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情境教學路徑和策略

時間:2022-08-13 08:22:02

導語:歷史情境教學路徑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情境教學路徑和策略

一“、情境教學”概念

歷史課堂情境教學法是指歷史教師根據歷史的過去性、復雜性、社會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歷史情境,將歷史“復原”,使那些久遠的、陌生的歷史“重現”在學生面前,以鮮明的導向烘托氣氛,營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心感其情的狀態中達到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發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覺悟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實施情境教學的依據

不久前,我在高一學生中開展了一項“談談你對中學歷史教學的看法”的調查問卷,共調查學生205人,調查結果表明,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主要有:

(1)中學歷史傳統教學劃劃、抄抄、讀讀、背背,完全以應付考試為目的;

(2)歷史傳統教學在課堂上實行滿堂灌,歷史傳統教學方法形式單一、過程乏味、內容枯燥、課堂死氣沉沉;這種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變成了只會接受知識的“奴隸”。歷史課成為“最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教育部2003年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所以,實施情境教學是適應新課改和新高考的迫切需要。

三、實施情境教學的策略

1.模擬角色情境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模擬角色情境,增強學生主體性、參與性。通過學生模擬過去歷史的片段,渲染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學史興趣。模擬角色情境的心路歷程可概括為“熟悉情境—擔當角色—理解角色—體驗角色—表現角色—產生頓悟。”例如,在執教第一次國共合作課題,指導學生創設模擬角色情境,再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同學們為了熟悉情境,主動查閱資料,研究史料,然后設計角色,編寫“劇本”。當這位同學扮演的向國民黨下達“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命令時,學生們鎖眉、握拳、悲憤、感慨,充滿了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產黨員的憤怒。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的個人能力得到了錘煉,心靈得到了震撼,潛能得到了釋放。

2.創設現場情境

傳統教學總是從書本到書本,講起課來難免會顯得抽象而呆板,不能使學生耳聞目睹。創設現場情境,可使學生如有所見,如有所感。我們對歷史遺跡、遺址、遺物進行實地觀察與調查,盡管這些遺址、遺跡、遺物因年代久遠遭到破壞而殘缺不全,但畢竟留下那個時代的特征,為我們認知和理解前人的實踐活動提供了感性材料。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情、風、物,盡量與教材相結合,努力創設現場情境教學。例如:在執教抗日戰爭中日本在中國的暴行時,帶學生來到當年的日軍龍泉縣司令部舊址實地上課。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可愛的浙江龍泉,犯下了滔天罪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日軍暴行的罪證,在日軍拷打中國人民的牢房舊址前,同學們個個都義憤填膺,痛恨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于是,我適時地布置了尋找當年見證人的任務,用鮮活的見證人的事實再一次撞擊同學們的心靈。同時,借助幻燈片、電影、電視等教學手段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件與事物,它的生動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這些教學手段以其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本來抽象的材料學起來形象生動有趣味。

3.創設問題情境

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提出與教材有關的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是激發學生認識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協調”必須要設疑,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在他們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協調,以達到“心憤憤、口悱悱”的最佳學習狀態。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例,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近代榮氏企業發展最快的是哪個時期?促進其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2)榮宗敬曾論述“實業救國杜絕侵略”的思想,你認為這種方案能成功嗎?為什么?

(3)從榮氏企業興衰歷程中,你認為影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4)探討近代民族工業的地位和作用。課堂上,學生熱烈討論甚至激烈爭論,學生探究熱情高漲。我適時進行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活起來了,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自覺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