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小組討論有效性透析

時間:2022-05-29 04:31:00

導語:歷史教學小組討論有效性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小組討論有效性透析

歷史教學中的小組討論法是以小組為組織形式,借助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討論的過程重在交流與合作,以彌補個體在思維、精力、時間和學習方式上的局限性,發揮集體的力量。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歷史教學中小組討論存在的問題

筆者經過大量調研后發現,小組討論在歷史教學中雖然應用得非常普遍,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1.流于形式。許多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小組討論的真正內涵和功能,他們認為使用小組討論就是趕時髦,尤其在上公開課時,為了取得熱熱鬧鬧的效果,小組討論更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似乎沒有小組討論就算不上一節成功的課。至于所設任務是否有討論的必要,話題是否過于簡單或偏大,他們好像并不關注。其實,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組討論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并不是萬能的,用得恰當方能有效。

2.疏于管理。有些教師將討論任務布置下去后,就做起了甩手掌柜,而不去關注小組學生是否都積極參與或有明確分工。不去想:是容忍大家都面面相覷?抑或是一人獨霸天下,他人只作壁上觀?即使看似熱鬧非凡的小組,其討論都與主題有關,還是在閑聊?如果任務布置下去以后就放羊,小組討論的質量就無法得到保障,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會成為空談。

3.評價不當。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討論”結束后,教師關心的往往是“討論問題”的結果和答案,以此來評價學生學習的質量,卻很少關注學生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對小組討論的過程進行評價。應該說,我們設計小組討論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養和訓練學生,使他們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形成能力,提高素質。特別是我們現在推行的“問題解決”,更需要學生在討論中發現問題。這就需要不斷地改善小組討論的評價質量。

二、小組討論在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探討

1.成員的有效組合和分工是小組討論有效開展的前提要讓小組討論法成為教學的常態,充分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有效的分組是基礎,是小組討論能夠成功的前提。一般而言,可以根據研究內容和學生學習興趣去自由組織討論小組。小組一般采用同質和異質相結合的分組原則。組內異質即要注意小組成員之間的層次搭配、性別協調和性格互補,這就為小組成員內部互助互補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就要確保各個小組之間的能力相當,這為各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為了保障小組的分工有效,教師平時要多研究觀察學生,在學期開學不久就應該把小組成員搭配好,并固定下來,使小組成員擁有共同的期望和目標,也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轉變為小組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為了充分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小組成員內部應該有明確的分工、如小組長、記錄員、首席匯報人、第二匯報人,要求大家各司其職,并定期輪流呼喚角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討論中發揮作用,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體驗和鍛煉。

2.精心設題是小組討論有效開展的關鍵小組討論法都是圍繞某一中心問題而進行,討論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師也正是通過問題的預設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討論問題的設計是小組討論的關鍵因素,也是討論成功實施的前提。問題的設置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努力體現合理性、趣味性和現實性。在歷史教學中,小組討論的課題必須是依據教材中的知識點,是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并有利于將其擴展;其次,設置的課題必須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才有興趣討論下去;再次,問題不能天馬行空,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性。為了確保問題設置的有效性,教師在組織課題研究前,要科學安排調查內容和研究對象。在講到七年級上冊《秦帝國的興亡》一課時,根據事先的了解,知道學生剛剛看過電影《鴻門宴》,都在討論電影的有關情節,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的話題:如果項羽采納了范增的意見,殺了劉邦,結果會是怎樣?歷史是否會有所不同?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就在學生中炸了鍋。各個小組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通過討論和最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白歷史人物也能加快或阻礙歷史進程這一事實,對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3.教師的合理引導是小組討論成功的保障古人云:“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百煉成鋼。”我以為,“誘”在這里體現的就是教師引領、指導的作用。當學生討論問題找不到切入點的時候,教師及時參與,做適當的指導,能幫助學生較快地找到切入點,不讓小組討論放任自流。教師在學生討論時應該巡回在各個小組之間,擔負起指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隨時提供必要的點撥和疏導,指導學生變“聽講”為“傾聽”,變“說話”為“交談”,將討論引向深入。如我在講九年級上《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火》一課時,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會發生嗎?我首先肯定他敢于大膽設疑的精神。因為這個問題涉及歷史的本質屬性,我就引導學生抽絲剝繭、層層分析,從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競爭和擴張等多方面因素去思考。

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發現,原來一戰的爆發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從而認識到一戰發生的必然性,真正做到了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