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理性精神歷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2-05 03:24:38
導語:學生理性精神歷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理性精神的解讀
1.理性和理性精神的概念
簡單地說,理性就是人判別自己和別人行為是否合理的標準。這種標準在認識論上就是“真”與“假”,或者“對”與“錯”,在價值判斷上就是“是否有意義”。嚴格地說,理性是與感性、知覺、情感和欲望相對的能力,憑借這種能力,基本的真理被直觀地把握。[1]從上面的定義來看,理性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理性是一種超出感覺、知覺和情感的高級認知活動,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其特點是它的概括性和間接性。第二,理性是人類的專利,既是人類獨有的,因為動物沒有理性,又是人類共有的,因為正常人都有理性思維的能力,只是這種能力的大小不同而已。第三,理性既然是一種深層次的認知和思維活動,那么它就一定可以通過社會化的活動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所謂理性精神,是指建立在理性概念基礎上的一種精神文化和價值體系。[2]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核心的精神和價值(:1)追求真理。堅信外部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而且這種客觀規律具有可認識性。(2)崇尚科學。科學與理性是相通的,也是理性的一種體現。(3)實事求是。理性精神必須從實際出發,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4)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就不會有判斷、推理等理性思維。(5)積極進取。進取是一種理性的心態,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總之,理性是一種能力,一種高級的認知和思維能力,而理性精神是一種思想和精神,是在一個人理性能力不斷增強和穩定的基礎上升華而成的健康向上、追求進步的價值觀。
2.理性精神的歷史發展和現實意義
“理性”一詞來源于古希臘。希臘是西方文明的起源,而希臘文明最大的亮點就是充滿了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早在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就開始用理性的眼光觀察世界,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他們提出了“人的理性是萬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動物”等深邃思想。古希臘文化中對理性的高度張揚對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理性成為新興資產階級手中高舉的大旗,經過文藝復興的深刻洗禮,理性精神在西方世界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包含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科學認識兩方面。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對物質和金錢的過度追求使得理性走向了反面,成了囚禁人們自己的牢籠。古代中國沒有“理性”一詞,但是理性精神卻貫穿了中國歷史始終。它主要是“由儒學提供的,是一種崇尚天人合德的理性價值”[3],中國傳統觀念中的理想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而和諧的基礎就是理性精神。儒家學者所宣揚的天理倫常、中庸之道等道德規范和實踐原則就是中國傳統理性精神的主要內容,它們隨處可見于儒家典籍、文學作品甚至兒童啟蒙讀物中,并經歷代學者的發展和改造,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與西方相比,中國傳統理性更側重于人際關系的調整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而比較忽略對客觀世界的研究和認識,著名學者李澤厚稱之為“實用理性”,他曾這樣描述:中國實用理性的傳統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發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義的泛濫。它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構成了一種性格———思想模式,使中華民族獲得和承續著一種清醒冷靜而又溫情脈脈的中庸心理……[4]由此可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東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理性精神。客觀地講,這兩種理性精神談不上誰優誰劣,它們各有千秋,互相包容取長補短才是理性的態度。今天我們正在努力建設公民國家和和諧社會,而理性精神就是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精神和價值體系。
二、培育理性精神是歷史學科的重要使命
歷史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培育學生理性精神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培育理性精神也是歷史學科的重要使命,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了解歷史進程的要求
雖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有不同的理性價值和標準,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全人類都需要理性。理性精神是人類進步的基石,而理性精神正是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孕育和發展的。翻開歷史,幾乎無處不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如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驚世之語,體現了古希臘人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冷靜思考,反映了我們祖先對百姓的高度重視,等等。因此可以說,了解歷史進程本身就是培育理性精神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人們受到了理性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
2.追求歷史真相的要求
求真是人的本能,沒有真實就沒有真理。美國著名總統林肯有一句經典名言:讓人民知道真相,國家就會安全。歷史尤其需要真相。常言說,歷史教人理性。因為歷史研究必須以真實發生的事實為依據,對歷史真實的追求高于一切,篡改歷史終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正因如此,作為史學大國的中國一直堅守“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這就是理性精神的體現。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甚至是某些人的一己私利,我們經常看不到真實的歷史,得不到歷史的真相。對歷史真相的追求是我們的永恒任務,追求真相的過程就是理性精神的實踐過程。學習歷史等于時刻都在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要理性。
3.客觀認識歷史的要求
世界上沒有純客觀的歷史,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眼光相異,對同一歷史事件的看法和評價肯定會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別,但我們依然可以而且應該把客觀認識歷史作為自己的目標。《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學會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事件和現象,修訂后的新課程標準更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和事件,實際上進一步強化了這一目標。要客觀認識歷史,沒有理性的態度是不行的,例如現在很流行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但其中粗制濫造忽悠觀眾的不少,它們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把歷史人物和事件放到特定的歷史時空和具體的歷史進程中去認識,隨意拔高帝王將相的思想境界,用現代觀念編寫古代愛情故事,連語言都“現代化”了,本來嚴肅的歷史在那些蹩腳導演編劇眼中變成了兒戲,而不少觀眾卻誤認為是真正的歷史,缺乏理性,害人不淺。
三、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歷史學科里擁有培育理性的深厚土壤,歷史發展中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哲理。歷史知識中培養學生理性精神的素材比比皆是,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走向理性呢?筆者在此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基本思路和方向。
1.冷靜和耐心
學習歷史絕不是簡單記憶,而是在了解和掌握一定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正確認識歷史,逐步提高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正確認識現實,服務社會。正確認識歷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所有歷史現象都是在過去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發生的,受到歷史、時代、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局限,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形成客觀、正確的認識,必須等待,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古代有一句俗話叫“蓋棺定論”,其實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經常情況下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認識僅僅等到“蓋棺”是不夠的,因為它們在歷史上的影響、危害等很難在短時間內顯現出來。例如對鄭和下西洋的認識,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當時人只看到它的榮耀與輝煌,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后,歐洲航海家進行了開辟新航路的遠航,鄭和下西洋的局限性才逐步顯現。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教育學生冷靜和耐心,始終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充分認識到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和歷史事件的復雜性,這才是認識歷史的理性態度。
2.判斷和分析
如前所述,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背誦歷史事實,而是正確認識歷史,因此我們不能只做歷史知識的儲藏室,而是要做歷史知識的加工廠。“加工”歷史的方法很多,但準確判斷和客觀分析是最基本的。就像自然科學研究非常重視實驗和數據一樣,作為一門嚴肅的人文學科,歷史研究非常講求證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學生“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用證據說話。但是證據自己不會“說話”,學習者必須對證據進行基本的判斷和分析后才能讓它“說話”。在歷史考試中有一種常見的題型,即材料分析題,這是典型考察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認識的題型,所以廣泛流行,長盛不衰。它所體現出來的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重證據,必須論從史出,不可信口雌黃。筆者也經常給學生訓練材料分析題,并教導學生在做材料題時,一定要先判斷,正確判斷出材料講的歷史事件,然后再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內容,思考相關的問題。判斷和分析是思維能力的體現,也是理性精神的體現。
3.懷疑和批判
懷疑和批判,是指一個人對錯誤(或自己認為錯誤)的思想、行為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和駁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理,因此不能沒有懷疑和批判。一個人缺乏質疑的態度就不會有成就,一個民族缺乏批判精神就不會進步,馬克思、恩格斯就是批判地繼承人類思想文化遺產后才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學科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懷疑與批判的養分,因此我們應該培養學生一種批判的思維能力和習慣,讓學生帶著批判的精神去認識歷史,學會分析和應用歷史的能力。[5]課堂是培養學生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主陣地。筆者認為,歷史課堂應該是有“問題”的課堂,有“質疑”的課堂,要多提問,敢懷疑,能批判,不怕錯。例如學習“重慶談判”時,就有學生對教師關于“是一個不講信義的政治流氓”一說提出質疑,理由有二:一、他雖然是在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聯共抗日主張的,但是后來并未反悔,而是真的與共產黨合作抗日;二、他最終也沒有加害來重慶參加談判的。這位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獨到的見解簡直令人吃驚,這無疑是一次懷疑和批判的精彩表演。
4.包容和反思
歷史是人類對過去實踐的集體記憶,上下百萬年,縱橫八萬里。學習歷史讓人眼界開闊,心胸寬廣,而心胸寬廣的人必然是理性的人、智慧的人。做人要大氣,大氣方能成大器。而要大氣就必須懂得包容和反思,包容他人,反思自己,二者互為表里,就像硬幣的兩面。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要引導學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6]我們既要為本國本民族的燦爛文化而驕傲和自豪,也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既要充分肯定自己的偉大成就,也要不斷反思自身的缺點和不足。這就是包容與反思,即理性精神的體現。歷史上關于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并不少見,唐朝因為兼收并蓄而國力強盛,長期雄踞世界,清朝由于盲目自大而國勢日衰,最終落后挨打。盲目與自負是一種可怕的負能量,反之,包容與反思則是一種強大的正能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懂得包容,懂得反思,就會無所畏懼,不斷走向強大。哲學家弗洛姆說,人類歷史的推動力在于理性的存在。中國也不例外。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都離不開對理性的追求與堅守。[7]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理性精神的支撐,必須繼承和發揚人類優秀的理性精神成果,努力構建理性的社會,培養理性的公民。
作者:董元進單位:廈門雙十中學
- 上一篇:人性化建筑設計論文
- 下一篇:農村初中歷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