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的層次性

時間:2022-07-25 11:02:47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的層次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教學的層次性

如何根據各段學生的實際,確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減少教學的無效性?筆者想就此結合自身的思考和實踐談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漁

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初中社會學科長期以來都是被視作副科,導致高一學生歷史知識普遍欠缺,更甭說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方法了,教師如果忽視學生的這種認知水平,過分看重講課的完整性、透徹性,雖然可能講得頭頭是道,但學生常常會啟而不發,這必然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所以對于高一教師來說,“傳道授業”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漁”、“燃之以火”更為重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要貫穿學法指導,告訴學生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閱讀教材,如何記憶,如何分析、比較,如何評價等等;同時既要重視自己教的感覺,也要關心學生學的感覺,多想想我這樣教學生會不會喜歡,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經從“便教”向“利學”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作為教材的傳授者,是不是同樣應該想想“科學”的問題?更何況高一學生面對的是會考,會考是水平考試,根本沒有必要對教材作過多的展開分析。以洋務運動為例,高一學生只要能了解洋務運動的目的、主要內容、結果及其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問題,不妨留給高三的教師和學生。高一教師應該在如何傳授這些知識的方法途徑上多動些腦子,努力使學生學得扎實而又輕松些。記得有位幼兒教師曾經說過,對于幼兒來講。培養他學習漢字的興趣遠比讓他認字來得重要。幼兒識字畢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識字的興趣,以后他必定能學到更多的字。我想學歷史也是這樣,只要有了學習的興趣,高一學生即使積累的歷史知識不多,慢慢地自然會因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開拓思維

高二學的是世界近現代史,教材內容遠比中國近現代史難懂,而且作為文科班的學生,大部分對學好歷史已經有一種理性的需要,這就決定了高二教學必然有別于高一。教師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識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講清講透,把教材章節之間、子目之間的隱性聯系揭示出來。以上冊第二章為例,教材著重介紹了17-18世紀的西方世界和東方世界,這一時期的西方世界正處在手工工場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政治領域出現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和封建國家的改革,在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在對外關系領域出現了殖民擴張和爭奪的第一次高潮,所有這一切又反過來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期的東方世界,無論中國、日本、朝鮮還是印度,封建統治日益強化,并且日益閉關自守,東方世界已明顯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逐漸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思維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個問題,教師都要告訴學生可以從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試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思路、方法去解決。以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影響、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對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影響以及對亞非拉國家的影響等角度來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工業革命是一次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生產關系上的重大變革,同時也是東西方關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等到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要求學生舉一反三,從同樣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重塑教材,搭建結構

歷史教學的重構,主要體現在“寬度、高度、層次”這幾個方面。所謂“寬度”,主要是指復習的廣度。高三復習要避免囿于教材,就事論事,注重學科內、學科間知識以及學科知識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比較,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如對“抗美援朝戰爭影響”的認識,要把散見于各本教材各個章節的知識串起來,綜合認識這場戰爭對美國、對日本、對中國、對朝鮮、對臺灣、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辯證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熏陶了學生的全局觀是非觀。所謂“高度”,主要是指復習的高度。高三復習如何體現高度?一是教學中要注意理論滲透,如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角度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二是注意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大背景下來考察,如對中國閉關自守政策失敗必然性的認識,對洋務運動客觀進步性和本質落后性的認識等。三是注重概括階段特征,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現象,獲得綱舉目張的效果;同時逐步形成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到歷史長河中去考察的習慣。所謂“活”,主要是指復習的活度,激勵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對“洋務運動”一節的復習,可以讓學生思考解決這些問題:1、洋務派創辦的軍事、民用工業有何特點?2、結合地理知識分析洋務企業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3、比較洋務派與抵抗派、早期維新派的主張。4、日本為什么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從而抓住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機遇,而中國通過洋務運動卻沒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最終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機遇?5、洋務運動對以后的維新運動、“新政”有何影響?

總之,任何一個年段的教學都必須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來決定教學目標,安排各段教學內容的深淺。只有這樣,我們的各段教學才能做到既有針對性,又有層次性,最終實現層層推進,逐步提高。當然,實現這樣的目標既需要教學第一線老師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命題工作者和學校領導達成共識,如果試題、評價沒有年段層次性,又怎能保證教學的層次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