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重商主義思想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23 03:17:00
導語:外國重商主義思想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過去學術界一般都把英國重商主義思想劃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隨著對18世紀上半期重商主義作品研究的深入,這種籠統的分期已經不利于深化重商主義的研究。根據英國重商主義思想的內容和演變軌跡,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時期:雛形時期、成熟時期、完善時期。
[關鍵詞]英國;重商主義思想;分期
過去學術界一般都把英國重商主義思想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重商主義思想又被稱為重金主義,晚期的思想又被稱為重工主義或貿易平衡理論。雅格布·維納對早期和晚期重商主義思想的區別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但是,這種把重商主義思想劃分為兩個時期的做法是建立在對18世紀上半期重商主義思想研究缺失的基礎上的,赫克歇爾在其兩卷本的巨著《重商主義》中,雖然把重商主義的時間段定位在中世紀到自由放任時代之間,但赫克歇爾自己也承認,他的研究到1714年為止,沒有對以后的重商主義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如果能對這一時段進行研究,會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隨著近年來對18世紀上半期重商主義作品研究的深入,這種籠統粗略的分期已經不利于深化對重商主義的認識。
英國重商主義時代大體上從1500年至1750年,橫跨兩個半世紀。在這么大的時間跨度內,如果不進行適當的分期,細化研究,就不能把握英國重商主義思想演進的階段性變化。把重商主義思想歷時性地放在歷史時間尺度內,就會看到,其演變經歷了三個時期,雛形時期、成熟時期、完善時期,反映了重商主義對經濟現象的把握不斷深入,對經濟語言的運用不斷成熟的過程。
一、雛形時期
第一時期,是從1500年到17世紀20年代前,重商主義思想處于初期階段。為了應對社會轉型初期的混亂經濟社會秩序,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財政需求,推進市場化的進程,重商主義者從思想上主張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控制,但此時的重商主義思想還比較粗糙,有時還同政策建議混同在一起。
在16世紀下半期由于英國呢絨出口遭遇危機,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于是爆發了一場經濟大討論。過去重要的思想家都是傳教士和社會改革家,現在是商人和政治家;過去表達的典型媒介是布道和文章,現在是更講究技巧的備忘錄或便函;過去檢驗當時生活的是社會正義,現在是經濟私利;過去最大的討論題目是農業,現在是商業和工業。當時的議會和政府召開了許多調查會,“鼓勵并且也訓練了人們討論當時的經濟問題,有關經濟問題的討論由此而在整個16世紀得到了很大改進,有時甚至具有‘科學’意義。當時討論的問題有:圈地、行會、公司、中心市場制度、壟斷、稅收、通貨、關稅、濟貧、工資、工業管理等許許多多問題。人們就這些問題向各皇家委員會(例如1564年建立的皇家匯兌委員會)作證,發表講演,遞交請愿書,出版小冊子?!辈槔怼ね栠d也指出,正是在這種請愿的洪流中,持續不斷的討論中,經濟需求和國家需求的妥協中,重商主義思想應運而生。
此次討論的思想結晶就是重商主義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初期形態,反映了資本主義還處在自衛的階段,早期資產者還需要依靠國家來應對經濟波動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控制國內工商業、海外貿易甚至百姓的日常生活,克服難關,同時需要憑借國家授予的壟斷權而發家致富。資產者的需求與當時的統治者穩定社會秩序的愿望相契合,國家對經濟的管制不斷加強,到伊麗莎白時期終于形成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全面控制。
對當時重商主義的思想水平,熊彼特作了十分精要的總結。他認為,由于重商主義者討論的都是新興民族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都是與經濟政策有直接關系的實際問題,而他們又多借助常識的力量提出自己的論點,這就使得重商主義的“大量文獻實質上處于分析前的階段,不僅如此,而且是粗糙的——是非專業人員的著作,甚或是未受過教育的人的著作,這些人往往缺乏闡明基本原理的技巧”。他們提出論點后,便急忙提出具體建議,雖然討論的是具體的經濟問題,但是他們在新的理論框架內討論問題,由此發展出的新原則已經觸及到了如何獲得國民財富這一問題。
從思想內容來說,這一階段的“重商主義的概念意味著差不多等同于相信國家對經濟活動干預的正義和有效”。這一階段的重商主義者主要有以下思想主張:
第一,只有金銀才是一國真正的財富。1530年左右,有重商主義者撰文指出:“農民的工作增加食物的富有,工匠的工作增加貨幣的富有。”作者心中的理想還是“為了衣食”,要擁有大量的貨幣和食物。這種觀點一次又一次地重現,直到17世紀初,重商主義者仍抱有這種想法:要使本國富有,就要禁止本國貨幣和金銀的輸出。他們主張對外貿易的原則是少買多賣,只有出超才能使金銀進口,杜絕本國財富外流。早在1381年,鑄幣局的官員就已經持有這一思想:“務必使我們向外國人購買的貨物不超過我們銷售給他們的貨物,要不然我們就會日趨貧窮,讓他們發財致富?!薄墩摲ㄈ恕返淖髡咧赋?,“另一條是我們運出去的東西在價錢上要超過運進來的東西,否則將很快造成我們土地貧瘠,人民貧窮?!贝藭r他們追求的是單項交易的入超,而不是整個國家的貿易平衡。重商主義者也主張發展農業,因為這樣“可以把多余的糧食運往國外以換取大筆錢財”。
第二,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國內貿易不會引起貨幣的外流,對財富無所增減,對外貿易應按照賤買貴賣的原則進行。“首先,我們可以禁止輸入我以前講到的從海外運來的那么許多沒有什么價值的東西,并規定只準出售我們自己的商品,不得銷售舶來品;其次,我們不能不管未經加工的商品,因為如果把那些商品及時地就地加工后賣到國外去,它們就會在短時期內帶來無數的財富了”在這一階段,馬林斯是全面而清楚地了解國際匯兌機制的第一人,這一機制是通過價格水平和金銀流動起作用的,在《論英格蘭公共福利之積弊》一書中,他巧妙地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跌到鑄幣平價以下因而硬幣外流的話,那么該國的物價將下跌,而外國的物價將上漲,因為外國的通貨數量將增加,從而外國的貨物的價格將上漲。這一分析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理論貢獻”。
第三,提倡保護關稅,使用本國的產品,發展本國的加工工業。“我們最好還是付出較高的代價向我們自己人購買那些貨物,而不要以低價向外國人購買”,同時,“我特別希望不要使用海外任何以我們的原料如羊毛、獸皮、錫等制造的、返銷到這里來的商品”,因為如果本國建立這樣的工業,既“可以安排2萬人就業”,又可避免貨幣外流。
第四,這一階段的重商主義者已經開始要求統一市場,要求經濟資源和市場要素在全社會范圍內自由流動,讓人們“有隨意銷售商品的自由”。在《論英國本土的公共福利》中,博士與爵士關于如何讓人們投身于種地的對話已經涉及到由市場來調節價格。重商主義者對世界市場的價格、供需等運行機制及市場的利益驅動機制進行了初步考察,并要求人們按照市場規律來開展商業活動。事實上,《論英國本土的公共福利》的作者對市場機制的推理已經超越了常識水平,實際上已經接近于理論分析。
二、成熟時期
第二階段,是從17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力量的增強和對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出現了重商主義思想革命,在英國逐漸形成了“貿易科學"(scienceoftrade),重商主義思想逐漸走向成熟。
威爾遜把重商主義稱作“危機經濟學”,有一定的道理。重商主義思想正是在17世紀20年代貿易危機的討論中成熟起來的。這次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伴隨著30年戰爭或由此引起的波蘭和德國大多數地區貨幣貶值和匯率變動,這樣,英國呢絨價格變得昂貴,失去價格優勢,向這些地區的出口銳減,使得許多呢絨商瀕臨破產的邊緣,大量紡工失業,貨幣短缺。市場的擴展使得經濟聯系“不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變得不可理解”。當時的議會、樞密院、貿易公司以及相關的商人都圍繞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危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國家成立了幾個皇家委員會來調查危機的原因,討論應對的舉措。馬林斯、孟和米塞爾登都是其中的知名成員,圍繞外匯和貿易平衡的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以馬林斯為代表形成一方,米塞爾登和孟為代表形成另一方,前者想通過直接干預來控制外匯,因此要求恢復皇家匯兌署,后者超越了外匯的概念,認為貿易平衡是貴金屬流入和流出的決定性因素,主張按照市場供需規律來開展貿易活動。重商主義思想正是在這一塊肥沃的土壤里開花結果。雖然許多人的思想可能都是為了維護本利益集團,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完全與維護其利益無關,隨著工商業者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他的思想也愈來愈多地灌輸給了社會”。以托馬斯·孟為例,他參與了調查貿易危機的幾個委員會,是主要發言人,并且起草了幾份備忘錄。正是在此期間,孟的重商主義理論成熟起來,在后來經過徹底改寫的《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中,成功超越了他在《貿易論》中為東印度公司辯護的立場,而是站在全局和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表現出對經濟問題的深刻洞察力,為最終確立“貿易科學”做出了貢獻。為了緩減危機,增加就業,這些委員會以孟的貿易平衡理論為指導,提出了許多政策建議,相當部分建議成為以后實施的重商主義政策,這樣,貿易平衡理論漸漸注入17世紀經濟立法。
正是在這場著名的爭論中,重商主義者開始使用共同的術語,來處理共同面臨的問題,出現了重商主義思想革命。根據馬格努松的意見,這種思想革命體現在開始對如何創造和分配財富進行明確的和主要的討論,并且在討論中運用了培根式的科學程序和邏輯原則,而且強調這樣的爭論應該基于具體的事實上,比如,國際貿易狀況、支付平衡等等。大多數重商主義思想家對人類和社會做出了“物質的”解釋,16世紀的那種道德考慮已經退居幕后,人經常被看作是利己主義者,在許多作品中,出現了在一定的條件下自私自利能夠服務于社會目標的思想。他們把經濟看作一個體系,它擁有自己獨立的范疇和獨特的規律,把市場過程與經濟變量,如價格、工資、利率、貨幣價值和匯率等聯系在一起,并且認為市場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經濟的增長和衰落。重商主義思想革命在于創立了一種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日益超出人們日常理解范圍之外的復雜經濟現象,這些理論在此后被用來討論各種短期和長期的經濟問題,不僅貿易平衡理論得到運用,而且經濟領域是由供需力量調節的體系這一概念也被不斷使用。在17世紀40年代,幾位經濟學家包括L.羅伯茨、H.魯濱遜用這一理論框架來主張英國經濟多樣化發展,以避免經濟脆弱性。半個世紀以后,英國經濟實現了多樣化,工業品生產不斷增加,轉口貿易、從印度進口和再出口便宜的印花布貿易、殖民地貿易逐漸繁榮,英國的貿易關系已經十分廣泛,為成為世界主要貿易強國邁出了第一步。到了17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理論框架又被用在了討論荷蘭與英國的貿易關系上,這直接導致了英國的航海法案和三次對荷戰爭。圍繞與荷蘭的競爭以及貨幣出口等問題,托馬斯·孟的兒子在60年代出版了他父親在20年就的《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政策制定,有力地支援了反對荷蘭的斗爭,并成功地廢除了貨幣出口的禁令。到17世紀90年代,圍繞鑄幣、法國的競爭等問題,英國又掀起了一次經濟問題的全面大討論,在這次討論中,許多人努力把以前討論中使用過的思想、理論和概念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更為緊密的“貿易論”這一成熟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框架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值得關注:
(一)貿易平衡理論是這一時期重商主義思想的核心之一
貿易平衡的觀念在16世紀已經很普遍。據考證,最先使用“貿易平衡”這一名詞的是米塞爾登,他在《商業循環或貿易平衡》一書,對貿易平衡的含義作了解釋,指出出口商品在價值上超過進口商品,是一個國家致富的準則。與米塞爾登處在同一戰壕的托馬斯·孟賦予貿易平衡或貿易差額理論以較為系統的理論形態,強調指出:“對外貿易是增加我們的財富和現金的通常手段,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時時謹守這一原則:在價值上,每年賣給外國人的貨物,必須比我們消費他們的為多?!蓖旭R斯·孟從早期重商主義思想對單項交易順差的關注,轉向強調國家整體順差,從而成功地超越了限制外匯交易和管制貨幣的思想,主張通過貿易規則的間接手段來增加國內的金銀存量。
(二)經濟領域有自己的規律,是一個由供需力量調節的體系
這是托馬斯·孟等人的主要創新之處。17世紀的重商主義者對市場機制已相當了解,他們運用供需機制來解釋價格形成、工資波動等經濟現象。重商主義者的作品表達了一種很普遍的思想,就是通過立法手段不可能影響經濟生活的進程。因此,他們主張要利用市場規律開展商業競爭,例如,托馬斯·孟就主張用低價戰略排擠其他紡織品競爭者巴本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來自商品的用途,“市場是價值最好的裁判,因為從買方和賣方的匯集能夠最清楚地知道商品的數量和它們出售的機會。物品能賣多少錢,它就正好值那么多錢?!敝Z思指出,“貨幣的來去和多少,會自行調節,并不需要政治家們幫忙?!?/p>
(三)強調自由貿易,反對國家干預和貿易壟斷
巴本反對靠國家干預和限制貿易達到貿易平衡的做法,“任何國家制定禁止一切外國貨物的法律,都會使其他國家也制定同樣的法律,后果將是毀掉一切對外貿易?!敝Z思在著作中也反復闡述貿易自由的思想,他說:“阻礙貿易的法律,不論是關于對外貿易或是國內貿易,不論是關于貨幣或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個民族富裕、使貨幣和資本充裕的要素?!蓖瑫r,他也指出了供求關系決定價格。達維南特也認為,“貿易本質上是自由的,遵循自己的路線,掌握著自己的進程,所有加諸其身的規章、指示以及限制的法律服務于私人的特殊目的,很少有利于公眾。”蔡爾德明確反對市場控制,他列舉了一長串妨礙貿易和就業的法律,像禁止出口貨幣,提高出口價格,降低啤酒價格,壟斷收購谷物和其它商品等等。他認為商人會受利潤引導,滿足市場的需求。一些重商主義作家走得更遠,他們極端反對壟斷,以至于達到一種類似普世自由主義的態度。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羅格·科克。他極端反對壟斷,要求實現經濟自由發展。
三、完善時期
第三階段,是17世紀90年代到18世紀50年代,重商主義思想又一次經歷革命性轉變,出現了國際貿易的互利概念,承認地域分工和專業化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思想上日益完善,已與亞當·斯密的理論咫尺之遙。
17世紀90年代是英國重商主義思想發展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由17世紀20年展出來的重商主義思想進一步成熟,另一方面,又開啟了下一世紀的思想轉折。因此,蔡爾德、達文南特、巴本、諾思等人既沿襲了許多舊有的命題,又提出了許多理論創見,這些創見被18世紀上半期的重商主義作家進一步發揚光大。土地銀行等構想和實踐,也為重商主義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思考素材。約翰·勞的紙幣重商主義一方面構成了與重商主義者過去對待貴金屬態度的決裂,另一方面,又狂熱地相信重商主義的基本貨幣概念:流通的規模是經濟生活的絕對推動力。對作為貨幣體系的重商主義來說,1689—1720年這段時期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方面,重商主義的主題——渴求貨幣在流通中增加,得到了在理論上和實踐中的運用。另一方面,也切斷了貨幣數量和貴金屬數量這兩個現象之間的聯系,以前重商主義者從未在實踐中對這兩者加以區分。當不用實現貴金屬進口剩余也能增加貨幣數量時,重商主義的多數實踐結論就不得不改變。
重商主義思想從此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在這一階段的重商主義作者看來,經濟發展是一個經濟體制的長期目標,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際貿易領域的相互發展來實現,這兩個領域是緊密聯系的。熊彼特認為,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是對以前工作的“批評性修正——這種修正是重商主義作家的主要分析成果”。
第一,形成了國際貿易的互利概念。傳統看法認為重商主義的信條之一就是世界上的經濟資源是固定的,一國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國之所失??茽柭仓赋觯暗拇_有大量證據表明,在17世紀后期許多作者持有這一信條?!币虼耍厣讨髁x要求實現貿易順差,來增進本國的財富。人類的進步只有通過其它國家的損失來實現,赫克歇爾稱之為“重商主義的災難”,也就是一種零和游戲。這實際上是根據對18世紀以前重商主義思想的研究得出的結論。R.C.威利斯通過深入研究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上半期的重商主義作品,認為傳統看法與這一階段的重商主義思想嚴重不符,在達文南特、迪福、塔克等人的著作中,已經暗示出國際貿易的互利概念。M.波斯特勒維特指出:“沒有一個商業民族能夠維持與其他人的商業往來,如果他們只希望出售,而不購買任何商品作為回報。”
第二,互利的源泉在于國際貿易的專業化。這一階段的重商主義已經得出一個19世紀古典經濟學家得出的結論,國際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互利的基礎。雖然其表達不夠完善,但足以證明過去批評重商主義忽視要素稟賦基礎是站不住腳的。熊彼特指出,他們對地域分工的利益作了“技術高超的理論表述,這種表述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十九世紀國際價值理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這一階段的重商主義作品中,經??梢钥吹揭詫I化作為貿易的基礎。1701年一本匿名的小冊子《東印度貿易之考察》描述了專業化的好處:“我們的國內需求可以通過我們航海到其它國家得到供應。只需花費輕松細微的勞動,我們就可以品嘗阿拉伯半島的香料,卻從來不用感受培育它們的酷熱陽光;我們可以享受絲綢,卻從來不用我們的雙手去紡織;我們暢飲葡萄酒,卻從來不用種植葡萄樹;這些礦產財富是我們的,我們卻從來沒有挖過一鍬;我們只是深耕土地,然后收獲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果實?!盜.杰維斯甚至從專業化的角度出發,討論了生產資源配置問題,認為不管關稅、禁令會給被保護的工業部門帶來多大的直接可見的利益,但由于妨礙了最有利的資源配置,因而對整個國家是不利的。因此,重商主義者強調國際合作,合作成為一個普通的概念,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這與重商主義的傳統解釋背道而馳。
第三,其它國家的發展可以是促進本國進步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性。N.福斯特強調了進口的好處:“如果不考慮任何其部門,一個商業部門的實際效用不在于實現了貿易順差,而在于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和有用的東西,使得更多的個人能夠分享這種富足?!彼诉M一步指出,“我們可以擬定一條很少有例外的普遍規律:一個勤奮的民族從來不會因為鄰國的工業不斷增長而受到傷害。就如天意所定,所有人對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和制成品都有強烈的偏愛?!Y果是,當這種偏愛得到適當的調節,各民族各自的工業能使他們成為更好的消費者,能促進友好交往,相互都能得到好處。”
第四,貿易順差理論被外國支付收入理論所取代。前者強調一個國家獲得貨幣或金銀的重要性,后者強化了國內生產、就業和制造業對國民財富的作用。在17世紀90年代的許多重商主義者就強調就業和制造業的作用。到1700年以后,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經濟發展“外國支付收入”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組織良好的貿易意味著“勞動出口”最大化,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意味著外國將為出口國家支付工資和利潤。這樣的產品出口越多,英國從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獲得的收入就越多。通過成為世界制造商,英國將雇傭成千上萬的工人,通過“外國支付收入”獲得大量的資本。詹姆士·斯圖亞特在1767年使這種理論達到了最成熟的形式——勞動平衡理論,也就是如果勞動出口大于進口,一個國家就會從其外貿獲益。
英國重商主義思想的三個階段的演進,體現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發展及其運作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化,也反映了重商主義思想在思想內容和分析技巧上正無限趨近于古典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