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教學應用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2 12:01:00
導語:歷史課教學應用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在課堂教學的導入新課時、教材過渡時、課堂小結時設置懸念,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說書時,每當故事情節發展到緊張激烈的高漲或矛盾沖突到劍撥弩張的關鍵時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吊你的胃口,逼著你非繼續聽下去不可。這種方法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里常用,稱之為“懸念”設置。同樣,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下面,筆者就教學實踐中如何設置“懸念”,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作簡要介紹。
首先,導入新課時,要有“懸念”。
經過課間活動,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亢奮狀態。如何在上課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鐘教學效率的重要五一節,而且學生學習情緒是否高漲,也取決于能否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時設置“懸念”,就成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
如在學習《保衛太平天國的斗爭》這一節時,我講到:“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東征、西征
使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之后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有資料明證:洪秀全從1853年3月進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從未邁出過宮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轎去看望生病的東王楊秀清。請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從而導入新課。
這樣的懸念設置,使學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奧秘,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狀態中順利地遷移到教學中來,很好地完成了導入新課的任務。
其次,在教材過渡時設置“懸念”。
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相關內容有機結合的整體,如何使學生順暢地由一個教學環節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節,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
如在講《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共聯合抗日》這一節時,在講授“七七事變”后,講到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時,可設置這樣的懸念:①淞滬會戰最終失敗了,原因何在?②平型關大捷打敗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勝利的原因何在?③臺兒莊戰役勝利的原因又何在?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思考,這樣使學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學中來,并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尋找適當的答案。
不僅如此,懸念還可以設置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之處。45分鐘的教學,要使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確實不易。“研究表明,經過10-20分鐘的注意起伏,便會導致注意不隨意地離開客體,教師講課時每隔10-15分鐘使學生轉換一下不同種類的活動
,這樣有助于學生注意的穩定。”①因此,懸念設置在重點、難點處,既可使學生引起重視,又可消除由于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
如在學習“紅軍長征,遵義會議的召開”時,我講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迫使紅軍戰略大轉移,損失慘重,那么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呢?這樣就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內容,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第三,一堂課結束前設置“懸念”。
教材的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起因結果,存在內在聯系的。舊課往往是新課的“鑰匙”。因此,在結束舊課時,不能僅滿足于本課的小結,而要找出與下節課知識的聯系點,精心設置懸念,使學生自覺地產生解開這個“謎”的需要。
如在講《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二七慘案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而兇殘的,僅僅依靠工人階級單槍匹馬、赤手空拳,是無法戰勝敵人的。”我設置懸念:“因為工人階級單槍匹馬、赤手空拳”則“不能戰勝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樣才能不會“單槍匹馬、赤手空拳”而戰勝敵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請同學們課后預習第六章找出答案。這樣可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地去預習下一堂課的內容。
總之,懸念的設置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技巧,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每節課的“懸念”的積累,必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持之以恒,對提高教師自身的基
- 上一篇:中學歷史教學審美分析論文
- 下一篇:歷史課堂教學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