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與我國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9:50:00

導語:高句麗與我國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句麗與我國關系研究論文

高句麗與中國的關系,或許可用“叛服不?!彼淖謳н^,其實高句麗的戰略意圖還是很清楚的。打開地圖,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為漢遼東、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余,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余、沃沮進行吞并、打擊外,對中國歷代王朝采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蠶食、兼并上述四郡進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強大時采取稱臣納貢的恭順態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國家分裂,即乘機入寇侵掠,以收漁人之利。中間雖幾經反復,有幾次還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報復性討伐而幾乎亡國,但在五世紀初還是完全達到了其戰略目標: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遼河,東、北已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其后鑒于北魏已興,向中原內地進取的可能性不大,長壽王于427年從丸都城遷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以打擊百濟、新羅為主;對中國則以遼河為界,采取守勢。當中國再次統一起來后,高句麗以其倔強,擊敗了隋煬帝大軍的進討。后來又與唐朝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二十余年的戰爭,最后終于在內部分裂,外部強敵壓境的局面下滅亡。

1、高句麗與東漢:打打停停

高句麗立國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邊小國以及應付象夫余這樣的大國,還沒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麗建國稱王后,西漢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認其高句麗王號,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還是從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這個王皇帝一來比較講究禮儀規矩,象高句麗這樣的小國怎么好僭越稱王?于是降一級為侯;二者還有給別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單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萬大軍準備討擊,并征發高句麗人助攻。高句麗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紛紛逃亡塞外為盜寇,還打死了遼西大尹田譚。這還了得,王皇帝派大將嚴尤來討,嚴尤擺了個鴻門宴,斬了高句麗邊將延丕,大獲全勝。王皇帝大悅,又發揮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貶高句麗為“下句麗”,高句麗王為“下句麗侯”。高句麗從此以后就成為東北的一大邊患。公元14年高句麗人占領了屬于玄菟郡的高句麗縣〔注:高句麗既是族國名,也是縣名〕,這是第一次攻陷了漢家的郡縣。

公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國都〔注:時國都為國內城,今吉林集安縣〕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縣西之山城子〕據守。漢軍圍困了三個月,高句麗人糧食將盡,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軍為名,派人給遼東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鯉魚。太守以為城里糧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麗躲過了第一次幾乎亡國的厄運。四年后,漢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冊封恢復了高句麗的王號。但高句麗并未因此而停止對東漢的侵擾,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占據。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并劃定朝鮮半島上的薩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區歸東漢直轄,以北屬高句麗統領。從此時起,高句麗的觸角開始伸入了朝鮮半島。

此后高句麗與東漢中間維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麗太祖王高宮在一世紀的下半期一直頻頻出擊,周邊小國陸續納入其麾下。待周圍統一,內部的王權經整合而大大增強后,于二世紀時重新寇邊。至146年太祖王傳為于弟次大王時〔注:太祖王在位91年傳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壽命之長真是罕見!〕,高句麗與東漢發生了以下的幾次較大的沖突:

105年春,高句麗人寇略遼東六縣,被太守耿夔擊破,斬其渠帥;

118年,高句麗與穢貊聯合寇漢玄菟郡,攻華麗城;

121年春,漢幽州刺史馮煥等擊高句麗,被高句麗用詐降計打敗,死傷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鮮卑共八千人侵遼東,太守蔡諷以下百余人戰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馬韓、穢貊共萬余攻玄菟郡,漢軍得到兩萬夫余軍的援助,擊退之;

146年襲擾漢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太守妻子。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國川王三代,對東漢采取了順服的態度,除偶爾小沖突外,基本上罷兵休戰,達半個多世紀。

2、高句麗與公孫氏:遠交近攻

東漢末年,公孫氏雄踞遼東,遠近戎夷咸服。高句麗與公孫氏的關系初時較睦,還曾出兵幫助其剿滅山賊。但196年高句麗新大王初即位時,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孫度之助,起兵爭位,旋敗死。從此高句麗與公孫氏就結下了墚子。公孫氏欲入中原爭鋒,必須要先解決高句麗這個后顧之憂;高句麗要想實現獨霸遼東的預想,也必須要排除掉公孫氏這個障礙。二者都心懷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麗畢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勢,待機而動。公孫康時曾給高句麗以重擊,并焚毀其國都國內城,高句麗被迫遷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麗在外交上對待公孫氏的一招就是遠交近攻,分別與吳、魏建立了關系。233年,東吳曾派使者出使遼東公孫淵處,后來公孫淵反目,殺死為首的兩使者。使者團中有幾個逃亡到高句麗,假稱奉孫權之命而來。從此高句麗與東吳一度打得火熱,東吳還賜予高句麗東川王為“單于”的稱號。但好景不長,曹魏當然不愿看到這種關系繼續發展下去,頻頻派人出使高句麗,促其與東吳斷交。幾年后高句麗迫于魏國壓力,與吳絕交,斬吳使胡衛等,送首級與幽州。

形勢發展很快,隨著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國西南戰線壓力減輕,開始騰出手來收拾桀驁不訓的公孫淵。237年,司馬懿率四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征遼東,并要求高句麗出兵相助。高句麗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派出主簿大加率數千精兵幫助魏軍作戰。幾個月后,襄平城破,公孫淵走死于梁水,公孫氏在遼東的勢力土崩瓦解。魏軍隨即潛軍浮海,又收樂浪、帶方二郡。魏在原公孫氏所轄地區設平州,轄遼東、昌黎、玄菟、樂浪、帶方五郡,并置東夷校尉于襄平以統管之。

3、高句麗與曹魏:毋丘東征

公孫氏敗亡后,遼東諸郡盡入魏手。當時魏正忙于與吳、蜀的戰爭,內部司馬氏與曹氏又斗得正歡,無暇回顧。高句麗故態復萌,東川王又開始頻頻入寇,攻打遼東幾個小城,獲得一些小勝,便自以為兵強馬壯,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來絕食死諫,勸國王不要惹惱大魏,招來亡國之運,東川王哪里聽得進去。

果然,不久吳蜀方面戰事稍息,魏國派毋丘儉東征,以報高句麗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儉帶領魏軍步騎萬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高句麗東川王親自率領步騎2萬余人迎敵至沸流水,戰魏軍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兩軍對陣,以死相搏,魏軍以方陣迎敵。東川王被打得大敗,魏軍斬首數千級。東川王率少數殘軍狼狽逃回,據守堅固的丸都城。毋丘儉圍城后,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于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據《三國志》所載,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燒光殺光的策略,唯獨對當初勸說國王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面,“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p>

不久,毋丘儉再征高句麗,東川王奔買溝(注:今朝鮮咸北會寧)。毋丘儉派玄菟太守王頎緊追東川王,過沃沮千有余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而還〔注:1904年毋丘儉刻石記功碑在吉林輯安被發現,現存于遼寧省博物館〕。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沧ⅲ簱度龂酚洝份d,高句麗以詐降計刺殺王頎,打敗魏追兵。此事不見于中國史籍,應為其吹噓之語。〕魏軍兩次征討,每次均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

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穢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僥幸茍延殘喘了下來。以后四十余年,高句麗不敢再向遼東入寇,并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過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4、高句麗與前燕:千鈞壓頂

斗轉星移,到了西晉末年,國內狼煙四起,高句麗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機東山再起,并先后蠶食吞并了朝鮮半島上的樂浪和帶方二郡。不料,一個強大的對手――漢化的鮮卑慕容氏政權在遼西崛起了。慕容氏本為東部鮮卑三大部之一,時其首領慕容廆受晉封為“持節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平州牧,封遼東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統轄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帶方五郡的合法權力。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繼立,337年稱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權。

慕容氏立國前后,與高句麗之間進行了多次戰爭。據記載,從293年至320年,高句麗先后七次入寇遼東、玄菟、樂浪、帶方諸郡;慕容廆也還以顏色,兩次進攻高句麗腹地,還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稱燕王后,為進圖中原,準備先一勞永逸地解決后方的高句麗問題。建威將軍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麗有南、北兩道,南路險狹,北路平闊。建議佯攻北路,以精銳出南道直搗丸都。此建議為慕容皝采納。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長史王寓率兵1.5萬從北道大張旗鼓進發。高句麗故國原王果然中計,派王弟武帥精兵5萬把守北道的關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親領精兵4萬,以慕容翰、慕容霸為先鋒,偃旗息鼓,從南路掩殺過來。結果不言而喻,高句麗軍大敗,兩員大將被斬。燕軍一鼓作氣,殺進了丸都城,故國原王落荒而逃。燕軍還抓獲了國王的母親和王妃。慕容皝本準備追擊,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戰敗陣亡,遂決定班師。燕軍將丸都劫掠一空,虜走了高句麗百姓五萬多口,還挖了國王父親美川王的墓,帶走了王父尸體。最后燕軍一把火焚毀了丸都,然后班師回國。

故國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園,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種珍寶和虎皮、人參、鹿茸等特產,派王弟到燕國稱臣納貢。慕容皝只把國王父親的尸體還給了高句麗。過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麗還算俯首聽命,又接到送來了大量貢品,才把國王的母親送回了高句麗,并封故國原王為“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樂浪公、高句麗王”。

又過了十幾年,前燕被前秦所滅。高句麗將逃亡而來的燕太傅慕容評執送前秦,并向苻堅稱臣。高句麗與前秦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經與高句麗,從此佛教傳入高句麗。

5、高句麗與后燕:攫取遼東

長期以來,高句麗一直沒有忘記向遼東的擴張。然而一直沒有如愿,還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遼東地方政權的大規模討伐,幾次使其邑落殘破,王都被毀,瀕臨滅亡。因此在那個時期,高句麗的疆域很不穩定,經常是得而復失。

風水輪流轉,明天到我家。到了東晉末年,高句麗第十九代廣開土王時,形勢發生了有利于高句麗向外擴張的變化。中原地區的東晉政權已衰敗不堪,早已失去了對周邊地區的控制能力;各割據勢力紛紛擁兵稱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權也因內訌疊起,失去了對高句麗爭雄的資本;北魏政權剛剛建立,其勢力還達不到遼東;南面的百濟政權也因天災人禍,呈現衰敗之象。此時,歷史為廣開土王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廣闊舞臺。

廣開土王,又稱好太王,名談德。中國古籍中稱其為高句麗王安。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歲時即位,公元412年39歲卒,其謚號全稱為“國崗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在高句麗歷史上,廣開土王以武功顯赫而獲得贊頌。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稱他雄偉有奇才,“思澤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麗各王中比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敗契丹、百濟、夫余,并出兵幫助新羅驅逐了盤據半島南部任那的倭人,聲威大震。

然而,廣開土王的最大業績,是使高句麗終于占據遼東,稱雄東北。在廣開土王執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濟的戰爭中,還騰不出力量進攻遼東,又加上當時控制遼東的慕容氏政權(后燕)還很強大,高句麗人還無力戰勝慕容氏,不得不對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貢,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寶嗣位后,曾封廣開土王為平州牧、遼東、帶方二國王。400年,后燕以廣開土王“事燕禮慢”為借口,發起進攻,慕容盛親統3萬人馬前來討伐,高句麗不能敵,連失新城、南蘇兩邑,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麗5000戶。當時,高句麗和后燕相比,后燕還占有一定的優勢。

好太王在順利打敗了百濟以后,把主要力量轉移到了遼東。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針,與慕容氏進行了殊死的爭斗,幾經反復,終于將遼東地區據為已有。燕王慕容熙兩次出兵反擊,力圖奪回遼東地區,均未達到目的,遼東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麗手中。從太祖王首次進攻遼東,到好太王最后占據遼東,整整經歷了300年,此間,經過了大小數十次戰役戰斗,高句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實現了十幾代國王的夢想。

不久,后燕滅亡,北燕據有遼西。待北魏興起,北燕滅亡時,高句麗迎北燕末主馮弘及北燕遺民至遼東。后因馮弘欲去劉宋,被高句麗長壽王(廣開土王之子)遣人殺害。高句麗乘機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遺民,并穩固了在遼東的地位,從中原內戰中漁利。

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疆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于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

6、高句麗與南北朝:封貢不絕

公元412年廣開土王死后,其子長壽王即位。長壽王是高句麗諸王中精于分析形勢,善于掌握全局,敢作敢為,頗為難得的人才。面對高句麗疆域擴大的新形勢,他頭腦特別冷靜,采取了北和中原諸朝,南侵新羅、百濟的策略。其時,北魏咄咄逼人,中國北方即將統一,高句麗向中原內地擴張的可能性已經不大。長壽王于427年將首都遷往平壤,這一舉措具有兩方面的好處:1)為抵御北部中原諸朝的進攻提供了彈性,保證了王都的安全,不會再輕易出現以前都城多次被毀那樣的情況了;2)為推進南進政策,創造了有利條件。后來的事態發展,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這樣,從長壽王起,高句麗采取了南進的方針,重點打擊百濟、新羅;對中原諸朝采取事大納貢的策略。從五世紀初到六世紀末,將近兩個世紀,高句麗與中原沒有再發生大的戰事。朝貢的次數大大增加,從東漢到十六國近四百年,史書記載的高句麗入貢只有12次;而整個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記載的入貢次數卻高達109次。是高句麗諸王接受南、北朝冊封的記載不絕于史:

413年,晉安帝冊封長壽王樂浪郡公,高句麗王;

420年,宋武帝封長壽王征東大將軍;

422年,宋武帝加封長壽王散騎常侍、都督平州諸軍事;

435年,北魏世祖冊封長壽王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63年,宋孝武帝冊封長壽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督平營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479年,齊高帝冊封長壽王為驃騎大將軍;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朗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4年,南齊郁林王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496年,齊明帝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將軍;

502年,梁武帝蕭衍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大將車;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冊封安藏王為安東將軍、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520年,梁武帝冊封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襲其父爵,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45年,陽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襲父爵位;

550年,北齊文宣帝冊封陽原王為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寧東將軍、高麗王;

559年,陳文帝詔授平原王為寧東將軍;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560年,北齊廢帝冊封平原王使持節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公、高麗王。

562年,陳文帝授平原王寧東將軍。

上述諸多冊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領護東夷校尉一官職,本是為加強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管轄而設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擔任,后改由少數民族首領兼任,仍為中原政權的官員之一。在這個問題上,北魏與東晉南朝諸政權有些區別,北魏視高句麗為屬國,故封此官;而東晉南朝諸政權以高句麗為藩屬國,故在高句麗王前加“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等稱號。從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稱其為高句麗王,而稱高麗王,這都是由冊封詔令而起。但是在《三國史記》中,始終稱高句麗,就連中原冊封之號,均記做“高句麗王”。可見,“高麗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號。

7、高句麗與隋朝:煬帝三征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滅陳而統一中原。然而,高句麗在隋滅陳作戰時,就擔心禍將臨頭,積極備武積糧,“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極大不滿,在給高句麗的詔書中很不客氣地威脅說:“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睖珀惖拇文?,高句麗的嬰陽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冊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郡公、高麗王。

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余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沖擊退。隋文帝十分惱怒,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并下詔黜除高麗王高元官爵。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注:今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但已無力投入戰斗;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于是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高麗王懾于隋軍威,亦遣使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罷兵。

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至突厥啟民可汗大營,遇到高麗使者。煬帝以高麗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漢、晉時皆為所轄的郡縣,命使者轉告高麗國王高元速來朝見,不然將率大軍巡游高麗國土。高句麗王聞報甚為恐懼,一直未前來。結果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征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煬帝將軍隊分成左、右12軍,史稱全軍隊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這年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隋先頭渡河的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等戰死。數日后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余人,乘勝進圍遼東城。每當城池將陷時,守軍便用緩兵之計,諸將為煬帝訓令束縛,不敢專擅,致使遼東城久攻不下,數十萬大軍困頓于一堅城之下。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采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宇文述軍一日七勝,很快渡過薩水(注:今朝鮮清川江),進至距平壤30里處。乙支文德佯為請和,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后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殿后的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戰死,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余2700人。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鮮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退屯海邊。及聞宇文述兵敗,亦引軍還。八月底,煬帝下令撤軍,第一次征高句麗以慘敗告終。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此次出征煬帝接受上次教訓,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包圍遼東城,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余日。正當遼東岌岌可危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煬帝大驚,不得不密令撤軍,軍資、器械、攻具及營壘等皆棄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麗又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大業十年,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句麗軍,并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句麗因連年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并將去年叛隋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8、高句麗與唐朝:最終敗亡

唐朝建立后,時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在位,為緩和與中原關系,接連遣使入唐朝朝貢,積極與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國家初立,也對其采取了安撫政策,如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并放回隋時虜獲的高句麗人;高句麗也放還華人萬余,并毀了由戰死隋軍尸體筑成的紀念物“京觀”,讓唐收斂安葬隋軍骸骨等。雙方使者來往頻繁,高句麗曾派人11次入貢,甚至還曾派世子朝唐,一時表現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后,雙方都明白最終不免一戰。高句麗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邊境修筑了長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長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貞觀后期,大唐已空前強盛,東突厥也被消滅了,四夷威服,下面就開始著手收拾高句麗了,用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貞觀十七年(**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余城,并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勣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余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余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于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麗的預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遼東等十城,獲七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余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于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后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這一建議。以后,唐軍采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

**7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勣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8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于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

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

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

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35軍,水陸分道并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于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和他的13個兒子(何其多也?。┙詰鹚?。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后,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后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勣攻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注: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并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勣等攻占扶余城,斬俘萬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余人,乘勝攻占大行城(注: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麗后,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參考資料

楊春吉、耿鐵華、倪軍民編,《高句麗史籍匯要》

黃斌、劉厚生,《高句麗史話》

劉子敏,《高句麗歷史研究

樸真奭、姜孟山,《朝鮮中世紀史研究》

姜孟山,《朝鮮通史》(一)

《朝鮮歷史概要》,北朝鮮出版

《韓國史新論》,韓國出版

張博泉,《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

張碧波,《東北古族古國古文化研究》(上)

王禹浪,《東北古族古國古文化研究》(中)

耿鐵華,《中國高句麗文化研究十年》

耿鐵華,《集安高句麗歷史與好太王碑》

范犁,《毋丘儉征高句麗的幾個問題》

徐光輝,《中原高句麗碑》

李健才,《唐代高句麗長城與夫余城》

劉永祥,《從都城變遷看高句麗的不同發展時期》

李殿福,《東北考古研究》(二)

張文才,《中國軍事通史(九)》

楊希義、于汝波,《中國軍事通史(十)》

《中國歷代戰爭史(七,八)》,臺灣三軍大學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

本文關鍵詞:高句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