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教學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5 10:47:00

導語:歷史課堂教學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課堂教學試析論文

一、激發學生興趣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景,盡量選擇與教材有關而又是同學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努力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由被動的“死記”變為主動的“理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注意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激活求知欲。如講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時,引如當前對外開放、外商投資的熱門話題進行探討,從而引起學生共鳴,認識到只有開放中國才有光明前途。

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增強趣味性。如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我從他的一幅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說起,學生興趣盎然。同時,我充分發揮直觀教學的功能,合理使用圖表、實物。我將《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割地、賠款、開放口岸等相關內容列成簡表,讓學生通過填表的過程來認識這些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語”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講到必修一《鴉片戰爭》中的清朝戰敗的原因,其一是制度腐敗問題,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敗,清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講到這里,老師可以引用曹雪芹寫的《紅樓夢》里所說的“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曹雪芹在鴉片戰爭前就預言清王朝必然走向滅亡。用這樣的言語來表達清王朝的必然走向滅亡不是形象生動得多嗎?

講到必修二專題八《從“歐共體”到“歐洲聯盟”》,其中有“法國外長舒曼說:‘(歐洲煤鋼聯營)不僅使(法德)戰爭是不可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質上也是不可能。’”這充分說明了歐洲的聯合不僅對歐洲經濟的發展有利,也對世界和平有利。講到這里,老師還可以引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某些妙語,孟德斯鳩在反對民族仇殺時,借用了塔西佗所說的:“仇恨在一個自由的民族之中是最危險的。”再聯系一下自近代以來法德兩國的戰爭,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一觀點。而二戰后法德等國的聯合,不正說明了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

二、創造教學情境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2](P.70)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要創造“使學生情緒高漲的環境”,使自己所上的課“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1](P1-2)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除遺址遺跡遺物可資證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記述的歷史文獻中。歷史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這可以說是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大困惑。單純的文字信息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動的歷史場景靠語言難以再現。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和錄音,是一種非常重要且容易獲取的歷史課程資源。文獻記錄片更能夠真實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個歷史人物,敘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對學生理解和體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借助多媒體等電教設備,利用音頻、視頻等媒體手段來充實和豐富教材內容,把鮮活的歷史信息呈現出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強烈刺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增強學習的實效性。我在講必修一專題四《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時,運用多媒體展示開國大典的圖片并同時播放資料“偉人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讓學生在充分了解相關歷史的基礎上感受這令人歡欣鼓舞的時刻來之不易。講《偉大的歷史轉折》時,就運用多媒體展示了關于十一界三中全會的歷史資料片,使學生就象是一個與會人員參加了這次會議,從而更想通過看書理解這次會議的內容及意義。在講到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在課件中穿插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黃海海戰的這一悲壯慘烈的歷史片段,只見同學們屏住氣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學捏緊拳頭、滿腔悲憤,有的同學扼腕嘆息、淚流滿面……師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鄧世昌那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所深深地震撼。總之,這此影音資料的恰當運用能夠對學生的內心世界帶來巨大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對師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優美的語言和文字來渲染良好的教學氛圍,給學生聽覺和視覺上一種美的感官享受,這對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講授《“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這一課時,在上課之前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膾炙人口的詩作《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從廣播中傳出來的那種帶有磁性、飽含情感、富有節奏的男中音,以及屏幕上顯現出來的中國地圖和詩歌內容,一下子把師生們的思緒帶進了一個遠離祖國母親、游離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中。從而為接下來新課的導入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教學氛圍。

三、選擇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助于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都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長處,但也都有其內在的局限性。如選用講授法就要考慮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啟發式則要努力克服費時、費力等缺點,否則教學效果都會受到影響。同時還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目前,有些教師盲目地崇尚新異的教學方法,對有些教學方法比如講授法的排斥幾乎到了談“講”色變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講授”就跟不上課程改革的腳步。其實他們崇尚的只是過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過程和方法的實質。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于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1、巧設疑問開啟學生心智。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積極思維的火種,是學生由表及里思維探索的過程,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突破口。宋代學者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巧妙質疑可以開啟學生心智,能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獲得知識和智慧,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我在歷史教學中,從歷史人物的心理視角精心設問,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某種心理體驗中,將自己置身于歷史情境中,自覺在心理上認同和扮演這一歷史人物,體會、感受這一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明白許多道理,達到“讀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時問:如果你是譚嗣同,面對“戊戌政變”你是隨康有為、梁啟超一同逃往國外,還是留下來和頑固派斗爭到底?哪種選擇是明智的?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小組間很快展開了辯論。學生很自然地站在這三個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結合歷史設身處地地考慮一番,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長遠打算和短期效應、茍且偷生、個人奮斗和以死喚起民眾共同奮斗的天平上掂量,從而不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擇理由,更能夠使學生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獲取新的認識。

2、巧設開放的氣氛使師生平等互動。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提出教師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很難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學”的課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樣的課堂是無效的!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平等互動中交流溝通,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和提高課堂效率。歷史學科需要互動,依靠互動課堂教學資源得以整合、教學環境得以優化、教學凝聚力得以增強、教學質量得以提升。這種互動是一種“靈動”,是課堂的生命力。這種“靈動”,要求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重心下移,營造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通過課堂問答和課堂討論的方式來實現。

比如講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我設置問題討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曾經有過怎樣的發展?你能看出和鄧小平理論的聯系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所走的正確的道路吧!學生接到指令,開始自由討論。教師傾聽、啟發、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見解時,教師對每位同學的發言作鼓勵性點評,讓他們獲得探討的快樂。最后學生討論的結果是:秋收起義時關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后來,取得長征偉大勝利,推翻三座大山贏得新中國,進行,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過的正確道路。我點撥:這就是思想!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而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至于二者之間的聯系,學生很容易知道是從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正確的路。師生間的這種平等互動使問題在很輕松的氛圍中解答了。

四、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作為歷史課程資源之一的多媒體網絡資源,以其信息量大、傳輸快、音畫兼備、形象直觀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采用。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以處理一些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創設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維過程等。目前它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積極推廣的教學形式和課程資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師在利用這一課程資源的問題上存在著誤區,部分歷史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網絡大有代替常規教學成為課堂中心之勢。我認為,現代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資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課程資源現代化了就是教學現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動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體網絡資源只能是課程資源中的一種,不能從根本上取代教師的地位。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采用適當的多媒體網絡資源,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為了追求課程資源的豐富、新奇而忽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果從頭到尾演繹網絡資源的話,很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另外,媒體利用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于師生互動,教師的精講、點撥以及學生的討論都會被多媒體的連續演示擠掉,教師沒有時間搜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學生也來不及對知識內容作出深入細致的思考,也就是說,教師引導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的機會被多媒體剝奪了。這樣一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無法實現了。

總之,歷史課堂效率的高低,既取決于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也取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和發揮,取決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喚醒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參與,并學會參與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瑞: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次嘗試《歷史教學》2005(12)

[2]施德明、劉燕華編著:激發潛能----中小學生學用心理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

[論文關鍵詞]課堂有效性策略

[論文摘要]歷史課堂的生命力取決于課堂的“有效教學”,只有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才能真正實行有效教學,實現有效教學有如下幾方面策略:一、激發學生興趣;二、創造教學情境;三、選擇教學方法;四、合理利用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