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結構性原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5 10:54:00

導語:歷史教學結構性原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結構性原則分析論文

一、站在整體與結構的高度把握和處理教材

由于歷史教材是結構化的,因此無論是教還是學,站在歷史學科結構和章節結構的高度,用結構的觀點把握教材,用結構化的方法處理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歷史學科的結構性和整體性是教學內容的主導,是教師把握和理解教材的指導方向,是教師教學中必須滲透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對歷史學科教學的整體性與結構性的把握和處理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為深遠的是將反映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分析能力。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點也體現在歷史教師的著眼點應該更高,眼光應該更長遠。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見樹木,更見森林;見森林,才見樹木”的情境中學習歷史,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和把握歷史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例一:在學習現行高二的世界近現代史時,教師必須要對其結構有個清晰的認識,近年來,在史學界大多贊成以生產力的發展來評價歷史,為此,教師在把握教材時必須要掌握以生產力為標準的幾個歷史時期:㈠14、15世紀——17世紀,資本主義前時期(簡單協作);㈡17世紀——19世紀初,手工工場時代;㈢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蒸汽時代;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電氣時代。

二、提高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清晰性、穩定性、可辨別性

在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他原有認知結構中能夠吸收、固定新觀念的上位觀念,并努力使這個觀念具有清晰性、穩定性、可辨別性。因為這個起固定作用的上位觀念的清晰性、穩定性、可辨別性越強,學生學習新觀念就越容易,也越易于保存。教師要想使學生對原有知識的記憶能力更久、更清晰,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注意方法,如何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率是所有教師一直所追求和探討的問題。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適時、適當的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現有知識進行對比,找出其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經過不斷地對比,培養學生有意識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由記憶單個的歷史事件到有相同特征的歷史事件,使學生由死記硬背到有思維的記憶。

例二:在學習辛亥革命時,由于它也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因此可以指導學生與相聯系。引導學生回憶時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和百日維新頒布的內容有不同之處,看出他們的實際行動比宣言退步,分析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妥協性、軟弱性,它也是失敗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中同樣作為資產階級的革命派雖然在武昌起義之初取得勝利,但是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引導學生對他們進行對比,也正是由于資產階級自身局限性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注定在當時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要及時歸納、總結,增強學生認知結構的整體性和結構性

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結構具有整體性和概括性,并且整體性和概括性越強,就越有利于學習的保持和遷移。但實踐表明,不少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是零碎的、分散的、彼此孤立的。因此教師應及時組織、引導學生對前面所學的知識、規律進行歸納、整理,尋找其內在統一性和規律性,促進學生認知結構整體性、概括性和結構水平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性不間斷地指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以培養學生的概括、分析、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從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自主地利用已有知識加以提煉,形成歷史知識的結構性。從整體和結構的高度出發去記憶歷史知識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為清晰、條理更加清楚,對教材的把握更為到位。

例三:在學習新中國的成立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面臨危難時誕生,它為挽救中國而堅持不懈地斗爭,并最終取得勝利。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在此之前中國曾有以下幾個階層為挽救中國而進行抗爭:㈠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㈡地主階級(洋務運動);㈢資產階級(、辛亥革命),但他們最終都失敗了,惟有無產階級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最終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四、從結構入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歷史結構具有豐富性和層次性。歷史問題的結構決定解決問題的歷史思想與歷史方法,結構蘊涵著方法,結構提示著方法。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可用結構分析法來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為歷史問題的解決、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開辟新的道路,提供新的武器。知識的結構性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學習的內容,針對具體內容還需要從結構入手,從結構中以原有的知識導引、分析、解決現有的問題。

例四: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從性質上分析出它也是列強發動的一次侵華戰爭。從戰爭的性質的相同,找出與其可對比的戰爭進行比較。如甲午戰爭與鴉片戰爭的異同點,由于他們都是屬于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那么,教師可以輕而易舉地引導學生分析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是什么?學生也可以得出戰爭的結果——《馬關條約》的簽定使日本進一步打開了中國市場,從中國掠奪了更多財富,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從而也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從中也可以使學生分析出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特點——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財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歷史教學結構性原則的運用可以使歷史知識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一個知識系統,學生每學完一個知識點之后都應該把它溶入到一個整體之中,讓學生自己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歷史并不是無味的記憶,他們相互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使學生能夠以“點”看“面”,以“面”概“點”。其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它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以建構歷史認知結構為中心的整體認識觀,促進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知識、方法和觀念,進而有效地克服肢解歷史知識和方法的現象。

二、它提醒我們,發現式學習和開放性教學應該有一個“度”,不能走極端。無數的教學案例證明:學生的學習不可能是不著邊際的發現學習,“無結構教學”、極端的“開放性教學、開放課堂、自由學習法”并沒有提高教學質量,反而導致了教學質量的下降。

三、它有助于克服學生只注意知識的增長,把單個的知識點作為學習重點的傾向,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整體意識和結構意識。

四、把學生的認知眼光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也使學生以已有知識為基礎,向未知的歷史規律遷移,洞察的傾向增大,因此有助于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和效益。

參考書目: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吳立崗《現代教學論基礎》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瀾《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摘要]歷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歷史認知結構出發設計和組織教學,以完善和發展學生原有歷史認知結構為目的。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和把握歷史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發展全程,同時努力提高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穩定性與清晰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歷史教學;結構;結構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