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材使用
時間:2022-05-03 11:24:09
導語:簡述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材使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正確使用歷史教材,使高中歷史教學符合新課程要求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以討論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使用為核心,闡述了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包括教材與新課標、必修與選修、模塊與模塊等之間的關系,論述了擺正歷史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的位置從而促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標;教材使用
近年來,我國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課程改革為教學實踐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給廣大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為了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師需要解決如何正確使用教材的問題。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一方面,歷史教材體現了新課程的精神與要求,正確使用歷史教材意味著要綜合把握與教材相關的多重關系;另一方面,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學科,高中歷史教學具有特殊性,正確使用教材還意味著要把歷史教材擺在教學活動的正確的位置上。
一、正確認識幾個關系
(一)歷史教材與新課程標準的關系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將新課程教材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就應準確把握《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與教材二者間的關系,使教材使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的基本依據,新課程標準規定了歷史教材編寫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與指導思想,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是課標原則和思想的具體化。所以,新課程標準作為歷史教材編寫的綱領性文件指引了歷史教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反之,歷史教學活動應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相關精神與要求。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深入解讀和探討新課程標準,尤其是準確理解其規定的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歷史教材和教學活動所體現的課程理念應和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符,在教學活動中和對歷史教材的使用中應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組織教學。另一方面,要主動加強對歷史新課程教材的解讀和研究,綜合多種主客觀因素靈活處理教材使用,包括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教師個人專業能力,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因素,對教學內容與相關教學資源進行優化與整合,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引導其逐步構建歷史知識結構體系,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二)選修與必修的關系
在新課程標準中,必修課和選修課是高中歷史課程的兩種基本類型。作為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必修課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求其系統化地了解古今人類社會在不同領域的發展狀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主要方面以及科技、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等其他領域。與之相比,歷史選修課的專業性更強,其授課對象是歷史基礎知識較好、對歷史這門學科有濃厚興趣的部分學生(多數省份理科生只修讀必修3冊,文科生需再修讀選修中的2-3冊),其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熱情,開拓學生的歷史眼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想深入學習歷史的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毫無疑問,多樣化的選擇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歷史的實際需要,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能夠有很大幫助。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恰當地處理好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關系,尤其要合理地安排教學時序,要按照教學內容的不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岳麓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這一冊,與必修一在內容方面有一部分是重疊的,尤其是主題、理念以及知識線索等方面與必修課內容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二者有機整合起來,將必修一中的相關知識引入到該專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回憶、溫習相關內容;與此同時,必修課與選修課有本質上的不同,教師應有所側重地以新的角度講授該專題,即不同于必修一對于政治文明歷程發展脈絡的側重,該冊書更加強調各國在不同時代面對不同問題的解決對策以及對各國改革范例對后人影響的講解。
(三)必修模塊間的關系
在現行的高中歷史新課程中,有三個互相滲透、彼此聯系的必修模塊,它們以各自的不同視角闡述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內容與線索,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歷史教師在教材使用過程中要處理好三個必修模塊之間的關系,關注歷史事件的聯系性,充分利用聯系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規律靈活整合三個模塊,對于每節課的既定教學目標,要加以一定的靈活性策略調整,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角度解讀歷史,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從而完整地掌握專題知識體系,建構起該階段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增強其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教師在進行某一模塊的教學時應適當建立與其他模塊之間的聯系,例如在對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教學中,應注意結合必修二第四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中的相關內容。又如在講解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時可適當引入必修二第五單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的相關知識。總之,要在實際教學中處理好模塊間的關系,使學生意識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四)同一專題間的關系
在編寫體例上,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選擇了以專題的方式呈現歷史,各個專題以所在模塊的某個宏觀問題為中心展開探討,與此同時,在專題內部,又按照不同的小問題分成多課,這些小課構成彼此聯系的統一整體。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恰當把握好同一專題內部的關系,綜合新課標的規定與學生具體學習狀況兩個因素,合理增刪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可分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工業文明的崛起對中國的沖擊”兩個主要問題,對于后者新課程標準規定“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歷史教材中,這些內容被編為兩課,即“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對之進行階段性劃分,將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分為產生、初步發展、民國初年“短暫的春天”、國民黨統治前期進一步發展以及國民黨統治后期的困境這五個基本階段,借助于對各個階段出現的原因及意義的分析,使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該專題的基本內容。
二、擺正教材的位置
(一)鉆研教材,細化新課標
在現代教學理論中,教材不是用來“教”的,而是用來“用”的,換言之,教材不是教學對象而是教學所借助的材料、資源和工具。在我國,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作為物質載體承載著相應的教學理念,教師參照教材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則以教材為重要的學習資源。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對教學目標加以明確,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另一方面要樹立科學的教材觀,深入鉆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有效的“動態性資源”,將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促進歷史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歷史教師往往注重具體的教學目標而對整個模塊的課程標準有所忽略,所以為了在教學中擺正教材的位置,教師應加強對模塊課程標準進行宏觀性的整體解讀。以整體解讀岳麓版選修六第17課“全村同在畫中居——皖南古村落”一課為例,可以從其他章節中提煉相關內容為該課教學選取所需材料,如第一單元“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文化遺產’”包含了與該課相關的內容,可將其視為該課的序言和綱領,對該課的教學很有價值。根據第一單元“知道世界文化遺產登錄的標準”的教學要求,可在講授該課時引導學生思考西遞村和宏村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原因、自然環境保護與文化環境保護對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等問題。在對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入分析后,教師還應認真鉆研教材,搜尋各個版本的歷史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帶著一定的問題有目的地閱讀,通過對比分析尋找對教學有價值的信息。第一,要通過鉆研教材提煉核心知識點,其依據有二:一是新課標,二是各版本教材的共有或相似內容。第二,對于同一版本內部的相似知識點要注重對比分析,并進行適當的融合,在此基礎上篩掉偏離課程標準較大的內容,從而使教學內容的質量更高,提高教材使用的質量。第三,要認真核對細化后的新課標要求與教材鉆研成果,查漏補缺,避免教學過程中出現對新課標要求的遺漏,將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內容或其他相關材料補充到教學計劃中,從而使教學內容更為全面。
(二)廣泛涉獵,精選教學素材
高質量的教學素材是高中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僅憑歷史教材中的教學素材是不夠的,教師應在備課過程中廣泛涉獵,認真閱讀重要材料,在此基礎上以教學要求為依據有所取舍和調整,最終篩選出最佳教學素材。因此,教師應通過書籍、報刊、網絡等渠道獲得文字、圖片、音頻、影像等各種類型的必要教學素材。廣泛涉獵是精選教學素材的基礎,前者僅是最基礎的準備工作,在完成素材搜集后,如何使用這些素材使其對教學效果有積極影響更為重要。在素材選擇過程中,通常要遵循以下幾點:首先,必須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選用素材,每個素材都應起到一定的作用、達到特殊的效果,即促進新課標要求的實現,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第二,要堅持直觀化優先的原則,假如教學素材比教材中的文字內容更直觀、更易被理解,那么就優先選擇素材而放棄教材中的相關素材;第三,忠實于教材原則,素材要盡可能地符合教材,史實和理念不應與教材內容有大的出入,這不但更符合課標要求,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第四,要恰當地處理“質”與“量”之間的關系,選擇素材時不要過于求多、求全,而應在適量的基礎上求精。
(三)整合教材,構建新思路
正確使用歷史教材,要求教師充分整合教材,尋求教材使用和教學的新思路。高中歷史課堂上涉及的知識豐富多彩,從另一角度上講,則可以說龐雜紛繁,假如沒有一條清晰的教學思路將多樣而細碎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那么教學內容會顯得混亂無序,對學生聽講來說也十分不利,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甚至會對教學內容感到一頭霧水。因此,在細化課標、鉆研教材、廣泛涉獵、精選素材后,還應整合教材,努力尋求教學新思路。在教材整合過程中,要注重教材內容和教材外有關知識的整合,將它們進行有目的的增刪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整合并不等于拼湊,還應對選定的內容進行重新組織,使其結構和順序不斷優化。在教材整合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高中歷史課程的課型,防止將歷史課設計成理論過于艱深的高校歷史專業課,也不能使其成為徒有其表的“導游課”。雖然整合教材與建構新思路存在邏輯上的先后順序,但在實踐中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整合材料需要以新的思路為指導,而新思路的建構則需要來自于材料整合過程的靈感。整合教材與建構新思路之間并非是對等關系,創新思維是長期積累和思考的結果,教學新思路同樣需要歷史教師在學習、教學甚至生活中勤于思考、博聞強識。
三、結語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材料和工具,是連接課程標準與具體教學實踐的橋梁,是教師的授課依據,是學生的學習參考,如何使用教材關系著課程標準能否達成,更關系著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對于高中歷史教材的使用而言,要正確處理好與歷史教學相關的多重關系,準確把握歷史教材在歷史教學中的定位,同時要細化新課標、鉆研教材,廣泛涉獵、精選素材,并積極整合教材、構建新思路,從而使教材在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教學綜合系統中發揮更大功能,達成新課標要求,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
作者:楊建雄 韋震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1]邱浪平.高中歷史教材在新課改中的有效使用實踐研究[J].成才之路,2011(33).
[2]何琦,陸志毅.從課程實施者視角淺析高中歷史新課程教科書存在的問題[J].考試周刊,2015(6).
[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道路工程”課程設計論文
- 下一篇:學生物理實驗教學中探索能力的培養
精品范文
10簡述教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