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材插圖選擇的建議
時間:2022-08-13 04:27:58
導語:歷史教材插圖選擇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上曾出現過這樣一條熱帖:“高中的歷史課本,秦始皇、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原來全是同一個人!有圖有真相!囧!”。此帖廣為流傳,引起不少人關注。后有辟謠,并列出了圖片的出處,據了解,這些畫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圖會》(又名為《三才圖說》),是明朝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書成于明萬歷年間,至今已近400年。筆者查閱了《三才圖會》,分別找到了上述人物的畫像,對比之后可看出,網絡上的插圖為了追求效果,對五個人的畫像均作了改動,把五人的胡子都改成了絡腮胡,不過看衣著打扮,五個人還真是相似,看來《三才圖會》的作者偷了懶。顯然此事有炒作嫌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話題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作為歷史教師,筆者卻不敢輕易忘卻。歷史是一門形式活潑、但本質嚴謹的學科。深入反思,歷史教材中大部分插圖運用得恰到好處,但也有部分插圖使用有失慎重。下面就以華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談談歷史教材中插圖選擇應遵循的幾點原則。
一插圖數量、類型應均衡一般情況下,歷史教材中的插圖分為四大類。第一類為歷史文物圖,包括文物本身、復原模型;第二類為歷史人物圖,照片、畫像;第三類為史事情節圖,包括照片、名家畫作、民間漫畫、想象圖;第四類為歷史地圖。在教材中,四類插圖所占比例應合理,每課選擇插圖數量亦應合理。這四類插圖的史料價值、助學價值各不相同。歷史文物圖史料價值較高,并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事物與人物產生感性認識,有一定的助學價值;史事情節圖因摻雜了后人的創作,史料價值次之,但助學價值較高,更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歷史;歷史人物圖與歷史地圖也都對學生的歷史學習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筆者建議增加一定數量的概括類或關系類圖表,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課,先后出現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四位歷史人物,他們名字相似,但之間的關系教材中并未作出明確說明,學生容易產生混亂,若能把四者關系用圖表的形式列出,既簡單明了,又便于掌握。
二緊緊圍繞課文中的重點內容選取添加插圖插圖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有助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而不是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插圖選好了,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插圖選不好,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例如,“法國大革命”一節中“三個等級”漫畫圖,則十分形象地刻畫了特權等級的作威作福和第三等級的不堪負重的形象,對于學生理解法國大革命前夕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大有裨益;而“早期的西方殖民擴張”一節中的“非洲黑人被賣為奴隸后,被迫從事超強度勞動”一圖,表述的是四個黑人奴隸勞動的場景,從圖中無法看出他們從事的是超強度勞動,圖與注釋并不相符,不能深刻揭露黑人奴隸的悲慘命運和三角貿易的罪惡,該插圖沒有實現其為教學主旨服務的功能。
三所選插圖必須真實可靠并注明出處歷史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教師們有義務把真實的歷史呈現給學生,插圖必須真實可靠,要像斟酌文字一樣斟酌選擇插圖。歷史學習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辨別史料的真偽及價值更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注明出處的插圖有助于學生分辨該插圖的史料價值,并養成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的學習方法。而歷史教科書卻未完全做到這一點,部分插圖沒有任何說明。例如,“中世紀西歐社會”一節采用了6幅畫作作為插圖,但每幅插圖都只有標題,沒有出處,這就使學生無法準確判斷插圖的史料價值。即便是教科書編寫者為了有助于學生形成空間概念而自編的插圖亦應注明其為“編者想象圖”這樣。
四圖片應具有代表性且比例適中、清晰度高往往同一歷史題材,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圖像,甚至這些圖像之間還會存在著許多明顯差異,教材插圖應選擇那些認可度高的圖片。歷史人物有其特殊性。在照相機問世之前的漫長歷史長河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是通過畫家的畫筆保留下來的,且不說畫家的技藝有高低之分,卻無一例外的是畫家都有其主觀立場,喜好憎惡,這些立場與情感都會通過畫作流露表達,因此出現我們今天看到的同一歷史人物畫像不同甚至差異明顯。教科書應該選擇哪一幅作為插圖,是可以當做一個課題來研究的。另外,教材選用插圖的比例一定要適中,不可過大或過小,太大顯突兀,太小失嚴謹;圖片清晰度要高,切忌模糊不清,清晰度高也是嚴謹的一種體現。例如:“非洲與美洲古文明”一節中“15世紀中葉印加人的生活場景”一圖,場景宏大,色彩單一,畫面模糊,細節基本無法看到,用在此只是多占空間,采用的價值不大。只有比例適中、清晰明了的插圖才能發揮其教學價值。雖然在歷史教材中的插圖使用仍存在不足,但使用插圖的作用與價值是不能抹殺的。希望今后教材插圖的選擇能讓其價值最大化。
- 上一篇:農機局小金庫整治方案
- 下一篇:醫院制度建設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