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高中歷史雙語教學

時間:2022-04-21 05:02:00

導語:小議高中歷史雙語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高中歷史雙語教學

所謂雙語歷史教學,就是在課堂上,教師逐步導入、部分滲透地運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進行世界歷史的教與學,最終達到師生均能運用兩種思維方式進行學科學習、思考和研究。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既有現行教學大綱規定的母語教材,又同時使用自編的非母語教材或原始史料與之配套,即采用雙教材共同進行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雙語教學的可行性依據

一、學生的英語基礎

根據教學大綱的最新要求,高中階段學生應掌握英語單詞量為5000—6000。

如歷史雙語教學提前介入,既可充分利用學生的英語資源,又可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提前接觸專業英語,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雙語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這點已畢業論文是勿庸置疑的觀點。因為學習語言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多讀、多聽、多練,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一些學科用英語授課。只有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應用英語的空間,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而在歷史課堂中引入雙語教學的模式,并非是牽強附會、一味追求提高英語能力的“舍本逐末”,歷史學科本身的許多特點注定了他能與英語有機的結合。

二、歷史學科最重原始材料,雙語教學可算是“追根溯源”

現行各種世界歷史的教材,均由國內史學專家編譯而成,專家們在編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帶上自己的觀點和理念,而這些教材的原始著作、資料都是非漢語的,其中絕大部分又以英語為載體,許多英語國家的檔案、資料和文獻都極其完備,并做過詳盡的國別史研究,它能直接為我們提供第一手資料。雙語教學在歷史課堂的介入,可以援引這些原始、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既能提高歷史課的質量,又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現象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三、歷史學習注重培養學生認知、分析、歸納的能力,雙語教學的作用不容忽視

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歷史遺產,在這兒,學生可以看到中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外國人眼中的世界歷史。雖然這些文獻資料已有部分譯成漢語,但更多的資料仍是以英語為載體,所以,通過雙語教學,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它們,閱讀它們,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進一步拓寬,多角度、全方位的認知歷史,有助于鍛煉與培養學生對信息的采集、比較、分析與歸納的能力,更成功的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

四、雙語教學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史學動態

眾所周知,歷史研究并非一成不變,許多觀點在不斷更新,許多問題不斷出現,許多懸疑不斷解決,世界各地眾多的歷史學家,總愛以英語發表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歷史雙語教學能使學生及時了解、知曉最新史學動態,正確而全面的認知歷史。

因此,歷史課的雙語教學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而且還能讓歷史課上得更有深度、更有內涵,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更趨全面,因此歷史課采用雙語教學應該是可行的。但可行并不代表要推翻現有的歷史教學模式,要使歷史雙語教學真正發揮其長處,筆者認為還須慎重而行。

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雙語教學的適用對象歷史學科雙語教學雖有其可行性,但并非所有的歷史內容都適合雙語。在內容上,歷史學科一般分為世界史和中國史兩塊。一般而言,世界史部分均適合雙語教學,教師可對照原始材料或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世界歷史學習的“原汁原味”,學生在感覺上也能自然接受,尤其是原始、原版史料的引入,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又增添了教材的生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中國史筆者認為是不太適合雙語教學的。一是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無法在課堂上用英語解釋清楚的,就拿中國歷史上對外國人的稱呼來說:蠻夷、東洋人、紅毛阿三……這些詞語一個個生動形象、活色生香,又豈是一個“foreign-er”所能取代?再比如說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學生們即使看中文也未必能理解,更別談用英語去體會,況且我們老祖宗言簡意賅的詞句,一旦變成a,b,c,,不但走味變調,更是失去作者在語句中飄散出來的那份意境。二是學生們在心理上也不易接受,很難想象如果談及洪秀全、慈禧、袁世凱之流,卻是滿口的“yes”“no”“heis……”。不過中國史也有一些英語資料,適當地介入可以幫助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認知歷史,但不必每課必用,每篇必用,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適當援用。

而對學生來說,高中生比較適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單詞量已有一定積累,可以考慮適當介入。初一、初二的中國史應堅持以漢語授課的形式,但可以精心挑選一些合適的、較少生僻詞的英語故事、讀物或短評,以課外閱讀或興趣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開拓視野。初三學習世界歷史時,可以在課堂內引進雙語教學,但仍應以漢語為主,英語為輔。

總而言之,要合理地開展歷史雙語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上下一心,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必須時刻清醒地認識到:

我們要借助英語這一語言工具,更加完善我們的歷史教學,兼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而非用歷史學科去為英語教學服務。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雙語能力的專業人才,而非只會說雙語的“人”。

實施過程的具體問題怎樣進行歷史雙語教學?對于筆者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雙語教學在國內尚處于推廣階段,沒有任何詳盡的案例可供參考,許多機制更未健全,這就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備課量、工作量更大、更多、更復雜。下面就雙語教學課的實踐談些體會。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或自編教材

進行雙語教學首先必須解決教材問題,上海外國語大學雙語學校校長王旭東曾說,“進行雙語教學必須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沒有原版教材,雙語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可在網上下載一些有關的英文資料,還可自己動手寫,根據本節課的授課內容,參考手頭上的英文資料,自編教材。

二、掌握英語滲透“度”

歷史雙語教學,歸根結底是歷史課,而非英語課,一節歷史課上得好不好,不是看學生會說幾個英語單詞,而是看他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當然這些知識可以是用漢語消化的,也可以是用英語吸收的。所以,它要求教師能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知識的講解、課堂的提問,也要求學生盡量用英語積極思考,回答提問。但是,為了避免因語言滯后而引起思維障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絕不可以排斥漢語。在這個問題上,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好援用英語的尺度,做到“西為中用,中西合璧”,而不要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三、借助多媒體設備,增強技術支持

隨著電腦的普及,多媒體技術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在現代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歷史學科本身具有故事性強、圖片豐富、資料眾多的特點,又為歷史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所以,制作多媒體課件一直為廣大歷史教師所熱衷。而開展歷史雙語教學要取得良好效果,更是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支持。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對未來人才的需求也就趨于國際性。因此,以強化英語能力為目的的雙語教學成為教育的一個突出亮點。以雙語教學為手段,將英語滲透到其他非英語學科的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英語思維能力和其它學科的學習能力,這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歸宿。

讓我們的教育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