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活動前反思”的路徑探討
時間:2022-07-16 02:34:27
導語:歷史教學“活動前反思”的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反思是教師將日常的教育生活作為研究的樣本,比較深入而又有區別地考察教與學的過程,目的是為了獲得有關反饋信息,做到對正在或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及時有效調控、總結得失、提升自我。教學反思除了“活動后反思”和“親歷性反思”以外,還有“活動中反思”和“觀察性反思”等多種形式[1]。其中,“活動中反思”是從自己親歷的教學活動中即時獲得反饋,以防止反饋信息的滯后性;“觀察性反思”是從他人的教學活動中獲得反饋信息,以避免直接“試誤”可能帶來的危害。雖然歷史教學基本內容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和循環性特點,但我們身邊每天都有關于教育教學的新信息,要吸收它們,教學反思就要不斷地進行,為了防止反饋信息的滯后性,除了“活動中反思”以外,還可以通過對曾經開展的教學活動的反思來改進當前和今后的教學,相對于“活動后反思”和“活動中反思”而言,這是“活動前反思”或屬于系統科學中的“前饋”,也就是“在輸出信息未出現偏差之前,控制部分即可發出控制信息糾正即將發生的偏差,而不是產生了偏差之后通過反饋信息再來糾正”[2]。“中國知網”收集的文獻表明,早在1994年就有教師將前饋信息引入學科教學,那是“在學生的反饋信息未出現偏差之前,對反饋信息進行預測,并發出相應的控制信息,糾正即將發生的偏差”[3]。從教的角度來說,通過“活動前反思”可以增強教師的預見意識,能在上課之前就前瞻性地把握課堂的總體發展趨勢,對教學策略進行優化,以獲得較高的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表明,“活動前反思”可以分為“梳理問題、研究對策、總結提升、豐富完善”四個環節。本文擬結合日常的歷史教學實踐,探討如何通過“活動前反思”的四個環節,預測下一個教學內容、環節、活動中即將生發的多種可能性,不斷優化歷史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梳理問題,增加教學的預見性
在梳理問題階段,教師在已有的教學實踐或借鑒他人教學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自覺評估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現象,明晰存在的具體問題,歸納產生這些問題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為了嚴謹而及時地梳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教師對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特別感興趣的部分、學習中的難點及盲點等學情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對于教材特征、內容的準確分析將助推教師提前做好各種預案,以便從容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人教版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這一單元主要圍繞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發展而論述,課程標準主要選取了希臘人文主義、意大利文藝復興、德意志宗教改革、法國啟蒙運動等內容,難點在于教學中如何將一些哲學思想講明白、講生動,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必須想方設法使自身獲得豐富的相關知識儲備,并讓學生對這些思想有充分的認識。對于西方人文精神,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語文課本中也有一些有關本單元知識的文本。如:《社會契約論》《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等等。但是,由于語文課和歷史課的側重點不同,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本單元的內容掌握依然不是很到位。此外,人教版教材的編寫在結構安排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教材中介紹幾位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比較瑣碎、零散,沒有將他們的核心思想觀點之間的因果承襲、內容間的聯系承轉體現出來,即沒有能夠很好地展現“啟蒙的運動”這一宏大的思想畫卷,因此“啟蒙運動”中的“啟蒙”就很難反映出來了,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如何闡釋“啟蒙運動”這一歷史事件是教學的一大難點。另外,關于啟蒙運動的原因和意義,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非常抽象和簡單。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整理、挖掘有關方面的內容,并將其整合,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而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提前做好謀劃。
二、研究對策,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在研究對策階段,教師要對自己上課前整理出來的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研判,有的放矢地列出解決這些問題的預案,要重點針對歷史教學中實際教學策略的運用、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互動探究活動的開展、教學效果的評價等進行反思,預先設計在課堂上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找尋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對任務進行能級化的分層設計,再將教學行為結果與教學預設進行預估,以便矯正問題,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不斷根據具體情況駕馭課堂。歷史學科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盡快讓學生掌握西方人文精神發展的來龍去脈和基本特征既是落實課標的要求,也為深入學習本單元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在講新授課前,總是安排學生進行預習,如指導學生結合初中所學西方人文主義興起和發展的不同時期社會發展(如政治、經濟、階級、教育等方面)情況,以列表的方法,將這些思想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學習,從時代背景、主要觀點、主要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觀點;援引西方人文主義發展的材料,從政治、經濟、思想學說、價值觀念等方面,讓學生知道西方人文主義者是如何突破傳統思想束縛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從宏觀上對知識有了清晰的梳理,但是理解和闡釋的教學目標被大打折扣。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在教學中大量引入代表性史料及背景資料,讓學生去總結這些思想家的主要觀點,體會人文主義思想家的精神價值,加深對人文精神的認同。由于啟蒙思想理論性很強,而中學歷史教學課時有限,老師在課堂上不需要過多引導學生深掘啟蒙思想的要旨,可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影響力較大的學術性論文,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啟蒙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援引一些對哲學家評價的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人文精神的價值,體悟人文主義者如蘇格拉底等人無私無畏、襟懷磊落的精神境界,感受西方人文主義思想中尊重個性,反對封建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科學等精神的深遠影響。
三、總結提升,強調教學的拓展性
在總結提升階段,教師要集中時間將自己長期積累的教學反思進行整理、分類、歸納、比較,拓展出問題的方方面面,進一步厘清自己的教學理念,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和自身的知識結構、性格特點、教學專長等情況,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共性優點,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時刻為使自己所上的下一節課更真實、更樸實、更踏實而做好充分的準備。怎樣才能將思想史課上得既深刻又生動,對深受高考指揮棒束縛的中學教師而言是一大考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真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重點在如何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激發學習興趣、深化理解知識、提升史學素養的契機方面苦下功夫。比如在講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創設歷史情境,將學生帶入16世紀的德意志歷史情境,讓他們深切感受到當時國家分裂、經濟發展受阻、天主教會作為德意志進一步發展的精神桎梏和經濟障礙,其腐朽、罪惡成為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讓學生對馬丁•路德的舉措有所期待。另一個方法就是穿插歷史故事,比如穿插關注細節的史實,1517年10月31日,神學博士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引入“九十五條論綱”的問題。由于這些人物的軼事較多,容易和他們的思想主張聯系在一起,所以如果要將思想課上得生動點,除了問題的引領,還可以用生動的故事來渲染這些思想家的偉大,進而能從歷史的角度看到他們對于歐洲乃至對于人類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此外,上課之前,可以圍繞“你知道幾位人文主義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啟蒙思想的核心價值觀”組織一次調查和統計活動,以便大體了解西方人文精神在當前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必修Ⅰ專題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普羅泰格拉和蘇格拉底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結合17、18世紀法國社會封建專制、等級森嚴的階段特征,引導學生從沖擊專制、解放思想、輻射引領等方面闡釋啟蒙思想給法國、歐洲乃至給世界帶來的影響。筆者在學生閱讀史料的基礎上盡量用較通俗的語言加以講解,引導學生將歷史之光照進現實生活:談談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澤被東西方的思想文化,它有哪些價值?又存有怎樣的局限性?探究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認識“惟有思想是不能用錢買的”[4]。必須以求真、求實的態度進行學習,基于對歷史復雜性問題的研究而產生的思想認識,有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現實生活,特別是讓學生認識到當代中國領導人倡導的“以德治國”、“共享改革成果”、重視“惠民工程”等治國理政的思想,正是人文主義思想在當下中國政治理念中的新體現,促使學生認識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聚合力,彰顯文明傳承的重要性,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公民素養將大有裨益。
四、豐富完善,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在豐富完善階段,教師要善用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觀照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主張,預判所采用的教學策略能不能真正達到自己預期的教學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由于學生是不斷發展中的鮮活生命,任何教學經驗和理論都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并開出萬能的良方,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的理念,用發展性的思維,研究潤澤課堂的新對策,不斷自我揚棄。對于知識容量太大的單元,如果在歷史知識的連接處設置有新意的問題,將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從宏觀上把握歷史脈絡,而不是碎片化地攝取事實性的知識。對于教材的處理方面,可以補充一些知識,比如宗教改革的成因,教材沒有從宏觀上提及,如果老師在備課時將其納入人文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有利于講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相互間的繼承和發展融合問題,說明人文主義發展的趨勢,從而突出此時的啟蒙思想更注重思辨性。另外,在授課過程中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語言表述嚴謹的同時,還應注意解釋的通俗易懂、事例的生動性。比如講到《理想國》時,可以補充一些有關柏拉圖的史料,使思想史教學與人物介紹和評述互為表里,既增強歷史的生動性,又凸現柏拉圖在古代西方人文主義演變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文藝復興講解過程中,及時聯系前面所學內容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如,聯系必修Ⅰ專題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和必修Ⅱ專題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政治環境、物質條件對思想發展的作用。在分析相關知識背景時,要多抓住關鍵詞,如“啟蒙運動”背景中“呼喚理性”四個字,可以歸納為由愚昧專制走向科學民主、由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這兩個方面以及經濟、政治、階級關系、思想文化四個層次,強調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封建神學對人們思想的蒙蔽,使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得到增強,對科學研究產生了驅動作用。而對自然秩序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了人們的理性精神,進而又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和不斷發展。通過這樣多角度的點撥,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晰,視野也更開闊,知識積累被積極調動,讓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避免“把基礎的事實說成是既定的事實,從而不恰當地將歷史中的既有結果,都解釋為一種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以至于抹殺了歷史的多種可能性”[5],進而使教學更顯靈動性,也更具實效性。教學“活動前反思”的這四個環節,并非程序式的流程設計,乃是四個既可各自獨立,又能交叉使用的有關教學反思的四個路徑,可以因時、因人、因所教的學段等而異。只要我們以勤于以反思的姿態行走在教育的地平線上,注重對教育生活的積累、反思和重建,前瞻性地深入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有關新課如何導入、教學主題如何確定、教學策略怎樣優化、教學評價如何多元等問題,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展前慢慢地匯聚點滴的認知和經驗,并常態化地運用研究成果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監控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藝和策略,那么,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師專業的成長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陳建云 單位:江蘇省南通中學
參考文獻
[1]曾文婕.教學反思的多重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9(11).
[2]査有梁.系統科學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陸軍.前饋信息與化學教學[J].天津教育,1994(2).
[4]資中筠.資中筠自選集•感時憂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張耕華.歷史哲學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探討
- 下一篇:通信施工經營業績審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