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袁世凱與清末軍事改革

時間:2022-05-16 05:09:00

導語:詮釋袁世凱與清末軍事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袁世凱與清末軍事改革

十九世紀中后期,隨著西方殖民者的侵入,清王朝軍隊節節失利,使之喪失了許多國家利益。“庚子之變”以后,民族危機和晚清政府的統治危機日趨嚴重。為適應日益高漲的軍事、政治斗爭的需要,清王朝軍隊開始了強弱興替的演化過程,其軍制變化呈現出由封建化逐漸向近代化演變的趨勢。而在這場變革中,獲益最大且有成效的當屬北洋軍閥的頭目——袁世凱。他一手編練創建的北洋新軍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軍閥武裝,在歷史上起著反動作用,但是,這并不能否認袁世凱軍事改革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應有的地位。

袁世凱認為,清王朝原有軍隊腐化,不具備國家機器的職能。他說:中國軍政廢弛,匪伊朝夕,其弊端之尤著者,在于營制不一、操法不齊、器械參差、號令歧異。為將者不習謀略,為兵者半屬惰游,平時而心志不相孚,臨陣而臂指不相使。聚同烏合,散同瓦解。而當時清軍的狀況是:

一、原有軍隊腐化,形同虛設

八旗是清入關前原有的軍隊,始建于滿洲戶口編制上,是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但是入關后迅速腐敗,1673年三藩事件發生時,八旗幾乎不能打仗。清軍入關后,新招募的漢人軍隊——綠營在平三藩的過程中取代了八旗,處于沖鋒陷陣的地位,但不久也沒落了。

雍正八年以后,開始招募鄉軍和防軍,綠營形同虛設,到鴉片戰爭時,已經“兵不見將,將不見兵”,紛擾滋事,全無紀律。八旗、綠營的蛻化,是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武裝力量在當權后的優越條件下必然走向衰落的一種現象,他們既不能對外御辱,也無力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于是清政府不得不依賴漢族地主武裝——湘軍、淮軍。

雖然湘軍、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以及維護清廷統治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本身的缺點卻給了他們致命的打擊。《光緒政要》中關于清朝的軍事作如下描述:“軍需如故;勇額日缺,上浮開,下折扣,百弊叢生”,“各營員皆以鉆謀為能事,不以韜矜為實政,是兵官先不知戰,安望教民以戰”,“同屬一軍,而此營與彼營之器不同,前膛后膛,但期備數,德制奧制,并作一家”,“攻守之法,又沿舊習,湘楚各軍,尚有以大旗刀矛為戰具者”。這是清軍的如實寫照。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清軍既不能御辱于外,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更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改革勢在必行。

二、外患促使國內有識之士覺醒,練兵呼聲日高

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北,朝野震動,中國傳統軍事制度和軍事思想受到嚴重的沖擊和挑戰。

清廷曾經提出了一些加強國防的設想,要求沿海各省制造精良耐用的戰船火炮,加強海防。但是清王朝卻并沒有采取什么重要措施,也拒絕學習外國先進技術,軍事改革只是空談而已。

光緒二十一年的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驟起,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一步加深。戰爭的失敗,賣國條約的簽訂,完全暴露了清政府及李鴻章集團過去所辦軍備的腐朽性和中國海軍陸軍的不堪一擊,朝野上下得出“湘淮窳敝不可用”的結論。同時,戰爭的失敗也給中華民族以極大的刺激,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正如梁啟超所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戰后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提出了眾多的挽救民族危亡、要求變法的政治改革方案,而在眾多方案中,改革軍事、練兵自強則是共同的,創建一支新式軍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同時中外臣工也條陳時務,主張采用西法,創練新軍。

此間,最為活躍的就是袁世凱。

綜觀袁世凱的軍事改革,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軍隊編制由單一制向多兵種協同作戰轉變。袁世凱從士兵的選募著手,嚴格挑選,以保證軍隊質量,并采用新式武器。新軍一改湘軍、淮軍以營為單位的單一作戰體系,在營的基礎上仿照西方軍隊,內設軍、鎮、協、標、營、隊、排、棚,層層節制;在兵種上,除步兵外,還有炮隊、馬隊、工程、輜重等,多種兵協同作戰,大大提高了戰斗力。

2、世兵制向義務兵制過渡。清初八旗兵、綠營兵都有兵藉,世代相襲,是世襲兵制。湘軍開始,改暫兵制,袁世凱軍隊也是如此,并充分發揮其效能。暫兵制的長處就是軍隊能隨時在整個社會范圍內挑選素質優異的人員入伍,可以不斷吸收社會有生力量,軍隊時刻處在生生不息的運動發展狀態,這對于保持軍隊旺盛的士氣、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大有益處。袁世凱還在原來常備兵的基礎上增設了續備兵、后備兵制,這就保證了兵源,避免了烏合之眾,這也是后來義務兵役制的開端。同時,在軍官的選拔方面,摒棄了軍官出自行伍的舊制,廢除武舉而采用了新式的武備學堂培養將官,且在軍官中實行優勝劣汰,保證了軍官隊伍的年輕化。

3、改善軍隊的后備后勤體制:新軍有糧油局、軍械局、軍醫局。1906年,陸軍部隊全國后勤編制作出具體規定,中國軍隊近代后勤體制日臻完善,這樣,就使封建化軍隊開始向近代化軍隊過渡。而這期間,袁世凱的軍隊可謂是遙遙領先。他的裝備早已從刀矛箭斧等冷兵器和舊式火器向新式槍炮過渡;軍隊也采用新式訓練法,并且執行徹底,還建立了近代軍事學校,聘請洋員教習。

不可否認,袁世凱的軍事改革,代表了清王朝統治者的利益,即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他,而是應該用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來進行判斷。我們可以說,袁世凱的軍事改革是進步的,特別是他在軍事改革中提倡的興學育才的主張,對于人才的培養和重視以及建立新式近代化的中國軍事制度,都對當時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軍事近代化過程中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們要正視他的功績和不足,正確認識中國軍事的近代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