,全區糧食種植面積9273.33hm2,產量5.56萬t;完成退化竹林改造1733.33hm2,完成山核桃生態化經營1666.66hm2,實施自然落果面積4000hm2,推廣張網采收面積1133.33hm2。全區10億元以上產業2個,其中竹筍產量22.28萬t,產值12.99億元,肉類產量3.41萬t,畜牧業產值10.3億元,生豬規模化比例達到85%;5億元以上產業2個,其中山核桃產量1.21萬t,產值7.32億元,蔬菜產量20.99萬t,產值6.26億元。全區花卉園藝產值4.25億元,水果產量、產值雙增,茶葉產值3.52億元,七大主導產業總產值48.3億元,水產、中藥材、蠶桑、香榧等產業穩步發展。1.1.3區域品牌優勢。近幾年,臨安區圍繞山核桃“亮牌”,不斷擴大“臨安山核桃”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2018年,臨安被列為全國經濟林區域特色品牌建設試點單位,“臨安山核桃”被評為“浙江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順利通過了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在2018年中國果業品牌大會上,“臨安山核桃”以24.95億元評估價值摘得堅果類桂冠。2019年1月,臨安山核桃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同時,依托區域內主導優勢產業,“天目雷筍”“天目筍干”“天目青頂”3大區域公共品牌也在進一步做大做強,其中“天目青頂”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1.1.4科技人才優勢。臨安區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深化人才體制改革的指示精神,積極開展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工作,并于2016年5月在全省率先實施首席農技推廣專家制度。通過聘請茶葉、山核桃、森林病蟲害治理等領域12名首席農技推廣專家,以“專家+科技工作者+基層人員”模式組建130余人專家團隊,實現跨部門、跨專業、跨區域聯合協作,充分發揮農林科技人才在鄉村振興和科技興農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首席專家團隊共舉行各類農技培訓班68場、專題講座14次,有效解決農技問題2000余個,團隊成員申報發明專利和實用技術專利15項,發行各類專著10部,獲省農技、市先進科技工作者、市成績突出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3人。1.2劣勢。1.2.1土地資源稀缺。臨安是典型的山區,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全區耕地面積28686.66hm2。其中,水田面積22973.33hm2,占耕地面積的80%;旱地面積5713.33hm2,占耕地面積的20%;全區水田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丘陵崗坡、低山丘陵緩坡,占土壤總面積9.7%;全區旱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斜坡和陡坡,占30%以上,以紅壤、黃壤類型的土壤為主,呈酸性,水分和養分流失嚴重,抗旱能力差[2]。1.2.2農業基礎設施差、設施農業水平低。剔除坡度和城市規劃區建設等因素,臨安區適宜建高標準農田區塊面積僅15333.33hm2。截止到目前,全區已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面積14066.67hm2,僅占全區耕地面積48%,近半面積耕地路、溝渠、灌溉、電力等基礎農業設施薄弱。同時,已建成基地設施農業水平低,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弱,農業發展機械化水平低[3]。1.2.3農村勞動力短缺。2017年全區農業從業人員27.68萬人,比2012年下降了0.54萬人。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8761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01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加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業從業人員年齡結構老齡化,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農忙時常出現用工難問題。1.2.4土地流轉困難。臨安區耕地資源稀缺,土地流轉成本日益增加,阻礙了農業規模化進程。同時,土地供求信息未得到有效溝通,存在需求方土地需求得不到滿足,供應方卻出現土地拋荒現象。即使已經完成土地流轉,也存在土地供應方違約,變相漲地租現象,土地流轉穩定性差,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1.2.5經營主體綜合能力有待提升。農業發展停留在小而散階段,缺乏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程度低,整體實力不強,跨區域合作少,覆蓋面窄,服務水平和效益低。家庭農場主體多為返鄉創業農民,農場前期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低,投入資金短缺。同時,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缺乏科技創新內在動力,科技創新成果質量和轉化率亟待提高。1.3機遇。1.3.1國家政策支持。從2006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行全面部署,提出打破我國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推動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政策,到2019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歷來是國家關注的重點熱點,在良好的大環境下,對臨安區農林業快速全面發展是很好的機遇。1.3.2臨安區區委區政府重視。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浙江省現代農業園區和杭州美麗農業建設的新要求,結合臨安區“三化”發展和“建設美麗幸福新臨安”的總體部署,臨安區委區政府制定了《臨安區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2018—2020年)》,明確了3年的目標任務、責任單位,對3年目標任務進行進一步細化分解,制定了《關于實施“一園二區三帶”建設推進都市型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2020年)》。旨在通過3年建設,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打造特色農業發展引領區和森林生態發展引領區,培育森林旅游康養景觀帶、農業休閑觀光景觀帶和農事體驗創意景觀帶,全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強區的轉變。1.3.3市場需求日益增加。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態觀光、果蔬采摘、休閑垂釣等都市型休閑農業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喜愛。在夏季,臨安區民宿、農家樂等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火爆狀態,據統計,2017年臨安區共接待游客1466萬人次。1.4威脅。1.4.1假冒產品涌現。截至目前,臨安區農業有了長足發展,茶葉、筍干、山核桃、小番薯、高山蔬菜等產業發展前景良好。但由于缺乏原產地、品牌保護意識等各種因素,假冒產品涌現,“海南小番薯”“安徽小番薯”等外地番薯大量涌入臨安區,以“天目小番薯”品牌對外進行出售,嚴重擾亂本地銷售市場。針對這種亂象,當地薯農無能為力,甚至一部分薯農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也加入外地番薯販銷大軍中。1.4.2市場競爭激烈。為了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產業現代化目標,周邊區縣農業發展步伐也大步邁進,涌現出一批批規模大、設施化應用率高、技術應用先進、環境優美的現代農業園區,臨安農業要在同質競爭中站穩腳步,還需進一步找準定位,利用好自身優勢,做好特色農業的文章。1.4.3缺乏三產融合發展政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產業興旺”不能局限于一產農業的發展,而應著眼于接二連三、一二三產融合、功能多樣的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與興旺,體現現代農業3大體系,即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有機結合的產業發展與興旺。但二三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用地指標缺乏等問題,缺乏具體的政策扶持,園區內設施用房、管理用房、三產用房得不到有效保障。

2發展戰略

臨安區現代農林業發展戰略可分為發展型戰略、扭轉型戰略、多樣化戰略、防御戰略[4]。發展型戰略指在發揮好優勢條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部機遇進行快速發展的戰略。主要包括:1)利用自身優勢及良好政策,擴大產業規模,快速占領市場份額;2)做強農業區域品牌,擴大影響力。扭轉型戰略指在合理規避和彌補自身不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部機遇,化劣勢為優勢,進行快速發展的戰略。主要包括: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設施農業財政投入;2)配套農村醫療、就業、教育資源,促進人口由城市向農村轉移;3)加強土地流轉的管理和監督,規范土地流轉合同,增強農民土地流轉意識,減少矛盾糾紛。多樣化戰略指在利用好優勢條件的同時,充分規避和減少外部威脅,獲得快速發展的戰略。主要包括:1)加強原產地保護,進行防偽商標注冊管理;2)實行產品差異化、特色化策略,提高市場競爭力;3)推行“互聯網+農業”,讓產品走出去。防御戰略指在充分避免和改進內部不足的同時,合理規避和減少外部威脅,獲得快速發展的戰略。主要包括:1)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高效化、集約化、標準化建設;2)培育龍頭企業;3)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3對策

3.1加大現代農業發展扶持力度。一是加強農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溝、渠、路、電、蓄水灌溉得到有效配套,減輕農業主體前期資金投入壓力。二是加大現代農林業發展政策落實力度,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環境下,應在農業金融貸款、保險、三產融合發展等方面細化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三是加大現代農林業發展資金投入,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安排的原則,整合各項支農資金,采用生產補貼、發展專項、綜合開發、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對農業生產實施支援和補助[5],適當提高補貼比例。3.2平衡城鄉教育、醫療、就業等資源,促進人口逆向轉移。應加強農村教育、醫療、就業等資源配置,加強宣傳與引導,實現農村人口在當地就業,促進人口由城市向農村逆向轉移,從而解決農業發展勞動力短缺問題。3.3建立土地流轉規模化運營系統。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加強政府部門參與、監管力度,搭建平臺,強化專業的平臺與金融服務,引導和監管土地交易雙方簽訂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避免土地糾紛,確保土地流轉健康有序發展。加強宣傳,增強農民的土地流轉意識,增強土地開發服務能力。3.4加強區域品牌建設力度,提高原產地保護意識。“臨安山核桃”“天目雷筍”“天目筍干”“天目青頂”等品牌經過打造,已成為較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公共區域品牌。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繼續圍繞“一園二區三帶建設推進都市型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山核桃亮牌戰略”“竹產業三年振興行動”等目標,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區域品牌,進一步加強原產地保護意識,推行防偽商標注冊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保護本地產業、產品的發展。3.5實行產業特色化,產品差異化策略,提高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找準自身定位,依托自身優勢,做深農業“特色化”文章,對目標市場進行細分,實行差異化戰略政策,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3.6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步伐。強化產業引領,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產業發展綱領,合理布局都市型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推動特色種養、觀光農業發展。同時,應出臺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相關政策,解決一二三產用地需求,保證農業發展用地指標,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持續為農業發展注入活力。3.7推行“互聯網+農產品”電商。利用龍崗堅果小鎮電商平臺,對經營主體進行電商培訓、平臺對接、信息引導、試點示范,拓寬市場范圍,將臨安優質農產品推向全國。3.8培育壯大龍頭經營主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進工商資本發展農業,著力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示范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深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加快產學研合作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換應用,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水平,享受技術成果帶來的經濟效益增長。

參考文獻:

[1]馬仁杰,王榮科,左雪梅.管理學原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2]夏菁.蔬菜類家庭農場特征及發展的對策建議[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5.

[3]陳文岳,潘賢春,沈國正,等.杭州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4):392-393.

[4]馬國勝,李玲,宣雄智.蘇州市“十三五”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SWOT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4):307-310.

[5]劉佳寧.基于SWOT分析的“新常態”下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以江蘇省句容市為例[J].遼寧農業科學,2016(1):9-14.

作者:陳思思 魯燕君 顧建強 孫春光 單位:杭州市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