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典詩歌中真摯情誼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3:29:00
導語:我國古典詩歌中真摯情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古代歌頌真摯情誼的詩篇,在內容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抒發摯友之間互相眷戀的無限深情:二是抒發摯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三是抒發對摯友的慰勉和贊美之情。中國古代這些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將魅力長存,光芒永在。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歌;真摯友誼
友誼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奮進的伴侶,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與親情、愛情鼎足而三,成為除血親、姻親之外的以道義、志趣相維系的一種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國古代社會,不少俠義之士甚至把這種感情看成比姻親感情更為重要的一種感情。所謂“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這種朋友感情重于姻親感情的最好注腳。當然,我們在這里并不是提倡這種“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狹義的朋友情感,只是證明友情的重要而已。龐堅先生在《海內存知己》中說:“如果說沒有親情,社會將紊然無序;沒有愛情,生活將索然乏味,那么沒有友情,世界也將黯然失色?!敝袊糯顐ゴ蟮慕逃铱鬃釉谒慕浀渲鳌墩撜Z》的首章中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實際上孔子是在教給他的學生求學、做人的道理。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有朋友?!抖Y記·學記》中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說明沒有朋友對于成就一個人的學問是很可怕的障礙。要在社會上立足,沒有真摯的友誼更是不行,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梢娪亚槭且粋€多么親切的詞匯,友情對于人生來說,又是多么的重要??梢哉f,人生離不開真摯的友情,事業離不開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詩人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洋溢著關山難阻,心心相印的真摯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會因為分隔萬里而彼此疏遠,即使是遠在天涯海角,也會覺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樣。明代陳子龍的《仲夏直左掖門送夏彝仲南歸》詩中也寫過類似的詩,“丈夫重知己,萬里同一鄉?!币馑际钦f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遠隔萬里,也象是同在一鄉一樣感到親近。正是因為這種朋友間的真摯友誼,才使好友之間的離別呈現出一種高昂的氣勢和壯闊的情懷,可見朋友間的真摯友誼對彼此的鼓舞和砥礪是何等的重要。
重視朋友間的真摯友誼,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流傳著多少動人的心心相應的友誼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記載的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聾發聵。鐘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傷心欲絕,將琴摔碎,發誓終身不再彈琴,以表示對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為這感人的真摯友誼,《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傳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為友誼和“知音”的象征,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發射到太空,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地球人類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級生物尋求友誼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章在廣袤的大地上流傳啊!可以說,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就產生了人類追求真摯友誼的詩章?!对娊洝ば⊙拧しツ尽分械摹皣缕澍Q矣,求其友聲”,以幽谷的鳥尋求和鳴之聲來比喻人對朋友的尋覓。從西漢開始,隨著社會的動亂,產生了一大批抒寫朋友離別之情的詩。如《文選》中收錄的四首蘇武詩,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就寫出了作者對友人離別,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別之情,感情真摯,別意縈回。此后歷經各代,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便不絕如縷,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蔚為大觀的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所謂“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說明了這些詩篇中所描寫的朋友之間的情誼之深。古往今來的歌頌友誼的詩篇從不同的角度歌頌了人類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稱中國古典詩歌這個豐富的礦藏中一批熠熠生輝的珍寶。
一、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的形式
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顯的標志。一是摯友不在身邊而生思念摯友之情。這樣的詩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鄉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懷”,如謝胱的《懷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和賈島的《憶江上吳處士》;“得”,如元稹的《得樂天書》和陳與義的《得光書因以詩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聞”,如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贈”,如曹植的《贈王粲》和陸凱的《贈范曄》。二是偶遇摯友而引發敘舊之情。這樣的詩作常常用“逢”,如嚴羽《臨川逢鄭遐之之云夢》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吳偉業的《遇舊友》;“會”,如韋應物的《淮上喜會梁州故人》。三是送別摯友而抒發依依不舍之情。這類詩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別”,如謝胱的《別王丞僧孺》和何遜的《與蘇九德別》;“留”如葉清臣的《賀圣朝·留別》和劉辰翁的《摸魚兒·酒邊留同年徐云屋》。此外還有兩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長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異》。最為感人的是“見”和“哭”。前者的“見”并非指人,而是見到摯友的詩作,而陡生思念摯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藍橋驛見元九詩》:“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比姸潭?8個字,寫出了元、白之間珍貴的真摯友誼,正象賴漢屏先生所說的,“尤其可貴者,結處別開生面,以人物行動收篇,用細節刻劃形象,取得了七言絕句往往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這種細節傳神,主要表現在‘循、繞、覓’三個字上。墻言‘循’,則見寸寸搜尋;柱言‘繞’,則見面面俱到;詩言‘覓’,則見片言只字,無所遁形。三個動詞連在一句,準確地描繪出詩人在本來不大的驛亭里轉來轉去,摩挲拂拭,仔細辯認的動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動詞,構成三個意群,吟誦起來,就顯得節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發,更襯出詩人匆遽的行動和急切的心情。通過這種傳神的細節描繪和音樂旋律的烘托,詩人的形象和內心活動,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深深地為他懷友思故的真摯情意所感動。”后者的“哭”則表示了摯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顯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如李商隱的《哭劉蕢》:“上帝深宮閉九閽,巫成不下問銜冤。黃陵別后春濤隔,湓浦書來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李商隱和劉蕢有著共同的政治傾向的好朋友。劉蕢是唐敬宗寶歷二年進士。唐文宗時曾召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劉蕢在對策中曾大膽地揭露了當時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賞,但也觸怒了掌權的宦官。李商隱出于哀時憂國和痛恨宦官亂政,對劉蕢的高風亮節表示異常的欽佩,把劉苜引為知已,并寫過《贈劉司戶蕢》一詩。該詩把同情知友之情和憂時憤國之情結合起來,抒寫了自己對劉蕢的敬佩和同情。劉蕢去世后,李商隱又先后寫了《哭劉蕢》、《哭劉司戶二首》、《哭劉司蕢》等詩。這些“哭”詩,特別是這首《哭劉蕢》,不但表達了李商隱對劉蕢的真摯情誼和由衷敬佩,也顯示了產生這種情誼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由于全詩深摯的感情和樸素真切的表達,該詩贏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評價。清代大詩人紀昀稱這首詩“一氣鼓蕩,字字沉郁?!?/p>
二、歌頌真摯友誼詩篇的內容
在中國古典詩歌這個姹紫嫣紅的百花園中,歌頌朋友之間真摯友誼的詩篇是其中最為絢麗奪目的花朵。無論是歌頌友誼篇章的數量,還是它的質量,其成就都是相當可觀的。朱光潛先生說:“中國敘人倫的詩,通盤計算,關于朋友交誼的比關于男女戀愛的還要多,在許多詩人的集中,贈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蘇李、建安七子、李杜、韓孟、蘇黃、納蘭性德與顧貞觀諸人的交誼古今傳為美談”這些歌頌友誼的詩章,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范圍十分廣闊。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1、抒發摯友之間互相眷戀的無限深情
朱先生在論述中國文學史上這些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時,列舉了蘇李、建安七子等文學史上傳為美談的佳話。其中最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間的真摯友誼。唐玄宗天寶元年(745),44歲的李白和33歲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陽相遇。盡管他們年齡相差11歲,但由于兩人都有著相同的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偉大理想,都有著對朝政腐朽不滿的憤慨之情,都有著對黎民百姓凄慘生活的關注和同情之心,更有著用詩歌來作為武器,抒發心中塊壘的不平之氣,因而兩人一見如故,只恨相見太晚,真所謂“白頭如新,傾蓋如故”,短暫的相見,成就了文學史的一段真情佳話。李白和杜甫同游魯郡,并于東石門分別。李白寫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全詩追敘了兩人相處的歡樂歲月。“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我們馬上就要像飛蓬一樣各奔東西了,何時再聚首歡飲呢?暫且讓我們喝個痛快吧!短暫的詩章道出了兩人間的兄弟深情。此后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但彼此都十分牽掛。后來,李白寫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寫出了李白對杜甫的無限深情。李白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這浩浩蕩蕩的汶水,伴隨著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詩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絕,可見李白對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寫給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與李十二白同尋范隱居》,就真實地描寫了兩人之間親密無間,勝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憶李白》,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憶”字,把杜甫對李白詩歌的傾慕,對李白兄弟般情誼的思念,寫得深厚無比,情意綿綿;《天末懷李白》寫因秋風起而思念李白,全詩感情千回百轉,思念之情縈繞心際。吟讀全詩,其思念的殷切,關注的細微,感情的真摯,令人反復詠嘆,婉轉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夢李白二首》,寫杜甫思念李白,積思成夢,其情之真切,其愛之深細,更寫出了杜甫對李白的情誼之深。古代李杜并稱,不僅因為他們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并稱為詩仙詩圣,更因為他們之間的友誼不同尋常。千百年以來,歷代讀者讀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詩章,仍不得不為他們之間的真摯友誼而感動,可見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是何等的感人。
2、抒發摯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江淹的《別賦》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緩慢,道路的險阻和通訊方式的陳舊,因而把朋友之間的離別看得非常重。所謂“長亭送別”,“折柳惜別”等無一不反映了古代離別給彼此雙方帶來的痛苦和思念。正因為如此,古送別的詩歌或留別的詩歌就成為了中國詩歌史上蔚為大觀的景象。漢代李陵的《與蘇武詩》中的“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寫出了相逢的歡樂和即將離別的傷感。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去陽關無故人”,寫出了“無故人”的悲酸。唐代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無限,沾巾比散絲”和宋代陳與義《別孫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別,老淚欲沾衣”,更寫出了朋友間離別的深情。有相逢就有離別,摯友之間的離別,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瀾。這種抒發摯友離別之際依依惜別的深情,令后世讀者無不為前人的真摯友誼而感動。正是這種感動,成就了中華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維的《送沈子福之江東》“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焙糜殉舜瑬|去,詩人依依惜別,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學者陳貽掀先生所分析的:詩人“望著大江南北兩岸,春滿人間,春光蕩漾,桃紅柳綠,芳草萋萋。這時,詩人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詩人忽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撲向你,跟隨著你歸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多么美麗的想像,多么蘊藉而深厚的感情!”這種依依惜別的深情,不僅表現在作者送別摯友之時,也常常表現在作者離開友人留給朋友之時。最著名的留別詩當首推李白的《贈汪倫》了。天寶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涇縣游覽桃花潭,臨行時,汪倫來送李白,感于汪倫的情誼,李白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留別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痹娙思吹仄鹋d,以潭水之深來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將送別地點與友朋的情感勾連起來,真摯地表達了詩人與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但還不及汪倫送別我時的情誼之深?!安患啊倍?,將汪倫對作者自己的情誼描寫得淋漓盡致,語淺情深,意近神遠,深得后人贊賞。清代詩評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正因為李白寫出了自己和汪倫之間這種依依惜別的深情,使得全詩具有了一種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藝術力量。
3、抒發對摯友的慰勉和贊美之情
友誼和親情、愛情一樣,是古代詩人們的寫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古代詩人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朋友的高尚節操是砥礪自己人格的楷模;朋友的卓越成就是自己事業追求的目標;朋友的不幸遭遇是自己痛心疾首的悲愁;朋友的慰問勉勵是緩解自己痛苦心靈的美酒;朋友的互相援引、同舟共濟是自己成功的坦途。正因為如此,在古代描寫友情的詩篇中,除了上述兩類以外,更多的是抒發對摯友的慰勉和贊美之情。前者如高適的《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多情自古傷離別,更何況是摯友的離別,但高適卻在本應傷感的離別中,洋溢著一種昂揚的信念和浪漫的情趣。雖然你我今日離別,但不要憂愁未來的征途上沒有知己,因為你的才華橫溢,天底下沒有不認識你的。詩人相信董大到了新的地方,定能成就一番新的業績。摯友的慰勉,既給友人增添了開辟新天地的信心,又給摯友的離別平添了一股豪邁的氣勢。后者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開頭四句,一氣灌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贊美。先贊美李白因為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冠絕當代,無人可敵。接著贊美李白的詩象北朝著名詩人庾信的詩那樣清新可人,又象南朝著名詩人鮑照的詩那樣俊美飄逸。從杜甫這些坦蕩真率的贊美中,不但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和衷心欽佩,也可以看出李杜之間那種友誼的真摯深沉。有人說“文人相輕”,但在李杜的詩中,卻看不出絲毫的“文人相輕”,我們所看到的只有李杜之間的深情厚誼。正是這種生死不渝的深情厚誼,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一段最為優美的佳話。
閱讀中國古典詩歌中這些贊美人間真摯友誼的詩篇,我們的心常常為詩中所流露的真摯友誼而感動不已。詩人以優美的筆觸,描述著摯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并以他們這種真摯深厚的感情,溫暖著千百年來無數讀者的心。我們相信,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有友誼存在,也就有這些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存在。這些歌頌真摯友誼的詩篇,將魅力長存,光芒永在。
- 上一篇: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觀應對金融危機調研報告
- 下一篇:柳宗元觀游思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