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歷史和社會學業評估系統的有效性建立

時間:2022-04-22 05:02:00

導語:淺議歷史和社會學業評估系統的有效性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歷史和社會學業評估系統的有效性建立

內容摘要:學業評價是對學生學業的一種檢測過程。基于傳統學業評價體系的單薄和現行學業評價體系的雜亂,作為《歷史社會》學科的教師很有必要從學業評價內容、主體、方式、階段等方面建設行之有效的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體系,真正提高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體系的實效性,充分展示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的價值。

關鍵詞:學業評價;有效性;體系建設

學業評價是指通過相關的學生學業方面的信息資料,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學習潛能的全面真實地評價的一種過程。傳統的學業評價是單一的、片面的、帶有功利性的教育評價方式,往往以一次考試定終身,一張試卷定優劣,“應試”成分非常濃厚,學業評價體系非常單薄。新課程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育靜態的、功利性的學業評價觀,樹立動態的、發展性的學業評價觀,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的學業評價體系。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要求“評價從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結論轉變為注重個性化的思維過程,從單純的紙筆測試轉變為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但是,在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的許多教師并沒有真正把握好新課程理念下的學業評價的尺度,過分重視學業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過分追求了學業評價的參與面、學業評價方式方法的齊全,舍本逐末,卻沒有在學業評價體系的質上做文章,使學業評價過“濫”、過“假”、過“露”,導致學業評價的天平“過重”后失衡,也使得現行的學業評價體系顯得雜亂而無序,華而無實。

因此,針對傳統單薄的學業評價體系和現行雜亂的學業評價體系,作為《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師很有必要重構、優化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體系的作用,真正提高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體系的實效性,讓學業評價多一點“價值”、多一點“實惠”。

一、學業評價內容要體現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即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課程目標,這“三維”是有機的統一體,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過程與方法是實現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載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對以上兩維目標的優化與升華。從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的角度來講,知識與技能立足于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立足于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立足于讓學生樂學。如此,從學業評價內容方面分析,學業評價就是要讓學生達到學會、會學、樂學的三者的有機統一。教師在學業評價內容的設計上要牢牢把握好“三維目標”有機統一的關系,三者均要兼顧,不可重此輕彼。為此,筆者在評價內容方面設計了以下能體現“三維目標”的學業評價記錄表:

評價內容好一般需努力

知識與技能的體現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個體對知識的體驗與感受

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知識、主動學習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的體現參與學習的程度、合作交流意識與情感態度

學業過程的思想深刻性、主動性和自主性

個人體驗能力、質疑能力、反思能力

學業上的分析、探究、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學業的積極情感體驗

能認真科學地對待學業

積極的學習態度

正確的價值取向

像麗水市2006年初中畢業、升學考試學業評價第Ⅱ卷24題所設計的3個學業評價內容:⑴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始于哪一歷史事件?⑵材料反映了兩岸同胞怎樣的共同心聲?⑶臺灣被割讓到光復這段歷史對我們有什么啟示?這個試題的三個評價內容在設計上非常有梯度地、非常完美地體現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二、學業評價主體要多元化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中指出:“評價的主體應從單向轉為多元。”學業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學生個人,也可以是同學、小組伙伴、教師、家長和社區人員,將學業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并且這些主體能參與到任何一次的學業評價當中,這更有利于學業評價的客觀、全面。這里把學生作為學業評價的主體,實質上也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即以學生為主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其他的學業評價主體的介入,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體現學業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對歷史與社會的學業評價可以設計以下表格:

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區評價

學業能力基礎知識與技能

實踐能力

綜合學習

學業

表現認真思考積極發言

作業按時完成及時訂正

樂意和同學合作善于交流

喜歡參加實踐活動

三、學業評價方式方法要多樣化

歷史與社會課程注重知識的綜合、學生的參與和社會意識的形成,而且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是多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避免用單一標準的方法測評學生的學業,應采用多種學業評價方式來客觀公正地評估學生的學業表現。

1、傳統的學業評價方法――紙筆測試――仍要保留。這種傳統的學業評價方法對評價學生學業在知識記憶,如概念、時間、地點、文獻內容等方面特別有效,能迅速發現學生對學業的掌握鞏固情況。在紙筆測試過程中,所設計的測試內容要充分體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知識與操作相結合,知識與方法相結合,既能注重知識的學習,也能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思想的教育。我們的期終學業測試、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往往采用這種傳統的學業評價方式。當然,一個課時、一個單元、一個階段也可以適當地采用這種傳統的學業評價方式。

2、運用觀察記錄法。教師要對學生學業作出有效性的評價,就必須依據觀察和記錄所獲得的材料。觀察與記錄的內容可以有這些:預習情況、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檢測結果、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學習方向、學習目標等等。比如,對于學生的作業情況,我們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張觀察記錄卡:

作業類型作業總數獲優次數獲良次數所用時間

課堂練習

課外作業

自編練習

為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教師也可以設計家長觀察記錄卡:

會不會

向家長談論歷史與社會學科及任教的老師

能看些與歷史社會有關的書刊、節目

會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3、介入成長檔案袋學業評價方法。檔案袋評價(portfolioassessment)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美國教育實踐中涌現出的學業評價方式,這是一種目前世界上比較流行的新型學業評價方法,是一種用代表性事實來反映學生學業情況的質的學業評價方法,不僅體現過程評價思想,也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成長檔案袋對于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來說主要是學科性的,同時也可以是展示型的或是評估型的。學生成長檔案袋內裝的應是能反映學生學業方面的各項材料。如:學習目標,一次做得非常棒的作業,有明顯進步的課堂或單元檢測,自行搜集來的相關資料或文獻內容,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情況及相關調查報告,時政小論文,學生的自評,錯題集,一件歷史小教具小制作,關于當前事件的最佳評論,學習方面獲得的表揚或參加活動書面材料及表彰證書的影印件,還可以放入自己、家長、教師認為要以反映學生歷史與社會學科能力的有關材料等等。

歷史與社會的學業評價方法很多,除了以上三種外,還有調查訪問法、談話法、評議討論法、項目評價法等等。但各種評價方法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學業評價方法,或能多種評價方法綜合運用,創造出更適合學生成長的行之有效的學業評價方式。

四、學業評價要貫穿于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

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所說明的評價建議,歷史與社會的學業評價應“從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轉為終結性、過程性和發展性并重”的評價模式,要注重階段評價和整體評價、形成評價和終結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三結合,使學業評價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各個不同階段。只有關注過程,關注各個學習階段,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學業評價的目的、范圍、方法都可以有所不同。比如,課前預習評價,可以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進行;課堂的評價,可以從紀律表現、注意力、角色扮演、參與活動、合作交流、學業效果等角度進行評價;課后學業評價,我們可以通過下表進行:

評價內容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級

作業完成情況

收集資料情況

學習文獻情況

知識鞏固情況

至于學期期末所進行的綜合性學業評價,應是各階段性評價和期末終結性評價的融合,而不應該只看到期末的學業水平檢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業評價體系,

強調學業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又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潛能。歷史

與社會這門綜合課程的學業評價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知

識和技能作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這就要求教師能從學業評價內容、主體、方式、階段等方面建設行之有效的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體系,從而真正發揮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的實質性作用,凸顯歷史與社會學業評價體系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①《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②《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嚴育洪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③《新課程教學設計.歷史與社會》金鑫王淑萍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