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在中職歷史教學的嘗試

時間:2022-04-29 10:45:37

導語:“翻轉課堂”在中職歷史教學的嘗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翻轉課堂”在中職歷史教學的嘗試

一、“翻轉課堂”給中職歷史課堂教學帶來的新氣象

“翻轉課堂”作為一個較新的概念,其強調在學科學習中學生的前置性學習。即其顛倒了傳統教學思路中教師先教、學生后學的這樣一個時空關系,而是將學生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以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選擇的方式,如看視頻(微課)、看資料、聽講座等方式,先自我完成知識的構建。這對于歷史教學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可以給中職歷史課堂帶來新的氣象。筆者通過對近年來的實踐的梳理,發現其至少可以做到如下三點:第一,釋放學生的歷史學習自主性。因為“翻轉課堂”賦予了學生的自主權,所以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往往能夠自主搜集學習資料,并延伸出學生關注歷史、閱讀歷史的興趣。譬如在教“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知識的時候,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不僅到網上尋找到了大量關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視頻資料,而且還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了取舍,很多學生在后來的學習中大量引用從各類視頻網站上看到的關于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如電報的發明、海底光纜的鋪設等,都成為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流的內容;更有學生指出,工業革命背后的實質就是技術的革新,因此不斷創新以生成新技術,才是國家發展的關鍵。這樣的認識都是學生自主生成的,而這也是翻轉課堂的必然結果。第二,激活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因為自主性的釋放,自然就有了學習積極性的激活,在“翻轉課堂”上,一個學習小組就某個歷史話題進行深入討論的情形是比較常見的。筆者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圍繞某個歷史知識如“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進行討論,因為有了“翻轉課堂”,學生能夠積極地發表自己在前置學習中吸納的觀點,譬如為什么不同時期會對經濟方式有不同的選擇,又有學生指出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的動力來自于社會的發展,來自于人民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這些觀點之后,還都能夠踴躍地表達出來,這與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更新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當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歷史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得到保證之后,其學習效果的另一影響要素就顯現了出來,那就是學習方式。“翻轉課堂”所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思路去選擇先學后教的學習方式(這一過程可能不為學生自己所知),許多歷史知識的構建,學生可以先通過自己的途徑掌握資料,可以先用自己的理解去加工資料,可以先形成屬于自己的歷史認識。這種認識先于教師的教,也就是說從教與學的角度來看,已經完成了一個翻轉。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通過教師提供的微課或者從網上尋找到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再度進行自我加工,以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最后,教師通過引導,將學生的認識引向最終的教學目標。

二、中職歷史課堂上引入翻轉理念產生的新變化

在筆者看來,“翻轉課堂”呈現在教師面前的可能是一種形式,而事實上更應當成為一種理念。作為一名歷史教學,筆者下意識地去關注“翻轉課堂”的形成歷史,發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在由傳統課堂向“翻轉課堂”轉變的歷史進程中,對學生的尊重尤其是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尊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然如此,在中職歷史課堂上,需要的就不僅僅是“翻轉課堂”的形式,更包括“翻轉課堂”的理念。筆者以為,在中職歷史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中職學生的天然屬性是掌握技術,歷史似乎與其沒有明顯的聯系,但筆者在歷史教學中常常提醒學生:任何一門技術的掌握都必須關注其歷史,只有關注其歷史,才能發現其未來。而這樣的理念,確實能夠給中職歷史教學帶來新的變化。舉一個例子,在與學生一同學習有關“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的時候,筆者給學生列出一些大概的提綱: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偶然還是必然?中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中應當如何?當前中國“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什么樣的世界經濟趨勢?這樣的問題由學生在翻轉過程中自行回答,翻轉的空間賦予可以是課后——中職學生的課余時間相對還是很充沛的,關鍵看是否能夠吸引學生將其用到學習上,現在的學生手機、平板等終端實際上是有的,利用這些設備,讓學生在翻轉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是可以成為現實的,當然這需要必要的激勵措施。總之,通過其他相關手段的輔助,筆者所教學生能夠就此話題進行高效的學習,從而實現了本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有效翻轉。后來在課堂上學生就此知識進行展示的時候,他們所表達出的觀點令人驚喜:有學生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建立在區域集團化基礎之上的,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實際上區域集團化仍然存在;也有學生能夠從政治經濟兩個角度考慮問題,他們結合當前中國的“一帶一路”與“TPP”分析認為,當前中美兩國正在基于各自國家利益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經濟主導的努力;還有學生認為,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遭遇一定的困難,而將過剩產能通過國際化的方式以彌補他國之需,應當是一種重要的思路……總之,學生的這些表現呈現出一種很令人欣喜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不是教師強加的,而是學生在翻轉過程中自然生成的。這正是中職歷史課堂實現翻轉的重要目的。“翻轉課堂”對于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也有好處,這也是筆者在歷史文化科目教學中比較重視的一點。因為中職學校的學生最終需要的是職業素養,文化科目的教學除了提供文化學科的知識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職業素養提供些什么。“翻轉課堂”所帶來的其實是學生的潛力的挖掘,讓學生在翻轉的過程中適應以我為主的努力方式,生成以自主性為本質特征的學習過程,從而形成一種不依賴于外界的能力生成途徑。這對于學生在校提升職業素養來說,對于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盡快適應并且盡早生成職業能力來說,都具有不可小視的奠基性作用。

三、“翻轉課堂”表象背后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新問題

就中職歷史教學而言,如何改變傳統的機械呈現歷史知識并讓學生進行生硬的記憶的現狀,仍然是當前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翻轉課堂”帶來的積極變化是明顯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其對學生已經習慣的學習方式還有新、更高的要求,如何讓更多的學生認同“翻轉課堂”并在“翻轉課堂”中有所收益,這一問題只靠“翻轉課堂”本身是無法全部解決的。也就是說,中職歷史教學要想實現課堂的全面有效翻轉,就應當視其為一項系統工程,將歷史素養的提升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細節中去,將歷史知識與現實進行有效的聯系,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更強的動力在“翻轉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前置性學習。這其中,教師自身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師設計一些實踐性的任務,將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制下來,并通過編輯形成一個個精致的微課(視頻),應當成為推動“翻轉課堂”常態的重要手段。實踐表明,將這些努力作為中職歷史教學中推進“翻轉課堂”的常規動力,就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中職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楊榮娟 單位: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張文凱.簡析反饋推動原則在中職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

[2]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