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內容分析

時間:2022-11-09 04:00:44

導語: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內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內容分析

摘要: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既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內容,也是高校開展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工作的寶貴教育資源。現階段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必須緊緊圍繞提升教學活動實際效果的根本目標,增加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應用比重,創新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應用方式。利用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思想內涵深刻、理論視域寬廣、歷史邏輯完整的理論優勢,彌補當前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理論深度不夠、現實說服力不強”的現實短板,推動新時代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工作創新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內容應用

一、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

教學中的內容應用依據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哲學基礎,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是深化和完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資源。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問題得出的科學結論。它既有關于一般社會發展問題的抽象結論,又有針對現實社會發展問題的具體論證。從理論內容上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主要包括社會有機體演進和發展思想、社會批判思想、世界歷史理論、民族發展道路思想、亞細亞所有制形式分析和俄國農村公社的“跨越”設想等理論構成部分。從理論特征上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具有明顯的整體性和層次性。馬克思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闡釋社會內部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社會整體與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實際關聯。同時,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對社會發展問題的研究層次分明。既有對社會本質層次的理論分析,也有對社會運行層次的實踐論證;既有對特定社會階段和特定民族發展道路的具體闡述,也有對特定社會階段和特定民族發展道路的理論抽象。這種理論上的整體性和層次性,使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活動中具有廣闊的使用空間。它既能從理論應用上充實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內容,增加歷史唯物主義教學的深度、難度、挑戰性,又能從實踐應用上增強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實效,提升相關教學活動的現實相關性。1.理論依據歷史唯物主義是開展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的哲學基礎;社會發展理論是深化、完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資源[1]。二者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一致的哲學基礎,辯證統一于馬克思社會歷史觀研究全過程。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之間這種相輔相成的理論關聯,構成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應用于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的理論依據。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研究分為兩個內容層次:一是一般的社會歷史觀思想,即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二是具體的社會歷史觀思想,即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歷史唯物主義集中表現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性認識,著重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它系統闡述馬克思對諸如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社會運行的機制、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形態及其發展過程等問題的結論性觀點。而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則以特定社會形態為研究對象,具體說明某種社會形態的起源、發展和歷史走向,對特定社會的發展條件、發展前提、發展環境、發展方法、發展途徑、發展機制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社會發展意見。它具體闡述馬克思對諸如古代東方社會“亞細亞所有制”形式的特殊性、俄國社會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可能性、世界歷史的總體發展走向等問題的過程性分析。一方面,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哲學基礎,它使二者內在地聯系在一起。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為考察對象,研究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和一般規律,是關于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哲學根據,是一種以唯物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歷史分析方法。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考察特定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得出的具體結論,它的出現以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歷史分析方法的科學運用為基本前提。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的科學制定,就沒有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例如,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的出現,就是馬克思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考察資本主義特有發展過程而得出的有針對性的結論。其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批判、經濟批判、政治批判,都是圍繞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進行的,批判的對象以德國、英國、法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為主,專門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性和暫時性。另一方面,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淵源,它使歷史唯物主義得以深化和完善。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作為馬克思對各種社會發展具體問題的思想闡釋,它的出現使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新世界觀初步探索,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馬克思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唯物史觀的創立[2]。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無疑是思想史的重大“事件”,它使“歷史”真正成為一門科學[3]。這一時期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在馬克思對社會歷史進行一般考察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思想和觀點也主要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變化規律的一般性說明。此后,隨著研究對象的擴展和思想的深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和非西方社會進行了更加深刻細致的考察。通過這一過程,馬克思持續深化了對唯物史觀原有問題的思想認識,使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在內容深度和研究范圍上得到新的拓展。例如,馬克思對東方社會發展特殊性的深入思考以及關于俄國農村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對一般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而言,既是一個有力的驗證,又是一次重大的深化和發展。2.現實依據作為深化和完善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思想資源,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應用,能夠提升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過程的理論深度、學習難度和思維挑戰性,以及相關教學活動的現實相關性。第一,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能夠增加教學活動的理論深度、學習難度和思維挑戰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高校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教學偏于簡單抽象的應用短板。由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本身具有抽象性、一般性較強的理論特征,現階段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活動普遍偏重于對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結論性闡釋,很少對這些思想觀點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系統說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對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形成“概念化”的機械記憶,缺乏對相關理論知識內在“思想性”的邏輯把握,導致對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大量存在。學生往往能夠熟練記憶歷史唯物主義教材學習內容,具備應對一般理論考試的知識能力,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這些一般原理的深層次內涵,也無法運用熟悉的一般原理解釋簡單的現實問題。從筆者的實際教學經歷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作為一門重要的政治理論課,每學期期末考試的通過率都保持在95%以上,也極少出現補考不通過的情況,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很少發現有學生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主動思考正在發生的現實問題。這種理論考試和運用素養上的明顯反差,是教學實效性不強的具體表現。要改善這一狀況,必須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現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深度和理論廣度。從這個意義上看,作為深化和完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資源,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恰好能夠改善上述情況。第二,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能夠增強歷史唯物主義教學的現實相關性,使之更加充分地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更加全面地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是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活動的一項基本任務。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說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這種用歷史唯物主義抽象原理說明中國社會發展特殊規律的教學方法,非常便于學生知識理解,也易于避免思想觀點偏差。這種教學方法的適用,多以一般性的哲學思辨為論證手段,缺少針對具體社會發展狀況的觀點辨析,因而它的現實針對性不夠強,理論深度淺顯,現實說服力稍差。相比之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專注于具體社會形態的演變過程以及特定國家、民族實際發展進程的考察和說明。這種更具深度的現實考察和理論說明,既有馬克思對具體社會形態發展變化規律的哲學分析,又有對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經濟學探討,因而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和更強的現實解釋力。例如,“東方社會理論”從古代東西方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差異入手,分析東西方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差異,論證東方社會在文明進程中保持獨有特征的合理性。這一理論觀點很好地說明了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發展處境以及鄧小平同志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刻歷史根源。再如,“世界歷史理論”從物質生產勞動出發,指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從空間范圍上看,是一個從狹隘的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發展過程。習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一思想的提出,其實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中國化表述方式。所以,理解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深意,也就掌握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完整內涵。

二、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現狀

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歷來以歷史唯物主義一般性原理的普及為教學重點。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作為馬克思對具體社會發展問題的理論分析,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在內容上少有涉及,相關內容的教學應用方式也非常有限。這種狀況的持續存在,導致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多以結論性觀點的內容講述為主,很多思想觀點缺乏完整的論證過程支撐。1.內容應用比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比重較低,還不能滿足新時代高校歷史唯物論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與歷史唯物主義在高校教學中的長期普及不同,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內容運用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也沒有以完整的理論形態出現在教材體系中。首先,當前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材都以闡述唯物史觀的一般性原理為主,很少有專門闡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教材內容。在《歷史唯物主義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國內權威教材中,均未出現闡述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教材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現階段的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材,仍然是以闡述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問題的一般性結論為主。對于社會批判思想、東方社會理論、世界歷史理論等具體社會發展思想,上述教材均未在章節中具體涉及。其次,盡管各高校普遍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本科學習階段上,設置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課。在研究生學習階段上,設置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系統教學專題課。由于受到課時量和研究方向的限制,相關內容的理論邏輯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完全展開,思想觀點的闡發也很難形成體系。例如,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內容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在這部著作的序言中提出了東方社會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亞細亞生產方式”。這一概念的提出,是馬克思在19世紀50年代末對資本主義以前各種生產方式的集中探討過程中逐漸分析得出的。而在實際的課堂授課和專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課堂教學完整重現“亞細亞生產方式”這一東方社會發展理論核心概論的發生過程,只能簡要介紹《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主要內容以及它的出現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一般理論意義。因此,總的來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現有內容應用比重,無論是對于學生完整認識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還是借助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闡釋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層次內涵,都是遠遠不夠的。2.內容應用方式作為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社會批判理論、東方社會理論、世界歷史理論,在現階段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已經有少部分內容得到實踐應用,而應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的授課方式,出現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課程教學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公共課,在歷史唯物主義課程教學過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的授課方式,給在校大學生提供接觸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早期文獻的學習機會。社會批判理論、東方社會理論、世界歷史理論作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資源,都以經典著作節選的方式出現在教學過程中。例如,《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第一卷等包含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早期思想的理論文獻,都被收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范圍。通過授課教師的課上導讀,初步改變了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概念化”“抽象化”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歷史關聯和邏輯關聯。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設置了專門的實踐課授課環節,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需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節選,讓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本科階段在校生有機會接觸馬克思主義“元理論”。例如,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公共必修課,設置名為“品讀經典”的實踐課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包括《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德意志意識形態》在內的十篇著作節選,供學生在課下集中閱讀,在課上感想交流。第二,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以較為獨立的理論形態,出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的研究生學習階段上。在這一學習階段,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以一種專業化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所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方向的研究生,都會在課上系統學習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同時,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東方社會理論、世界歷史理論都會作為必讀內容,安排學生在課下廣泛閱讀,課上深入交流。此外,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還有針對性地開設了與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相關的學術講座和專題討論。師生可以按照不同理論研究需要,開展系統的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學術交流。3.內容應用效果通過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部分內容應用,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逐漸為在校大學生所認識和了解,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深度也隨之加強。與此同時,隨著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展開,特別是教育部關于“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教育改革總體要求提出以后,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在內容應用上的短板也日益明顯,對相關教學活動進行內容優化的需要日益強烈。一方面,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取得了一定教學成效。無論是本科學習階段的課程設置,還是研究生學習階段的理論專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教學目標。對本科生而言,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活動中的出現,使他們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具體理論表述。這種不同于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的具體社會發展思想,使他們眼中原本抽象晦澀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變得更加立體、鮮活。也讓學生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宏大理論體系,歷史唯物主義只是其中的一個理論構成部分。無論是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還是研究,都需要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知識積累水平。對于研究生學習階段來說,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學習價值更大。研究生學習階段不同于本科生學習階段,這一階段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學習階段,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理論知識研究階段,即對以往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邏輯反思和理論拓展。對于專門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生來說,盡可能多地了解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發掘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中蘊藏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資源,無疑會給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發展帶來極大幫助。另一方面,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因為相關內容應用比重不高、應用方式單一、應用結構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對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輔助作用的發揮。從現階段的整體情況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仍然是一個比較少見的學習內容。即便是在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教學應用較多的經典著作選讀和實踐課教學環節上,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也沒有以一個完整的理論形態出現在教學過程中。它通常都是蘊含在某個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中,只有通過授課教師較長時間的內容分析和理論拓展,才有可能展現出它自身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思想風貌。同時,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歷史唯物主義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應用結構不完整。一般來說,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歷史唯物主義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應用比重和內容應用方式,多由各教學單位根據學校總體規定自行安排,或是由授課教師根據自身教學需要隨機設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缺乏系統、科學的內容應用總體規劃,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往往難以形成推動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效果提升的結構性合力。

三、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優化

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學過程本身,特別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原因[4]。推動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實際效果提升,應該從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的教學內容優化入手,有目的地借鑒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相關內容。既提高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材中的內容應用比重,也提升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內容應用水平。1.提高內容應用比重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相關內容的教學應用顯著不足。一方面,現階段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主干教材,都沒有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做直接的內容涉及。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多以結論性的觀點出現在教材中,相關內容篇幅非常有限,缺乏對理論發生發展過程的完整闡述。例如,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8)第七章“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用了一個大點、三個小點以及約一個頁面的篇幅,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展望未來社會的立場和方法,結論性地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從實際教學效果看,由于教材內容既沒有圍繞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也沒有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說明,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實現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邏輯關聯。另一方面,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很少主動運用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闡釋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由于教材內容和科研方向的實際限制,教師一般都是以教材內容為主線講解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在課上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極少講解。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問題得出的科學結論,它包含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類文明總體走向、民族國家發展道路等問題的基本判斷,體現著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完整思考過程。在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中增加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切身體會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具體思考邏輯,系統了解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形成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自覺在內心深處認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養成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看待社會歷史發展問題的思維規定性。具體來說,提高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比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增加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材中的內容比重。首先,增加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比重。社會批判理論從倫理批判、政治批判、資本批判、文化批判的角度,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在道德層面、政治層面、經濟層面、文明層面的先天缺陷,論證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相較于我們熟悉的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更加直接、更加立體、更加全面。社會批判理論用“異化”理論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的束縛和壓制;用勞動價值論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勞動者的經濟剝削;用意識形態批判理論說明資本主義文化對勞動者的思想欺騙。其次,增加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比重。世界歷史理論專門解釋社會制度、地理區位、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差異巨大的國家之間,彼此進行開放交流,并趨同化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世界歷史理論表明,人類是一個完整的命運共同體,不同國家間應該開放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在全人類開放發展、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共產主義理想社會在世界范圍內的實現。最后,增加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比重。東方社會理論具體分析社會發展形態的多樣性,系統說明了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東方大國,在國家發展道路上展現出自身民族特征的合理性。馬克思認為,以“共同土地所有制”為代表的古代東方社會,與以“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為代表的古代西方社會,在土地所有制形式上存在根本差異。這種經濟結構上的明顯差異,是現代東方社會與現代西方社會選擇不同社會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即古代東方社會在經濟結構、文化結構、政治結構上的獨特性,導致現代東方國家在社會發展形態上的獨特性。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方式的合理性,都可以用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進行邏輯說明。例如,通過對東方社會理論的闡釋,馬克思明確表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僅限于西歐各國。那些具備特定條件的民族國家,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5]。馬克思的這一思想,為我們論證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提供了直接理論依據。第二,圍繞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理論學習和教學運用,對高校政治理論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師展開系統化的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一方面普及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思想,克服高校政治理論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師在專業分工和研究領域上的局限,使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成為所有任課教師的理論常識;另一方面,強化任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融會貫通能力,促使他們掌握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內容的課堂運用基本技法。2.提升內容應用水平對于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而言,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內容應用的價值大小,不僅取決于這一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應用比重,還取決于這一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應用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說,后者對于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效果的提升幫助最大,在操作上的難度也更大。因此,實現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教學過程融入,才是當前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第一,摸索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融入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材內容的科學方法。依據與教材主要內容的相關程度,我們可以把社會批判理論、東方社會理論、世界歷史理論,有側重地加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干教材中。開展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是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特別是對大多數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學生而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培養要比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更為重要。因此,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材中加入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不能機械地把相關內容生硬地放入教材體系,而是要按照學生歷史觀培養的實際需要,把相關內容有層次、有詳略、有目的地融入教材。首先,社會批判理論主要展現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邏輯,它用全方位、立體化的批判結構,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科學性。這種批判邏輯既具有一般原理的普遍性,也具有適用于特定社會形態的針對性;既能剖析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也能解釋現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現實。同時,對于當代社會主義發展,特別是對于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的必要性,也能進行有說服力的理論分析。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把社會批判理論加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材中。其次,世界歷史理論主要說明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整體趨勢的判斷以及民族發展史轉變為世界發展史的原因。世界歷史理論深刻地說明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模式的必然性。同時,也清楚地指出,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對于中華民族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意義。相較于現階段教材內容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科學性的理論分析,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明顯具有更為寬廣的理論視野和更加具體的現實說服力。據此,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的教材中。最后,東方社會理論關注不同經濟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道路選擇上的差異。從古代東方社會與古代西方社會的經濟差異、文化差異、政治差異出發,解釋現代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合理性。而從本國經濟、文化、政治背景出發,科學務實地解決本民族發展問題,恰恰是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依據這一理論相關性,我們可以把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材中。第二,創新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途徑。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的內容應用,不應只局限于對教材內容的優化上,還需積極摸索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融入歷史唯物主義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途徑。歷史唯物主義是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它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從實際應用效果看,依托成熟的傳統教學技法推動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教法創新,是提升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內容運用水平的有效辦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情境化”教學方法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從現階段的情況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課堂教學過程應用主要發生在兩個實際教學環境中:一是本科生課堂教學;二是研究生課堂教學。本科生課堂教學包括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政治理論公共課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專業課教學;研究生課堂教學專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的研究生教學。從實際教學效果看,通過采用“情境化”教學方法和“討論式”教學方法,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能夠更好地融入本科生與研究生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在本科課堂教學中,大力推進“情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對于本科生而言,高校的政治理論公共課和政治理論專業課,除了普及一般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進行意識形態教育仍然是主要教學目標。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是依據特定時期的社會歷史史實,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提出的具體社會發展思想。它本身就是生動鮮活的理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于知識能力相對較弱的本科階段學生而言,“情境化”教學帶來的“體驗式”感受,非常符合他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實際需要。在“情境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馬克思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特定社會形態的發展問題作出具體說明,在課堂教學中重現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發生場景,還原馬克思思想的原本風貌。通過有目的地創設的理論情境和文本情境,給學生提供“體驗性”的課堂學習感受,讓他們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相關思想的歷史內涵。其次,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研究生學習階段,廣泛采用“討論式”課堂教學方法。相較于本科學習階段,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學生已經普遍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能力,他們已經從單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階段,來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研究并重的階段。在這一學習階段,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和觀點探討,對于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升和科研能力成長都有極大的幫助。從理論上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考察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現實得出的科學結論,尊重歷史、立足現實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一般邏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從具體的社會發展問題出發,理論內容覆蓋不同民族國家、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社會發展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理論探討價值。在“討論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反復思考辨析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授課教師充當課堂教學過程的“導演”角色。它可以靈活運用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具體內容,用科學設計的歷史觀問題對學生的思想、思維施加影響,使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在“問題、思考、解答、交流”的積極狀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了從知識學習到知識研究的學習范式轉換,從而實現“運用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相關內容,提升高校歷史唯物主義課堂教學水平”的優化目標。

參考文獻:

[1]豐子義.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5.

[2]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47.

[3]楊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4]顧海良,佘雙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理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3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0.

作者:周曉光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