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歷史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5 10:42:00
導語:高職院校歷史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階段歷史教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現象分析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
目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成為整個教育教學界的共識,尤其是歷史教育更應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毫無疑問,人文精神的培養理應涵蓋整個歷史教育教學體系,把好的教育有效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產生接受教育的興趣。但是現行歷史教育中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明顯缺失。
(二)缺失現象
1-歷史教科書缺失人文精神的內容
(1)泛談社會結構,忽視人性結構。現行的歷史教科書,主要是按照社會結構幾大領域編寫的,沒有呈現這些歷史人物的具體歷史和反映人性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特別是理智屬性。如講屈原只知《離騷》名,不知《離騷》事;說司馬遷只說寫《史記》,不說其史德;講商鞅變法,只講變法措施,不提商鞅的改革勇氣和無畏精神。這樣的教科書留給學生的無非是幾個孤立的人名而已,無非是一個個歷史符號,不會在學生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鳴,更不會使學生由此產生積極的態度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2)倚重知識累積,忽視心靈呵護。歷史學科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歷史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歷史教科書應該是通過尋找先人留下的歷史文化、歷史遺存、歷史現象、歷史思想來啟迪心智、感悟真理、把握現在、預測未來,也完全可以通過歷史人物的大智大勇、奇思妙想給學生以一種智慧、巧思與良知。然而,現行歷史教科書在強調人對社會發展、人對社會適應、人對知識的依賴以及高度重視學生知識累積的同時,卻忽視了對人的心靈的呵護。疏談民族親和,少有鮮活的史實,不談人群類性,鮮講社會協作。這樣的教科書難以使學生從中感悟到和衷共濟的人世、領略到真實深刻的人生、體味到錯綜復雜的人際、感受到豐富多味的人情、體會到客觀實存的人道。
2.高職院校教育缺失人文教育理念
(1)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淡化。目前,在高職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尤其是近年來,為迎合市場的需要,很多院校舍棄了“人文”傳統,把大學降低到市場經濟的附屬地位,急功近利,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市場需要什么,大學便做什么,從而導致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漸淡化。
(2)教師疏于教學內容和教育規律的研究。“大學者,非大樓也。乃大師也。”“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然而,現在高職院校承受著各項排名、評估等巨大壓力,經常忙于拉項目、迎接評估檢查等,領導關注教學的時問越來越少;而教師則在職稱評審的壓力下,忙著想辦法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規定篇數的論文,甚至有些教師為此花錢買版面、托關系走后門。這樣不僅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學術腐敗,也使教師忽視了教學內容和教學規律的研究。那么,人文教育的缺失就成為必然。
二、高職院校歷史教學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歷史教科書中應充實人文素養的內容
1.要增加有關人的發展的內容。歷史首先是人的歷史,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教科書中應該充分地展示關于人的發展的內容,要介紹人們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歷程,要把人的群體活動,包括把杰出人物的群體活動作為教科書敘述歷史人物的重點,通過歷史人物的群體活動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來再現歷史過程,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歷史人物客觀、公正、具體、全面的評析。
2.要增加有關人的思想發展和思維方式變革的內容。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是具有思想、能夠思維的動物。人的生存和發展須臾都離不開思想的支配和思維的支持,人類社會的發展既是一部人們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又是一部思想發展和思維方式變革的歷史。為此,教科書應該突出人的思想發展和思維方式變革的內容,既要介紹傳統的思維方式,又要介紹現代的思維方式;既要介紹中國歷史上思維方式的變化過程,又要介紹世界歷史上的思維方式的變化過程。只有如此,才能為歷史教學構建合理的思維前提和方法論前提,才能使學生在人類的自我反思、自我審視、自我批判、自我發展中求得對社會、對人類的深刻了解。
3.要增加有利于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內容。人格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們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并有效地為社會服務,是人們主動、積極地調節自我以適應轉變的根本保證。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人格教育。歷史教育對中學生人格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在歷史教科書中必須增加有利于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內容。
(二)歷史教學過程應體現人文精神的實質
1.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浩然正氣。歷史上有許多反映浩然正氣的事例,孟子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言充分反映了先人的民族氣節。今天,講正氣,既要講歷史傳統中的浩然之正氣,又要講革傳統中的大無畏英雄主義氣概,更要講愛國主義的正氣。在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一個鮮明的主題,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的新型人格。培養開拓性和創新性的新型人格既是“三個面向”的本質要求,又是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在許多歷史人物的身上閃爍著這種可貴的人格魅力,從瓦特的蒸汽機到愛迪生的電燈,每一項科學發明和技術進步無不是科學家敢于開拓、勇于進取的結果;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每一項政策的出臺,每一個舉措的實施,無不體現著政治家挑戰傳統、大膽創新的精神。今天,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人格,既要說明歷史人物的創新成果,更要展示創新的過程;既要強調創新的作用,更要突出創新的精神,使學生從中體悟到創造的價值,感受到開拓的力量,樹立不畏困難、敢于進取的時代精神。
(三)高職院校應重建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
1.高職院校應樹立現代大學理念。當代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最新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人文學科教育、知識理論的傳授與育人環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逐步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使當代高職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以及科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
2.高職院校應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客觀地存在于我們這個世界中,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與技術教育相比,二者分屬兩種不同的體系,并且是相互滲透、合二為一的。科學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美國圣母大學校長赫斯柏認為,完整的教育應包括“學習做事”與“學習做人”兩個方面,“學習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學習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優勢互補,使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3.高職院校教師應加強歷史課教學中的人文滲透。歷史課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價值,歷史教學中要注重人文教育與知識教育的結合,以人文的精神傳遞專業的知識,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精神;要用啟發式、討論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要把知識的傳授與道德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把知識的傳授與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結合起來,把知識的傳授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結合起來。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現實使命
論文摘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高職院校的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需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高職院校歷史教科書應充實人文素養的內容;二是高職院校歷史教學過程應體現人文精神的實質;三是高職院校應重建人文精神的價值。
- 上一篇:中學歷史教學研討論文
- 下一篇:歷史新教材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