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與民族關系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2 11:03:00
導語:歷史教學與民族關系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講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和民族關系,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是歷史教學中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這些問題非常重要。如果講不好,學生不但不能正確理解,反而形成錯誤概念,甚至產生不滿心理,更為嚴重的是影響民族感情。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講述這些問題?下面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講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要實事求是。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們祖國這一大家庭的成員,而且有些民族的歷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漢族形成的同時就出現了。今天滿族的祖先西周的肅慎,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東胡,曾經十分強盛,并且建立過政權。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強盛,隔著長城與秦漢帝國對峙。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則更多,而且不少國家還進入到中原地區。宋朝時,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夏,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管轄的范圍更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滿族建立的清朝,疆域廣大,是當時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在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過程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我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華夏族歧視的犬戎族,在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下,通過商鞅變法,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任務,推動了我國歷史的向前發展。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統一北方后,經過孝文帝改革,逐步強盛起來,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后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統一了全國。我國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從元朝開始的,我國今天的版圖,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確定的。
從經濟上看,少數民族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夷族開發了沿海地區,苗、瑤族開發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開發了西南地區,東胡族開發了東北地區,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開發了蒙古地區,回紇及西北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高山族開發了臺灣島。正是邊疆各族人民對邊疆經濟的開發,并與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交往,才使多民族國家形成了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
至于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例如清朝時期,東北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國東北的斗爭,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軍反擊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國的斗爭。到了近代,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事例就更多了。
當然,各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后的,他們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其中人數較多而又發展迅速的民族,對我們祖國歷史的發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漢族不論在政治經濟上,還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過巨大的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漢族的發展史。中國這個統一的國家,不是由某一個民族締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包括歷史上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必須包括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沒有少數民族的歷史,就不能稱之為中華民族史。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對于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歷史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而是要實事求是地講述。
二、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要用矛盾的觀點進行具體的
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統一時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分裂時期;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既有漢族內部的戰爭,也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戰斗等等。歷史上,多民族的中國存在著統一和分裂的情況。
應該如何看待歷史上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的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便不難看出,在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里,在各民族之間,當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時,彼此就友好相處,互相往來,和平發展,國家就表現為統一狀態,例如,秦漢的統一,隋唐的統一,元明清的統一等。當矛盾的斗爭性占主要地位時,民族之間就相互對抗,甚至爆發戰爭,國家就處于戰爭或分裂狀態,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等。同時,矛盾雙方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宋與西夏、遼、金的戰爭,雙方統治階級幾乎動員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戰爭之后,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族人民之間,又出現了和平相處的局面。民族戰爭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萬人死于非命,經濟文化受到破壞,然而,戰爭也是各民族之間相互接近的一種重要方式。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后,總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強迫遷徙到另一個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雜居錯處,相互融合。東晉十六國時,民族戰爭經常發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滿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們就不會有較多的成分融合到漢族之中。至于戰爭引起的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了促進作用。
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仇視、屠殺和戰爭,只是民族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歷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處,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長期進行著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階級敵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相互支持,共同締造和發展了多民族的偉大祖國,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才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本質和主流。
三、對于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要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怎樣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漢民族把岳飛、文天祥等人當成本民族的英雄,而女真、蒙古族則認為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認為,能代表中華民族利益的、有利于祖國統一的人,才能稱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呢?我認為,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應當用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具體的分析,既不能絕對地肯定,也不能絕對地否定,更不能帶有狹隘的民族情緒片面地下結論,而是應該指出其功過之大小,從而確定其是怎樣的一個民族英雄。要熱情頌揚他們的歷史功績,對個別有污點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比如,在講述岳飛帶領“岳家軍”抗金斗爭的事跡時,有的學生提出:岳飛鎮壓過農民起義,不算民族英雄。應當指出,抗金斗爭是岳飛一生中的主要活動,他從軍二十年,絕大部分歲月是在抗金前線度過的。還有的學生提出:宋當時已是腐朽的政權,當遭到外族的進攻時,必然滅亡,這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岳飛抗金,阻礙了國家的統一,阻礙了歷史的向前發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講清,金軍南下,是以屠殺、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金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因此,岳飛抗金是正文的,帶有反侵略戰爭的性質,他的英勇斗爭,阻遏了金軍南下的進程,保衛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雖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經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他鎮壓農民起義的污點同他在抗金斗爭中所建立的功績相比,顯然是功大于過,他仍然不愧為我國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對于那些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帝王將相,也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對于他們順應時展,對歷史進程起推作用的活動,應該給予客觀的充分肯定。而對于那些阻礙歷史發展的反面人物,如秦檜、吳三桂等,要向學生講清他們的罪惡所在,然后給予堅決譴責,使學生從反面受到教育。
- 上一篇:教材改革歷史教學內容論文
- 下一篇:電影民族性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