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炎帝文化旅游開發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3:21:00

導語:泛炎帝文化旅游開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泛炎帝文化旅游開發研究論文

摘要:炎帝在全國尤其是湖南留下了眾多傳說。玉蟾巖遺址、高廟遺址、城頭山遺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古跡。分別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早的稻作農業、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這些遺址與炎帝傳說不謀而合,可共同構成泛炎帝文化。我們應根據遺址的不同內容構建旅游開發項目,使其各具特色并渾然一體。

關鍵詞:泛炎帝文化;玉蟾巖遺址;高廟遺址;城頭山遺址;旅游開發

湖南擁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等,擁有五岳之一的南岳及祝融傳說,然而自西周以來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從近年的考古發掘及對歷代文獻與傳說的研究成果可知,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又是一體的,湖南則是中華文化一體的最早源頭。從考古角度看,有道縣玉蟾巖遺址,有懷化洪江高廟遺址,有距今6200多年的澧縣城頭山古城及距今6500年的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水稻田。這一系列的考古文化構成了中華文明之源,且皆與炎帝有關系,可稱為泛炎帝文化。這些潛在的遠古文化旅游資源不能沉睡在地下或倉庫。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并將其開發為旅游勝地。

一、以炎帝文化統領湖南遠古文物古跡旅游資源

炎帝神農氏,據傳是中華文明之祖,是農業、醫藥、商業、音樂之祖,又是茶文化創始人。在中國文獻記載中,人們將遠古的很多發明創造歸結于炎帝,并凝固成一種精神,叫炎帝精神。它是中華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炎帝相關地宣傳炎帝文化有利于弘揚炎帝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據傳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他從北方南下尋找糧食及醫藥,最終在湖南發現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厲山國,從此中國開始了農業文明進程。因此從陜西到湖北、湖南到處都有炎帝傳說,這是正常的。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長久,因此,湖南各地皆有炎帝傳說也是正常的。株洲炎陵縣之炎帝陵已經初步開發為旅游勝地。

傳說炎帝是農業之祖,因此,道縣出土的人工水稻與神農發明農業是有些聯系的。道縣附近有嘉禾縣,文獻記載與神農有關。《桂陽州志》:云:“天降嘉谷,神農拾之,教耕于騎田嶺之北,其地曰禾倉,后以置縣。”《衡湘稽古錄》:“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于是神農揭開了中國農業浩浩史冊的第一頁。嘉禾縣,古稱“禾倉堡”,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陽縣北有淇江,其陽有嘉禾縣。相傳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為禾倉。后置縣,因名嘉禾。”高廟遺址也與炎帝有關,最近出現一種“炎帝會同說”,陽國勝等先生提出了眾多的理由,包括懷化會同縣的許多地名,如:連山、八卦廟、會同等都與炎帝有關。另外其所引幾條古書記載也是可供研究的。如:東漢《春秋緯·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農,人面龍顏,好耕,是謂神農,始為天子”。《山海經·大荒西經》明確記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而晉代《伏滔集》載《習鑿齒論青楚人物略》:“神農生于黔中”,又據《會同縣志》記載,會同古屬“黔中”之地。

據筆者研究,炎帝又似可與城頭山古城掛鉤。神農氏又稱烈山氏,傳說在湖南建了厲山國。《讀史方輿紀要》:“澧水:州南三里,源出慈利西之厲山,東流會淡水,又東經石門縣會渫水,又東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東二十五里之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于洞庭。《楚辭》:‘濯余珮于醴浦’虞喜云即澧水,亦日蘭江……”,可見,烈、厲、澧、醴相通,今湖南西有澧縣,東有醴陵市,炎陵縣,皆古長沙境。《南岳志·前獻》引王萬澍曰:“(炎帝)[神農]都長沙凡七代。”這個古長沙包括澧縣,可能就是澧縣城頭山城,因為炎帝的年代與古城能交合。

因此,湖南的三大新石器遺址都與炎帝掛鉤是完全可以的,以炎帝文化統領這些旅游資源,則使其構成一個整體,使整個湖南變得古色古香。

二、道縣玉蟾巖遺址及旅游文化圈的開發

(一)玉蟾巖遺址及開發價值

玉蟾巖(俗稱蛤蟆洞)遺址位于湖南省道縣西北16公里壽雁鎮,是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史前洞穴遺址,呈現出由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面貌。時代距今1.2萬年以前。最重要的是發現了稻谷和原始陶片遺存。稻谷共出土四枚(據報道,近年又發現更多枚),同時在文化堆積土樣中分析有稻屬硅酸體。經專家分析鑒定,玉蟾巖出土的稻谷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的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類型。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是探索稻作農業起源的時間、地點及水稻演化歷史的難得實物資料。原始陶片火候很低,夾大量粗沙,質地疏松,復原為敞口斜壁尖圜底的釜形器。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對探討中國制陶工藝的起源與發展有著重要價值。1996年2月,道縣玉蟾巖遺址人選全國九五年度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3月,玉蟾巖遺址又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01年7月,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蟾巖,正成為國內外科學界和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因此在湖南開辟玉蟾巖古稻作文化旅游意義重大。可以吸引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

(二)周邊旅游資源及古稻旅游文化圈的開發設想玉蟾巖遺址可與附近嘉禾縣神農炎帝傳說、寧遠縣的舜帝陵、道縣之象廟及理學之祖周敦頤故鄉、江永女書及瑤族民族文化構成一個古代文跡旅游文化圈,圈內徑約40公里。

在玉蟾巖遺址旅游區可以考慮設立如下幾個旅游項目:

1)、古居民村:在遺址區,包括遺址之溶洞、附近山水稻田景觀,可設立古居民村,再現一萬年以前的原始居民生活的場景。如農耕園、起居室、制陶場、采集坡、漁獵所等。應盡可能營造古時之環境。

2)、神農嘉禾館:在遺址附近某處設立展覽館,陳列炎帝神農事跡,并展示從原始水稻至人工水稻的全過程及有關農業工具、種子、糧類、菜類、瓜果類等作物的原始栽培技術等農業史知識。

3)、體驗館:設立游客互動項目,提供互動設施,項目有:捕魚、田獵、馴獸、制石、作陶、舂米、取火、燒飯等等。

4)、古稻作文化研究中心:可建一座學術研究樓,為古稻作文化研究、交流提供場地和資料。

三、洪江高廟文化遺址及懷化旅游圈的開發

(一)高廟文化遺址旅游資源及開發價值

高廟遺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鎮(原黔陽縣縣城)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巖里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1、2004年先后2次對其進行了主動發掘,共揭露面積530平方米。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高廟文化晚期的規模很大的祭祀場所,其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其附設的司儀、牲祭、人祭、窖藏與議事會客場所齊全,這在我國南方同時期遺址中是極為罕見的。

發現了距今約7800年的以鳳鳥、獠牙獸和太陽紋、八角星紋為題材的圖像,它們顯系超自然的物像。參照該遺址中大型祭祀場所的發現,可確認這些飾有上述圖像的陶器屬于祭器的性質。這些祭器出于年代如此古老的時期,為追溯我國史前宗教藝術的起源翻開了新的篇章。獠牙獸面紋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后來的夏商文物中都有出現,但都比高廟遺址晚了幾千年。而這“獠牙農神像”的構圖模式,影響波及到了全中國的農耕地區,如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中原的青銅文化、四川的三星堆青銅文化、江西的新干青銅文化等,這一切無一不是對高廟“獠牙農神像”構圖模式的繼承與發展。今天在五溪地區少數民族用于祭神儀式的儺面具圖案,其中獸面獠牙的構圖方式竟然與7000多年前的“獠牙農神像”驚人地相似,可見古老的習俗仍保留在該地。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具有圖騰意蘊。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認,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雙鳥朝陽”象牙雕刻,是我國最早的“鳳凰圖騰”。而高廟遺址出土的白色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側面回首,雖經年代浸淫,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鑒定,沅水鳳凰早于河姆渡鳳凰400年。高廟遺址挖掘出“太陽”彩陶,已歷7400余歲,為新石器早期陶工藝品。附著于高廟陶上的獸面紋,據考證較之遼寧同門家族,早了足足上千年,歷史之悠久,全國獨一無二。此外,出土了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這里可能是我國白陶的最初發源地。揭示了高廟上層遺存中的部落首領夫妻并穴墓等一大批重要遺跡。這種一夫一妻墓的出現比過去大汶口等地的約早2500年。從而表明父系氏族大致的出現時間。

此外,高廟遺址出土了馴養的家豬牙齒,表明當地在距今將近8000年的時期已出現了動物的馴養業。出土了7400年前的女性人體骨架下面的一個竹蔑墊子。蔑片之薄,與現在的同類物品沒有視覺上的差別,說明制作工藝十分考究精湛。經專家測定,蔑墊比之浙江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竹席、竹簍、竹籃等,要“年長”2000多歲。由是,高廟篾成為迄今為止全國已知最早的竹工藝品。

高廟文化遺址遠古部落首領夫妻墓中的玉璜、玉塊等精美玉器,其精湛的鉆孔技術讓人嘆為觀止。這些玉器上面的鉆孔又細又光滑,僅容繡花針穿過。

本遺址的開發應充分表現懷化地區在七千年以前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其宗教文化、白陶、手工藝品等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尤其是鳳凰、饕餮、八角形、太陽紋等組成的綜合圖案是華夏宗教文化之源

(二)高廟文化旅游圈及周邊旅游資源的開發設想

懷化市具有十分獨特和優越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良好,山川秀美,名勝古跡眾多,民俗風情迷人,是湖南省的重點旅游城市之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懷化地區也是上古傳說中的盤瓠的地方,有較多記載與古跡,可一同開發。

此地開發主要為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除保護重要遺址現場外還可設如下展廳:

1)、中華宗教文化之源展廳。

主要展示本遺址出土的祭跡、祭器及各種鳳凰紋、獸面紋(饕餮紋)、八角紋、太陽紋等文物紋飾,同時展出河姆渡、良渚文化及夏商周同類紋飾復制品,以闡明中華主流宗教之源頭在湖南。

2)、男女合葬墓及父系氏族文化展廳。

主要展示本址出土的多座男女合葬墓及其隨葬品,揭示本文化所顯示的社會文化發展狀況。同時展出大汶口文化等男女合葬墓及其隨葬品,各地出現的陶祖(男性生殖器陶品),以揭示出各地父系氏族發展的序列和水平。

3)、手工藝品及生產工具展廳

主要展品有玉璜、玉塊、象牙等精美玉器,女性人體骨架下的竹蔑墊子,白陶等文物,并闡述各種手工藝品的發展軌跡。陳列全國同時期同類物品,以體現其發展水平。

4)、新舊石器文物展廳

在洪江區附近出土眾多舊石器和新石器遺址,文物豐富多彩,可收藏于此供人們參觀。據報道,此地新石器文化發展線索清楚,因此,可同時展出此地考古文化發展序列。

5)、古居民生活園

陳列設計與玉蟾巖似。

四、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及其旅游開發

城頭山古城遺址位于澧陽平原中部,澧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車溪鄉南岳村境內。1991—1999年,經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織省內外專家先后9次對這一遺址進行科學發掘,確認它是一座目前年代最早(距今約6200年),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址,城內有居住區、制陶區、墓葬區、祭祀區。城頭山古城的設計和城墻的構筑工程規模相當宏大。城平面呈圓形,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城垣內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垣外環以30—40米寬的護城河。挖河所出10萬方泥土夯筑起了長1000余米、底寬30多米、高4—5米的宏大城墻,城垣及護城河共占地15萬平方米。在城內發掘出大片臺基式的房屋建筑群基礎,設施齊全的制陶作坊,寬闊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疊的公共墓葬。據參與研究的日本學者宣布,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燒制磚,古人用這種磚鋪在宮殿地面及路面。古城東門北側還發掘出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古稻田(距今6500年),這些都證明了該城為中國最早的古城,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古城”。

城頭山古城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它不僅為國內專家學者所認同,而且舉世公認。該城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而且獲此殊榮者全國唯一。近年來,先后有日本、韓國、英國、德國以及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來此參觀考察。國內外新聞媒體和學術刊物作了廣泛的報道。1995年3月,國家主席來澧縣視察,親筆題寫“城頭山古文化遺址”。澧縣人民政府已計劃著手籌資3000萬元,開始在原址修建一座“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建成后,東鄰洞庭岳陽樓,西連武陵源、張家界和夾山寺,南毗桃花源,北及長江三峽等風景名勝區。到那時,來自全國和海內外的游客將可親歷6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文明。

城頭山城址博物館除陳列本址發掘內容之外,應注重文明起源的總體進程陳列,將全國各地文明要素都陳列在一起,使人們對古文明起源有個較完整的印象。

目前,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頭山文化遺址管理處已在網上征集合作開發者,擬在澧縣城頭山遺址及其周圍建造“人文一自然”復合型主題公園,共占地320公頃,在園內修建仿古聚落及生活體驗區60個,大型水上游樂園1個,社稷神廟1座,古城博物館1個及文物保護館7個,總建筑面積17000平方米。建成之后,將是一處旅游勝地。

這些設想是好的。我認為應設城址和公園兩大展區。城址區展示解剖的古城墻、護城河、中央臺地、建筑、道路及城門等項。公園區除以上項目外,博物館展區應開辟兩個大展廳。其一為本城址及附近文物展廳,展出本城址及附近眾多遺址的大溪、屈家嶺文化文物;其二為中國古城址及文明起源展覽廳,展示長江中游發掘的近十座大溪、屈家嶺古城模型及有關文物,展示全國史前近50座古城址的模型及文物或文物復制品。

五、整合宣傳與開發之策略

根據對炎帝傳說及遠古文物古跡的分析研究,我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加強旅游開發。

(一)加強整合宣傳吸引各類游客

應以炎帝文化為線索,將湖南遠古遺跡作為一個整體來宣傳,使人們——首先是湖南人自己,改變蠻夷觀念并認識到:湖南遠古在1.2萬年至4千年前的大約8千年的時段里湖南(準確點說應是荊楚)文化在全國是領先的,這里是華夏文化之源。從而使游客充滿好奇并堅定其到此一游之決心。這里也可吸引進行遠古文化研究、考察的游客,同時也是進行愛國主義及思想教育的好去處。

(二)配套開發連成一體

除了炎帝陵及以上三個遺址之外,湖南還有較多遠古文化旅游資源,可配套開發。如湘陰縣的黃陵廟,攸縣的堯陵、禹陵,君山的二妃墓,南岳的嫘祖墓,常德的善卷墓,還有湘西的盤瓠遺跡,以及湘東、湘北的容成子、鬻熊、熊繹、老萊子等人的史跡。再加上龍山里耶秦簡,可作為一個整體來開發宣傳,以形成湖南系列文跡類特色品牌旅游資源。另外,據《路史》,茶陵縣露水鎮還有炎帝家族200余冢。皆可將其打造成上品位的旅游景點。以增強宣傳與開發湖南古文化旅游的信心。

(三)特色分明各顯重點

在開發湖南遠古文物古跡旅游資源時應突出各個景點的特色,使他們既有共性,更顯個性。炎帝陵著重尋根祭祖,道縣玉蟾巖著重古稻文化,洪江高廟著重遠古宗教與生產力水平,澧縣城頭山著重文明起源及城文化,堯帝官則可著重古天文歷法文化。

(四)發展系列旅游產品促進經濟全面增長

應在遠古文化上做文章,打造系列特色旅游產品。如:宣傳炎帝精神的書籍,炎帝像,高廟紋飾圖案工藝品,天文歷法工具——河圖洛書,作紀念用的文物復制品等等。

以上我們要開發的文跡旅游資源都是國家級重點文跡,皆可借雞生蛋,得到國家的撥款和人們的贊助。當地投入小而見效快。它們皆處在湖南邊遠較貧窮的地區,因此應該千方百計地抓住機遇,大造聲勢,加快發展。在開發旅游的同時,道路建設,土木工程等會刺激當地經濟發展,又可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這些景點開發后,將會吸引海內外游客,促進湖南經濟總體全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