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教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2 04:57:00

導語:高中歷史新教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新教材管理論文

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學銜接,是高中第一學期,教育教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對這屆的高一學生,從歷史學科的角度,就此問題,做了一些嘗試。

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學生心理品格、人文素質的教育銜接,是對高一新生教育教學的關鍵。首先應當對高一新生,進行一個基本的分析:現在的高中生是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學生,他們有著顯著的時代特征。有人稱他們為“新新人類”或“讀不懂的一代”。在他們身上,成熟冷靜與幼稚浮躁并存,多情善感與冷漠無情同在;活潑外向與孤僻內向共生;自我表現和自我封閉也在這個群體身上矛盾地統一著。他們的個性和表現欲異常強烈。一方面要求師長尊重自己的獨立人格,給自己留出足夠的自主空間,另一方面又習以為常地繼續著被呵護的“快樂寶貝”生涯,從而使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不能同步,獨立人格的形成受到阻礙。在初中特別是初三,由于升學的壓力,進行了長時間的超負荷的,甚至是違背了初中學生生理、心理成長規律的艱苦的學習。更使他們對人生產生了冷漠、扭曲的心理和對學習產生厭倦和恐懼情緒。近年發生在中學生中的迷戀網吧、離家出走等問題和大學生中的用硫酸潑熊貓事件、馬家爵事件,折射出當前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針對以上分析,在初高中歷史教育教學上銜接的對策是:

初中歷史教材比較注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多視角、多層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對歷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識、品質修養學習偏少。這應該繼承銜接初中歷史教材的史話教學,激趣導學的教學理念。更要補充完善高中歷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學理念,以歷史教材中豐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較強的高一年級,培養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級,成為學生人生中一個新的健康完美的起點。

例如:在學習政治文明歷程的第5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時,先繼承銜接初中史話教學激發興趣的理念,用談話的方式提問學生有關希臘的神話。許多學生踴躍回答,激發起興趣,活躍了課堂。再在高中以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培養教育學生的理念的指導下,講述希臘高度文明的代表人物。如希臘的七賢之一,政治家和詩人梭倫,教育家和學者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在品行和學問方面的高度修養,教育學生,導入新課。在學習了古希臘城邦政體的基礎上,再提問:為什么在古代中國出現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而在古代希臘的雅典則出現民主的政治制度?然后,指導學生從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形態來分析認識中國與希臘出現這兩種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基本達到了既使學生掌握了歷史知識,又使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還培養了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教學目的。學生的心理素質、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完善提高。

還例如:在學習政治文明歷程的第6課《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時,讓學生閱讀雅典公民大會發言人資格規定的一段課文:“下列人員不得在公民大會上發言,任何毆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贍養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從戰場逃脫的人;任何揮霍掉從其父母或從其他人那里繼承下列的財產的人……。”然后提問學生:為什么有這些規定?學生回答后,教師做一總結:任何國家,任何歷史時期,都非常注重個人的品行。個人品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遵守國家法令,不揮霍浪費錢財。這一總結正是銜接了初高中的歷史教育教學理念,針對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進行教育。使學生

歷史基本知識銜接也是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高一新學期的開學伊始是學習高中歷史新教材必修課的政治文明歷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學生在初中就接觸過。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初中的知識基礎上與高一新教材的基礎知識銜接理順。達到線索明晰,知識蘊厚的較高的認知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基本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高中的政治文明歷程的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的一課中,可先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在初中歷史課學習的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以及相關的故事。在學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知識后,再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第一部分——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這樣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參與性,又銜接理順了新舊知識。然后再提出:秦國統一有何意義?組織學生討論,認識到秦國消除割據,完成統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采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是社會的進步。既銜接理順了新舊知識又提高完善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初中歷史教材的優點是概括性很強。但是有些比較重要的歷史知識,分散在幾個單元的課程中,使學生不容易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更談不上較高層次的思維。

針對以上問題,在高中新教材《五四愛國運動》一課的教學中,我采取了聯系鄉土歷史,銜接初高中教材知識,激活學生思維,構建歷史專題知識體系的教學實驗。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避開提問歷史背景、事件原因的俗套。而提問:我們青島著名的廣場有哪些?在學生回答出五四廣場,課堂氣氛呈現活躍的情況下。進而提問:請大家聯系初高中歷史知識回答,列強侵略我們山東有何大事?中國人民有哪些反抗斗爭?學生略加思索后,會很自然地答出:

1.德國強租膠州灣,劃山東為勢力范圍。

2.巴黎和會,列強分贓,將山東主權轉讓日本。引發中國。

在這個答案的基礎上,再提問其他學生,加以補充完善,然后點撥講解: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蘊厚,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特別是山東半島,盛產糧食、水果。而且北臨渤海,南接黃海,既有豐富海產,又多優良港灣。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勢力侵入山東,《天津條約》開煙臺為通商口岸。

我們青島附近有天然良港膠州灣,俄國和德國均對膠州灣垂涎三尺。俄國軍艦曾借口“過冬”停泊于青島灣,并建了一個碼頭。(今天的青島老二中、育才中學附近)。早在1869年,德國人黎希特霍芬“游歷”了山東各地,調查了山東的礦山、物產。德國政府經與俄國密謀以后,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出兵青島。1897年11月10日,也就是教案發生后第9天,德國艦隊司令棣利士率艦從上海向膠州灣進發,13日抵膠州灣海面,以上岸演習為名,大舉登陸。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1898年3月6日),德國公使海靖與清政府的李鴻章和翁同和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強租了膠州灣。

康有為聞訊,第五次上書光緒皇帝,請求變法圖強,光緒帝下了“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維新,青島淪亡導致了近代史上的“”。

接著話題一轉,啟發提問,激活學生思維:這時候山東人民進行了什么反抗斗爭?學生必然聯想到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教師再補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占領青島和膠濟鐵路。又提出滅亡中國“二十一條”。1919年,中國做為戰勝國出席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同學們請看書中的內容:

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國亡無日,愿合四萬萬民眾誓死圖之!……北大禮堂一片悲憤,學生謝紹敏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個大字。

為了我們的家鄉和祖國,北京三千學生走上街頭,示威游行。震驚中外的爆發了。”

這種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經過師生的雙邊交流,得到內化,得到升華。學生進入了一個情緒激昂,思維活躍的狀態。比較順利的把初高中的零散知識,構建成一個近代以來以山東和青島為主線的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知識體系:

1,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開煙臺為口岸,西方列強侵略勢力進入山東。

2,中日甲午戰爭,日軍占山東的威海衛。

3,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劃山東為勢力范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同年發生和義和團運動。

4,1914年,日本軍隊占領青島和膠濟鐵路,又提出滅亡中國,二十一條,袁世凱為了復辟,竟然默認。引發了護國運動。

5,1919年,巴黎和會,把青島和山東主權,讓給日本。引發了。1922年,華盛頓會議后日軍撤出青島。

6,1937年,日本軍隊,又一次占領青島和山東。在山東臺兒莊,中國軍隊殲滅日軍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共產黨八路軍還建立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經過八年抗戰,日本投降。山東青島再次光復。

經過以上的實驗,基本達到了初高知識銜接,也達到了歷史新教材要求的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選擇學習空間,構建知識體系,激活學生思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教學目的。

另外,初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的銜接和積累是完成高中學業取得優良成績,并能升入高等學校深造的重要手段。在很多初中由于升學的巨大壓力,并不重視歷史,考試前劃劃書,背一背就是學歷史。高中歷史學習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較多的知識,要具備較高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指導要求學生,在繼承銜接初中時期記憶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積累學習方法,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能力。

這樣,把中央的二府、三司、三衙和地方的官僚機構歸類,有利于學生記憶總結。并且認識到北宋在強化中央集權的同時,又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

再例如:記憶歷史大事的年代,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難點。可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現實的敏感的信息,展開聯想思維,聯想記憶。如這屆高一新生入學是公元2004年,也是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利用這一信息,用周年聯想記年法,銜接初高中知識,展開聯想思維,完成以下的知識構建:

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侵略中國

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1904年鄧小平誕辰

1904年日俄戰爭日俄爭奪中國東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占領青島和膠濟鐵路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

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44年歐洲戰場,諾曼底登陸,德軍陷于東西夾擊之中

1944年中國戰場,豫湘桂戰役,喪失了大片國土

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會議

1984年國家進一步開放天津、青島、上海等十四個沿海城市

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為香港回歸,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創造了條件。

2004年我們考上青島二中,又邁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2004年鄧小平誕辰100周年。

這樣,一系列初高歷史中難記的中外大事和年代,運用了學習方法,成為了一個體系,就變得容易記憶和理解了。

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學習方法的銜接和積累,是送給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寶庫,開啟思維靈感的金鑰匙。為他們后來的發展成材,創造了條件。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社會的發展對教育和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中很強的基礎學科——歷史,更應該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學銜接,幫助學生完成初高中教育的順利過渡。走好人生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