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透析
時間:2022-05-29 05:22:00
導語:歷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華民族作為這個東方國家的主人,在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創造了超過5千年的燦爛文明。盡管這個民族幾千年來不斷的經歷著興衰,受過重大的挫折,盡管近代以來曾飽受外族的侵擾,內部的矛盾與戰爭也曾使中華民族身負重難,然而,這個民族始終有著一種較強的力量使得她能沖破種種磨難,以更新更強的狀態發展起來。是一種什么力量支持著這個民族在一直不斷的發展壯大呢?那便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1994年8月23日,《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其目的是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并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歷史教學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修課,在此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歷史教學與愛國主義
自中華民族形成之時起,一直到今天,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主要涵蓋了愛國主義、勤勞勇敢、團結統一、勇往直前、愛好和平、勤儉節約、自強不息等內容,而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團結全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國家作為最大的社會集團,其內部有著階層、階級、民族、種族等各種利益的團體。“愛國”這種樸素而自然的情感,可以使得各種社會集團在紛爭中找到共同點、結合點。因為愛國主義使得中華民族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使得我們這個優秀而偉大的民族有了更強的責任感以及超強的整體統一感。歷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它在培養和塑造學生具備良好的品德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用。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學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培養的素材。以中國史為例,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五四愛國運動、抗日戰爭等無不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鮮明素材。“歷史學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同時,歷史教學擔負著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樹立民族的自新心和自信心,具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以及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1]鑒于歷史教育的功能的影響和作用,世界各國都重視其對國民愛國主義的培養。如美國,“二戰結束后的50年代,根據世界形勢及美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美國一些州的社會學科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以社會自由為宗旨,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從對全人類社會問題和需要的高度來理解社會歷史的變遷,并提高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到90年代,美國對歷史教育這一問題進一步作了探討。1994年發表的《全國歷史教學標準》在美國引發了一場爭論。辯論突出了‘美國孩子究竟應該學習什么樣的歷史’這一問題,是突出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國家的理解呢?還是突出國家領導人和統治階級的不公正、失敗和虛偽?”[2]無獨有偶,日本在大中正時期使用的《普通小學日本歷史卷一》中,關于日本皇帝祖先的歷史,是以神話為基礎寫成的。“天照大神是天后陛下高祖,甚威乎德生極而廣……”。可見日本為達到所謂“國體”觀念,培養國民思想的目的,要求“歷史教育能起到培養國民意識和愛國心的效果”,已是日本教育界的一種普遍認識。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其不同的內涵。現階段,隨著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要隨著時代特征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
二、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國家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所學校,特別是中學,在歷史學科中對中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是為了培養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將這種情感進一步升華成為未來建設國家的精神原動力。然而,現在許多學校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味追求高升學率,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所以才會使得“六九圣戰”這一類型的事件時有發生。“六九圣戰”的起因是2010年5月30號上海文化中心韓國館發生的“踩踏事故”,是2010年中國網絡文化沖突的大事。事發后的2010年6月9日,中國各大網絡社區聯合狙擊韓國的一個偶像組合。這一事件發生后,許多中國的粉絲很不滿,通過各種方式詆毀中國文化。透過這一事件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在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方面,中國和美國在重視程度上就有著很大的差異,下面我們看一下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每個人的幼兒教育階段就已經開始進行了,而中小學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更是多種多樣,方式也各有不同,不僅存在于學校學科教育中,它還廣泛地滲透在社會實踐教育中,其中包括:開設公民學、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充分利用國旗教育、節日慶典教育、廣泛建立教育基地、游樂活動的滲透教育、總統的演說辭教育、大眾傳媒的宣傳教育。由此可見,美國的教育體制對中小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十分重視。中國雖然也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但在一味追求高升學率的今天,很多學校都已經忽視了愛國主義教育。中學時代是人的生理、心理發生重大變化的階段,是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關鍵的時期。“加強對當代中國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緊跟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而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學科,也是中學愛國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責無旁貸的,也是必須的。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賴以存在、發展的情感紐帶與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歷史教學應發揮其學科特點,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平臺。”
三、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以改變目前現狀呢?對此,我們可通過以下途徑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課堂教育
現階段我國中學歷史教學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講述為主。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手段在歷史教學中已廣泛使用,并在課堂教學中較傳統教學方法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優勢。
(1)課堂講述。前面說過,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教師在講述某一個知識的時候,應該把愛國主義這一理念貫穿于所講知識點中,如在講述“五四愛國運動”這一知識點的時候,通過分析的背景,講述它的過程,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近代中國人民徹底的,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讓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教師通過生動的講述,讓學生知道“”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所提出的“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它所進行的反帝反封斗爭,是中華民族的一大覺醒”讓學生弘揚五四傳統,把五四精神注入到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從而升華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2)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的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我們可以在課堂講解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再現歷史場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并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如講《抗日戰爭》這一章節時可播放有關抗戰的電影片段及人物照片資料,如電影《狼崖山五壯士》、《臺兒莊戰役》、《地道戰》等,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與民族英雄同喜共悲,在激烈的氣氛中于心靈深處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強烈感染。
2.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
(1)校內教育。校內教育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更直觀地體驗愛國主義情感。校內教育要求教師具備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校內教育的形式是多樣的,如舉辦愛國主義歷史人物的故事講述比賽、愛國主義詩歌朗誦比賽、舉辦愛國主義題材的黑板報、演講會、討論會等等。也可以在中學里利用歷史節日的時候開展一系列的專題教育,例如在每年的五四青年節,進行以《弘揚“五四”精神》的專題歷史講座;每年的“一二•九”紀念日,我們可以進行以《弘揚“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精神》為題的歷史講座。同時,在中學應該嚴格執行升旗制度。五星紅旗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是我們祖國的象征和標志,國旗的旗面顏色是鮮紅色,象征革命。國旗上大的那顆五角星代表了中國共產黨,4顆五角星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4顆小五角星的一角正對著大五角星的中心點,這樣的位置關系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5顆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表示中華民族是黃種人。堅持執行升旗制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校外教育。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清時期的思想家龔自珍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外教育就是把學生從書本引向實踐。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歷史古跡等。教師再引導學生寫心得體會、思想感受等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并弘揚革命先烈的民族精神和斗志。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對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其立足國情,立志報效祖國,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和國家富強而努力,使他們成為合格的公民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偉大而長期的工程,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是光榮的任務。愛國主義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對中學生愛國主義的培養。
- 上一篇:區對基層民政組織意見
- 下一篇:司法部門人民調解工作獎勵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